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 编辑

小肠的第一段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第一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由于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而得名,全长约25cm。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十二指肠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整体上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目录

概述

编辑
十二指肠(duodenum)为小肠的第一段,其始端连于胃的幽门,末端以十二指肠空肠曲延续为空肠,长约25cm,在第1~3腰椎高度于腹后壁上呈“C”形环绕胰头。按其走向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除始端与终端外均为腹膜外位。

(图册“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参考资料: )

<p>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毗邻

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毗邻

十二指肠大、小乳头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悬肌

十二指肠悬肌

十二指肠的动脉

十二指肠的动脉

十二指肠的动脉

十二指肠的动脉

十二指肠的静脉

十二指肠的静脉

解剖结构

编辑

十二指肠壁的结构

观察标本十二指肠(Duodenum)横切片(H.E染色)肉眼观察粘膜染紫红色,向外依次为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环状皱襞。

低倍和高倍观察十二指肠壁由内向外分4层。

1、粘膜:

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构成,含少量的杯状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游离面有薄层染红色线状结构为纹状缘。

②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含大量肠腺,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及淋巴组织。小肠腺为单管状腺,开口于相邻的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细胞构成与小肠上皮相似,小肠腺底部有成群分布的潘氏细胞。在标本上不易看到。

③粘膜肌层:为平滑肌,肌细胞的切面是否一样如何排列小肠绒毛:为固有层和上皮共同凸向肠腔形成的叶状结构,游离在肠腔内的团状结构是绒毛的横切面。与小肠腺相比,绒毛有何特点绒毛的中央,可见管腔较大,由单层内皮构成的中央乳靡管,即毛细淋巴管,管周围有散在的平滑肌束。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粘膜下神经丛。十二指肠还含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腺上皮细胞为锥形或柱状,胞质染蓝色或空网状,细胞核扁圆形靠近基底部,腺泡腔较小,不规则,导管穿过粘膜肌开口在小肠腺的底部或相邻的绒毛之间。

3、肌层: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在横切面上各为何种切面两层肌之间的结缔组织内可否找到肌间神经丛。

4、外膜:

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的浆膜。

十二指肠各部的结构

胰和十二指肠

(图片“胰和十二指肠”参考资料: )

1、球部:

十二指肠球部又称上部(Superior part)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但是十二指肠溃疡,在临床统计学上,不会转变为癌症。

2、降部(descending part):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8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环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壁。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总管和胰管在此处,组成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有一壶瓣,可以关闭胆总管或胰管,引起相应疾病。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肠系膜上动脉夹持的部分的胰腺组织,称钩突。此处若病变,早期中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危及生命。肠系膜上动脉可以压迫水平部,引起肠梗阻。

4、升部(ascending part):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下一篇 空肠

上一篇 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