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绢病 编辑

植物病害

白绢病白绢病

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和菌核性苗枯病,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根茎部。该病可危害多种植物,主要为害油茶、油桐、楸树、柑橘、苹果、梧桐、泡桐、核桃、马尾松等多种树种,还可引起花生,辣椒,大葱等许多农作物发病。该病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会发生。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白绢病

外文名:Southern blight

别名:菌核性根腐病和菌核性苗枯病

危害:苗木和幼树的根茎部

地域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病原:齐整小核菌

病菌发育条件:高温高湿

症状

编辑

白绢病白绢病

白绢病通常发生在苗木的根茎部或茎基部。感病根茎部皮层逐渐变成褐色坏死,严重的皮层腐烂。苗木受害后,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致生长不良,地上部叶片变小变黄,枝梢节间缩短,严重时枝叶凋萎,当病斑环茎一周后会导致全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受害的根茎表面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在菌丝体内形成很多油菜籽状的小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变茶褐色。菌丝逐渐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有些树种叶片也能感病,在病叶片上出现轮纹状褐色病斑,病斑上长出小菌核。

病原

编辑

白绢病菌核白绢病菌核

引起树木白绢病的病原无性世代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群,小菌核属。

白绢病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最高约40℃,最低为10℃,在PH值1.9—8.4之间都能生长,PH5.9时最适宜繁殖,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菌核在适宜条件下就会萌发,无休眠期,在不良条件下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时间更长。

发病规律

编辑

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茎。

病菌喜高温,因此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在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沙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根茎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感病。

防治措施

编辑

1、圃地选择:育苗地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与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2、深翻改土,加强田间管理。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翻土壤,可减少田间越冬菌。在花生播种前用优质拌种剂拌种,下雨后及时排除田中积水。

3、冬季深耕:感病苗圃地,每年冬季要进行深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清除浸染来源。

4、土壤消毒:在育苗或造林前,每亩用绢遁1000g加细干土20公斤以上,或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000g加细土20kg左右,拌匀撒在播种沟内或树穴周围。对感病较轻的苗木,可挖开根茎处土壤,晾晒根茎数日或撒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5、加强管理:在苗木生长期要及时施肥、浇水、排水、中耕除草,促进苗木旺盛生长,提高苗木抗病能力。夏季要防暴晒,减轻灼伤危害,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6、提倡施用秸秆腐熟剂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增加有益微生物菌群。

7、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绢遁稀释800-1000倍或丰洽根保600-800倍或用1%硫酸铜液浇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g,加水50kg,浇灌病株根部;也可每亩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ml,加水50kg,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

下一篇 锈病

上一篇 叶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