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制作技艺 编辑

广东省肇庆市传统手工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通过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流程制作而成。

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5。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端砚制作技艺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广东省肇庆市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遗产编号:Ⅷ-75

历史渊源

编辑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扬名于唐,兴旺于宋,精于明清,式微于清末民初,振兴于当代。唐朝初年开始生产的端砚以实用为主,造型古朴,形状以箕形、方形为主,砚足呈三足向多足转变的趋势,以适应当时席地而坐的习惯;发展到唐中叶,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加强观赏性,由实用品向实用工艺品转变。

到宋代,端砚的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并重,端砚开始成为文人墨客之间鉴赏、馈赠、收藏的佳品,并有不少相关专著问世,如欧阳修《砚谱》、米芾《砚史》、叶樾《端溪砚谱》等。

明代时,端砚做工巧借天工,风格端方厚重,纹饰更丰富精细,常见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题材,且形成镌刻砚铭的风气。此时由于端砚石开采多年,逐渐稀少,鉴赏和收藏端砚的风气愈盛。

清初端砚达到空前的繁荣,承袭前代作品气派、风格的同时,受石刻、银铸、木刻(雕)等影响,在砚材、形制、雕刻技艺、花纹品评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当时涌现的制砚能手有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以及黄宗炎等,还有一批著名的端砚(含其他砚台)收藏家如纪昀、高风翰、朱彝尊等。嘉庆、道光之后,端砚逐渐失去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导致制砚艺人形成以工取胜的观念,在艺术上难有突破;部分名坑因坍塌而停采,石源受到限制;到清末民初时,战乱连年,内忧外患,不少制砚艺人散落各地或转业,端砚走向衰落。

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组织散落的制砚艺人归队,曾停采的麻子坑、老坑、坑仔岩等逐渐复开,端砚制作技艺逐渐复苏。

工艺特征

编辑

质感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款式

传统的端砚很注意款式的设计,根据不同形状的砚石,选择不同的雕刻题材和装饰图案。这些题材和图案十分丰富,既有传统常用的题材,图案,也有反映岭南本土特色的题材图案。那些用本土的荷花、剑花等花卉,以及本土的香焦、荔枝等水果构图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粤”味,极富岭南特色。

工艺流程

编辑

流程

端砚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采石

端溪石不抗震,采石以人工为主。采石工人根据石脉走向,向深层采掘,在接缝处下凿,对采石技术要求高,开采难度大,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维料

即对采出的砚石进行筛选分级,将废料去除,要求砚工会看石、选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制成各种形式的砚璞。

制璞

一方端砚石质的优劣都以墨堂之砚石做评价,制璞时要将砚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融合文学、历史、绘画、金石等特点,对砚台的形式进行构思和设计。

端砚制作技艺

雕刻

前几道工序考验石匠砚工“看穿石”的能力,雕刻则充分考验砚工选题、立意、构图、形制的能力及雕刻技法,天然朴实的砚石能否转化为精美的工艺品,雕刻环节尤为重要。雕刻的刀法和技法,视题材和砚行、砚式而定,以深刀雕刻为主,辅以浅刀雕刻和细刻,表现刚健豪放的风格;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表现细腻含蓄的风格。

配盒

端砚雕刻完毕,从装饰及实用方面考虑,配以名贵木盒,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名贵。

磨光

雕刻好的端砚,先用油石加细河砂粗磨,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细砂纸,最好是1000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

工具

采石工具

因采石环境而制,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采石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灯等。

雕刻工具

因砚石的硬度,雕刻技艺和题材需要而制。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20世纪70年代前,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砚匠自制,之后有专业生产。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广东肇庆市生产的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如端州古邵图大端砚,巧妙地将古端州缩龙成寸,又如仙境立体雕刻大端砚,把端砚雕刻成立体的一条鳄鱼、一只鸣蝉、一堆瓜果、一群仙人,并巧妙地将砚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挥毫,令人叹为观止。

传承现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传承人物

程文,男,汉族,1950年生,2007年6月,程文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肇庆市申报。

保护措施

21世纪初,为积极挖掘和推广端砚文化教育和普及工作,肇庆市端砚协会正式成立。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从业人员增加的同时,肇庆市还开展端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其中。

端州区以5亿元人民币建“国字号”端砚基地,为肇庆擦亮“砚都”名片,对肇庆建设端砚村、砚坑、砚洲岛产业集聚园,加速“中国砚都(肇庆)端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奠定了基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肇庆市端砚协会获得“端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端砚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肇庆市端砚协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端砚被确定为贵宾礼品。端砚作为运动会的贵宾礼品,成为宣传人文中国的独特载体。

2010年端砚制作技艺被评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文化轶事

编辑

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