-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编辑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的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工序繁杂,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最终形成一口深盐井。
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64。 2019年11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中文名: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64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
保护单位: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
自贡井盐起源于东汉时期(公元76~88年),人工挖掘是采盐的主要方法,那时盐的生产量非常低,且盐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劳动人民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大大提高了采盐的速度。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这包括: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和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
自贡市千米古盐井——燊海井“天车”
至清代道光年间(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出现,这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在清朝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在民国28年(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为保障中国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自贡井盐做出过巨大贡献。井盐使得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
1943年后,由于器械的升级普及,自贡一带人民开始进入使用机器钻的时代,而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特别适合于低压产层的开采,因为钻进速度较慢,井下产层的微弱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且该工艺无泥浆循环,产层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产层资源。顿钻工艺在盐井的钻井和修治井运用方面,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特点,后来仍在生产中运用。该技艺的发明导致了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地底深处的天然卤水得到了开采。
采用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凿成的第一口井叫卓筒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运用杠杆原理,设立木质碓架,由6个或8个工人分成两组在碓架上踩动,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然后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冲击顿钻,然后用牛做动力推动大车,通过绳索、天辊等将搧泥筒下到井底,并不断捞出岩屑,如此数年,终成一口深井,获取盐卤资源。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这一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
一、钻井: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即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骤然将脚松开,铁头重击井底,边击边加水,然后以刮筒取出泥浆,如此反复,井便越打越深。
二、取卤: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隔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
三、晒卤: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蒸发,当卤水浓度达到18—20度后再输入滤缸过滤。(滤卤:滤缺将卤水中的泥沙、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内煎盐)
四、煎盐:灶匠将有经过滤的卤水舀入灶房里的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
传承价值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具有井盐采制工艺、井盐经济史料、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因盐而兴的地方、盐业的行邦会馆、盐商的寨堡园宅等研究价值。
井盐开采工具
其一,精湛的井盐采制工艺。在自贡悠久的井盐发展史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一整套巧夺天工的井盐钻凿、开采和煎制工艺,特别是北宋庆历年间出现的“卓筒井”所采用的冲击式顿钻法深井钻凿工艺,开创了人类机械凿井的先河,是钻井技术的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该项技术于11世纪后传入欧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世界现代石油之父”。
其二,丰富的井盐经济史料。自贡井盐业生产经营的历史同瓷都景德镇瓷业生产经营的历史一样,一直是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历史的学者有兴趣探讨的问题。自贡市保存有三万余卷盐业历史档案和文献,特别是盐业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等资料,对研究井盐商品经济的发展、研究盐业资本主义萌芽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其三,众多的井盐生产遗址和现场。两千多年来,自贡盐工靠人力在盐场上先后开凿了13000多口盐井,累计生产食盐7000多万吨、天然气300多亿立方米。在保存下来的众多盐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阳井、发源井等遗址外,更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东源井,开采时间长达200余年的生产古井——小桥井,后存最高的大十四井、新大六井木制井架。
其四,因盐而兴的古街、古镇。盐业的发展和运销的兴盛,带来了自贡街市和城镇的繁荣,后来自贡仍保存了一定数量的、风貌和格局均较完整的传统街区和古镇、古街,如自流井地区的中华路、新民街,贡井地区的河街、老街,富顺的后街、邓井关镇的大河街、赵化镇的新华街,运盐道上的汇柴口、凉高山老街、大山铺街以及全长覆盖、别具特色的荣县莲花场古街。这些古街中,以贡井老街、河街最为古老,是自贡井盐生产和城市的发祥地之一,不仅有大公井和公井县遗址、驮运盐的骡马古道、人行古石桥、盐舟通行的石砌河堰,还有店铺毗连的大街小巷、轻巧古朴的各式民居、石板小街。这些古镇,或因盐运产生、或因盐运而发达,它们的兴衰对盐业的运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井盐天车
严昌武老人在取卤
其五,各式盐业的行邦会馆。自清雍、乾时期起,随着经济的繁荣,各地商人云集自流井地区经营盐业,聚敛致富,纷纷集资在自流井、贡井和永安等大镇修建同乡会馆。一时会馆林立,蔚为壮观,反映出井盐文化的兴盛。这些会馆布局灵活,紧凑而开敞,建筑装饰华丽,多以戏楼和天街(内庭)构成公共活动空间的主体,极富生活气息和自贡地域情趣。其六,近代盐商的寨堡园宅。因盐致富的当地宦绅自清咸、同年间以来,或为防抵义军,或为挥霍享受,先后在市内修建大安寨、在大安牛口山修建省内少见的巨形寨堡——三多寨。随之而起的还有“张园”、“罗园”、“侯园”以及天禄堂、胡元和宅等私家园林宅第、厅堂馆舍、水榭亭台,争奇斗富。园林特色。
自贡市和大英县的井盐汲制技艺传承千年,其流程保存完整,成为世界钻探深井的活化石。
传承人物
严昌武,男,1928年6月出生,四川大英人。2007年6月,严昌武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申报,申报项目: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刘汉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省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85年,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对大英仅存的9灶41眼井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落实保护责任,并逐级上报。
2005年5月,大英相关部门为了挽救井制盐工艺请严昌武“出山”,并安排一个徒弟跟他学习整套生产工艺,希望严昌武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来。
2013年,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长山盐矿组建了一支顿钻队,运用这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进行技术传承和生产实践。
2017年3月,四川省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包括自贡井盐在内的5个工业遗址项目进行保护和建设。
2017年6月,自贡市对燊海井的原始生产场景、实物和技艺进行了整体保护,凿井、修治井和手工生产井盐的全套生产实物工具向中国国内外游人开放。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2年11月,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大英县文物管理所(大英县汉陶博物馆)评估合格。
重要活动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场展示了传承人严昌武制作的深钻汲制工具筒车、羊角车、平车、钻头、椎架子、冲条等三十多件作品,积极地向人们传授这一珍贵的手艺。
2015年9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亮相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充分展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新成就。
2017年6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参展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承人代表在现场制作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达到宣传保护非遗的目的。
2023年6月10日,《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四川篇正式在央视播出,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亮相。
2023年10月12日起,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自贡市在省非遗馆中设置“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专区予以展示。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上一篇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