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编辑

四川省德格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四川省德格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造纸以瑞香狼毒草的根作原料,制作技艺属于浇纸法系统,独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80。 2009年,德格印经院雕版技艺成功进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80

申报地区:四川省德格县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历史渊源

编辑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历史可分为4个阶段:

(1)萌芽阶段。印经院院藏雕版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清康熙42年(1703)。在印经院创建之前,由德格土司出资雕刻的雕版约有1500余块,加之家族收藏和差民奉献的经版已达3万余块;

(2)初兴阶段。十二世土司登巴泽仁执政期(1729-1739),在筹划创建印经院的同时进行雕版的刻制工作,完成了《甘珠尔》及部分《丹珠尔》雕版和其它典籍的雕版刻制,雕版量已近10万块;

(3)兴盛阶段。从18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末,刻制雕版量达到最高峰。除完成了《丹珠尔》全部6.4万余块雕版,还编辑、刻制了数十部经典书籍的雕版,使印经院的雕版数超过20万块;

(4)维持阶段。19世纪后德格土司的统治势力和经济实力开始衰落,而之前印经院藏版已具相当规模,所以雕版的刻制逐渐减少,清末德格土司家族内乱时又散失部分雕版。至1950年,在277年的时间里印经院共刻制了480多部书籍、近30万块书版和画版,实际收藏古旧雕版近22万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格印经院在维修建筑的同时也着手院藏文献的清理,并进行流失和朽坏雕版的补刻和重刻工作。共补刻和新刻各类雕版约8万块,德格印经院拥有雕版近307块。

工艺特征

编辑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其中,经文和画像用纸多以瑞香狼毒草根、采用传统浇纸法手工自制。用此技艺生产的藏纸具有不被虫蛀、吸墨性强、分量轻、韧性好的特点。印刷流程则完全延续了传统印刷工艺。整个印刷过程由三人组成,一人负责更换印版,并且搬走印过的经版,搬来新的经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制。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经过纷繁复杂、精雕细琢、严格系统的流程制作出的雕版,被誉为“雪域西藏印经院中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所用纸和墨都是德格印经院自制的,其造纸技艺历史悠久,运用稍具毒性的“阿交如交”的根部作为原材料,所以制造出来的纸张具有虫不蛀、鼠不咬、耐存的优良特质。墨是用“大杜鹊树”的树皮和少量名为“阿朗”的树枝放入地灶内熏烧二十天后将内壁上的烟灰刮下来,研制成的,这样的墨印刷的字迹鲜亮清晰,永不褪色。工匠们都是经过数年严格的学习和考核才被录用的,需懂得藏族语文的文法规范并且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

工艺流程

编辑

(一)、雕版制作

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制作大致可以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和验收。

1、胚板制作

德格印经院雕版制作的原材料是选用德格、白玉和西藏江达等地盛产的红桦木。过去所用的红桦木是由印经院预算出次年的需求量后呈报土司,土司向盛产红桦木地区索用。秋叶黄后,差民上山砍伐挺直而无节的红桦木,按照所需尺寸锯咸节,然后顺木头纹路劈成4至5厘米厚的板材,在地上架起并用微火熏烤脱水,熏干后,将其驮回家放入粪池中沤制一个冬季,待次年的3至4月份,板材木性沤退后,将其取出懈板。在阴暗处或灶上用熏烟来烘干,推光刨平后成为胚版,再驮至印经院验收入库。胚板根据需要而定,有5至6种之多。最大的长110厘米、宽70厘米、厚3厘米;一般长66至77厘米、宽11至1 8厘米,厚2厘米;最小的长33厘米,宽6厘米,厚1.5厘米。以上为经版制作,画版的加工制作依需要不同具体而定。

2、胚版上的书写

刻制雕版前,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根据德格书法家所著的《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雕版的尺寸书写。一般有两种书写方法,一种是将藏文直接反书写于胚版上,雕刻前校对;另一种是将薄型透明纸裁成与胚版规格大小相同的样纸,然后将藏文书写于样纸上,经过校对无误后将书样纸用清浆糊反贴在胚版上,藏文字迹就会自然渗透在胚版上,待样纸干到一定程度,就用水浸湿,取掉空白样纸,字迹完全清晰地显现在胚版上。

3、雕版制作

德格印经院的雕刻工匠都是以师带徒进行培养,只有经过严格考核,筛选达到技术完全熟练的人,才能从事雕刻的任务。雕刻艺人不仅要技法娴熟,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藏语文法功底和绘画基础,特别是雕刻画版的工匠必须懂得构图的基本原理和绘画的基本技能。

4、验收

德格印经院为了保证雕版刻深、刻准、刻精、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准刻一寸版面。版块初刻出来后,先印刷一张,交于专人按字母评读,之后进行连读校对,校对出来的错字、漏字、掉字等进行挖补改错,然后将验收的成批雕版放入酥油锅中浸泡熬制,再取出晒干,让酥油渗透到雕版中,再后用当地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清洗,晾干后便可上藏版架。整个雕版在加工、书写、雕刻、验收等过程中,大约经过15次以上的工序、10多次的校对验收。因此,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在全藏区被誉为“雪域西藏印经院中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

(二)、德格制墨

德格印经院用墨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墨,另一种是专供印刷用的墨。印刷用的墨原材料大多为大杜鹃树的树皮(藏语叫“招呷”)。当地老百姓制墨时,先到盛产杜鹃树的地方去挖一个地灶,灶上搭一个小型密封好且又能闭气的木板棚,然后将采集的杜鹃树皮和少部分“阿朗”树枝放入地灶熏烧20天到1个月,待熄火冷却后,打开密闭木板棚,将附着在木板棚壁上的烟灰刮下,经过精心研磨后即可包装待用。用杜鹃树皮和少部分“阿朗”树枝制作的烟墨柔和细腻,墨色鲜亮,使用时只须加适量水调和,因为这两种树皮和树枝本身带有沾性,无须加胶。而书写公文信件用的烟墨一般用当地的大页柳作原料加部分“阿朗”树枝,烧制方法与印刷墨相同,研磨时可适当加牛胶,书写时加适量的水调和即可,色彩和字迹永远鲜亮,既不变色也不褪色。

(三)、德格造纸

德格造纸的历史久远,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藏历第一个绕回的土鸡年,即公元1078年,在德格出现的手抄本《岭·格萨尔王传》使用的纸藏语叫“阿修”,意思是德格龚囊·阿乐村造的纸(阿乐村现名为协呷村)。德格印经院造纸原材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植物根须口叫“阿交如交”,译为“瑞香狼毒草”。阿交如交的根须可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制作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张。若用中层作纸,则为一等纸,纸质细腻,色白,为德格土司公文专用纸;若内层和外层合用,则为二等纸,是德格印经院的主要印刷用纸;若是内、中、外三层合用,则为三等纸,质地较差,纸较厚,纤维也较粗,一般用于印刷“装藏”经文和风马(龙打)之类的印刷品以及包装用纸。德格地区老百姓自古就有定期上山采集“阿交如交”的习惯,采回后先进行淘洗,去掉泥沙,视其需要再进行根须分层(若是造三等纸则无须分层工序)。分层后根须沤制一段时间后,进行捣浆,捣成的纸浆再进行沤制、去渣、加碱,放入类似打酥油茶的“降桶”内反复搅拌,使纸浆均匀,其后的制作方法与内地传统造纸工艺大体相同。用“阿交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千年不坏的特性,是一种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四)、原始印刷技艺

德格印经院坚持传统印刷技艺,整个印刷过程由3人完成:一人搬运雕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刷。德格印经院印刷流程大致可分为4部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细分可以分为20个过程:裁纸、泡纸、兑墨、研磨、研制朱砂、取雕版、印刷、雕版上架、晾晒、洗版、晒版、擦油、清页、分页、检查、装订、打磨、包装、打边红、入库等,上述工序既是流水作业,又相互交叉,有条不紊,全部由手工完成。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古老而独特。长期以来,为藏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众多典籍和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都借助于它而得以传承。时至当下,其刻版、造纸、印刷、装帧等诸多工艺技术基本保持着历史上的传统技艺,为已逐渐消失的刻版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既古老又鲜活、既真实又质朴的例证。

文化价值

中国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北朝后期,后来被活字印刷代替。一千多年过去了,印刷术已经发展到了电脑照排和高速彩印时代。而在中国藏区的德格印经院,现仍保存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几十位工匠在几十道工序的劳作中,用纯粹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一本本经书。因此德格雕版印刷技术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自身特点将与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

工艺价值

德格雕版印刷技术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如经文的印刷被分为15道工序:裁经、泡纸、兑墨和研磨朱砂、印刷、晾晒、洗版、入库、分页、校对、装订等,其中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类似生产难以企及的。如此精细的印刷工艺,在整个藏印经院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经济价值

首先,德格雕版印刷技术的保存与发展,可解决当地相当数量的人员就业问题;其次,德格印经院所印刷的文献典籍不仅在中国广大藏区得到广泛传播,也被中国诸多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同时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重要典籍曾被亚、美、欧三大洲的著名图书馆收藏,因此可以出口创汇。

传承现状

由于制造的手工生产成本颇高,工艺复杂,藏墨生产工艺尚未恢复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加上活字版技术又被更先进的电脑照排所替代,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遇到了困难,亟待对此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实现传承,使中华民族的一个耀眼的文化遗产能够长留于世。

传承人物

彭措泽仁,男,1955年10月出生。2007年6月,彭措泽仁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德格县申报。项目名称: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德格印经院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80岁的老人教年轻人造藏纸,初步抢救了这门传统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彭错泽仁前后收徒弟50人左右。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格县文化馆获得“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德格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展览

2009年2月9日至2月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举行,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在其中展出。

2015年11月10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歙县举行,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在展览中被展示。

荣誉表彰

作品《般若八千颂》是全世界仅存的孤本,2002年3月获准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被称为“康巴三宝”之一。

作品《甘珠尔》、《丹珠尔》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四川大藏经对勘局认定为唯一的标准版本。

下一篇 制扇技艺

上一篇 雕版印刷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