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草 编辑

透骨草科透骨草属植物

透骨草透骨草

透骨草(学名:Phryma leptostachya subsp. asiatica (Hara) Kitamura)又名药曲草,蝇毒草等。多年生草本,高(10-)30-80(-100)厘米。茎直立,4棱形,不分枝或于上部有带花序的分枝,分枝叉开,绿色或淡紫色,遍布倒生短柔毛或于茎上部有开展的短柔毛,少数近无毛。叶对生;叶片卵状长圆形、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至卵状三角形或宽卵形,草质。穗状花序生茎顶及侧枝顶端,被微柔毛或短柔毛;花冠漏斗状筒形,长6.5-7.5毫米,蓝紫色、淡红色至白色,外面无毛,内面于筒部远轴面被短柔毛。瘦果狭椭圆形,包藏于棒状宿存花萼内,反折并贴近花序轴。种子1,基生,种皮薄膜质,与果皮合生。花期6-10月,果期8-12月。产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北部、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北部也有分布。入药部分为植物全草。以全草色绿、干燥、质嫩、无杂质者为佳。多为人工栽种。以茎色棕红、不带叶、干燥、无杂质者为佳。(概述图参考来:)

形态特征

编辑

透骨草

透骨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30-80(-100)厘米。茎直立,4棱形,不分枝或于上部有带花序的分枝,分枝叉开,绿色或淡紫色,遍布倒生短柔毛或于茎上部有开展的短柔毛,少数近无毛。叶对生;叶片卵状长圆形、卵状披针形、卵状椭圆形至卵状三角形或宽卵形,草质,长(1-)3-11(-16)厘米,宽(1-)2-8厘米,先端渐尖、尾状急尖或急尖,稀近圆形,基部楔形、圆形或截形,中、下部叶基部常下延,边缘有(3-)5至多数钝锯齿、圆齿或圆齿状牙齿,两面散生但沿脉被较密的短柔毛;侧脉每侧4-6条;叶柄长0.5-4厘米,被短柔毛,有时上部叶柄极短或无柄。

穗状花序生茎顶及侧枝顶端,被微柔毛或短柔毛;花序梗长3-20厘米;花序轴纤细,长(5-)10-30厘米;苞片钻形至线形,长1-2.5毫米;小苞片2,生于花梗基部,与苞片同形但较小,长0.5-2毫米。花通常多数,疏离,出自苞腋,在序轴上对生或于下部互生,具短梗,于蕾期直立,开放时斜展至平展,花后反折。花萼筒状,有5纵棱,外面常有微柔毛,内面无毛,萼齿直立;花期萼筒长2.5-3.2毫米;上方萼齿3,钻形,长1.2-2.3毫米,先端多少钩状,下方萼齿2,三角形,长约0.3毫米。

花冠漏斗状筒形,长6.5-7.5毫米,蓝紫色、淡红色至白色,外面无毛,内面于筒部远轴面被短柔毛;筒部长4-4.5毫米,口部直径约1.5毫米,基部上方直径约0.7毫米;檐部2唇形,上唇直立,长1.3-2毫米,先端2浅裂,下唇平伸,长2.5-3毫米,3浅裂,中央裂片较大。雄蕊4,着生于冠筒内面基部上方2.5-3毫米处,无毛;花丝狭线形,长1.5-1.8毫米,远轴2枚较长;花药肾状圆形,长0.3-0.4毫米,宽约0.5毫米。雌蕊无毛;子房斜长圆状披针形,长1.9-2.2毫米;花柱细长,长3-3.5毫米;柱头2唇形,下唇较长,长圆形。

瘦果狭椭圆形,包藏于棒状宿存花萼内,反折并贴近花序轴,萼筒长4.5-6毫米,上方3萼齿长1.2-2.3毫米。种子1,基生,种皮薄膜质,与果皮合生。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近种区别

编辑
该亚种与原亚种不同在于:花期上萼齿长仅为萼筒的一半至7/10,萼筒长2.5-3.2毫米,于果期长达4.5-6毫米;花冠上唇先端2浅裂。

分布范围

编辑

透骨草(图3)透骨草(图3)

产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吉隆、波密)。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越南北部、印度(卡西山)、尼泊尔、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北部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编辑
于海拔380-2800米阴湿山谷或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不择土壤,一般土壤均可载培,尤以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载培较佳,喜光喜肥,怕积水。

栽培技术

编辑

种植

透骨草(图4)透骨草(图4)

直播及育苗移载均可。清明前后,选好地施足肥,整平耙细,按行距1天的距离播种,种子入土1.5寸,保持湿润,一般地湿20℃时,半月可出苗,苗高2寸间苗,查苗补缺,按株距8寸左右定苗,苗用种2斤。间苗时,连根拔除可在下午移栽,移栽后稍浇一点压根水,成活率可达98%以上。5天以后活棵,做到小水勤浇,保持干湿无旱象。苗高尺许,可将底部老叶去除,摘顶尖,促期浇水湿润。高湿多雨季节,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防治

透骨草主要有白粉病,发病前可用粉锈宁防治,石硫合剂防治的粉病也良好效果。虫害粉蝶可用乳剂等生物农药防治,菊脂类农药叶面喷施防治各种害虫亦佳。

采收

夏秋之季采割全棵,花开盛余棵前花子要用手摘条,随采随晒,药为风仙花,全棵为凤仙透骨草,籽在白露前后分批条收,全棵为凤仙透骨草,籽在白露前后分批余收,因果实易自动开裂,余收时要熟随采,果荚由青转黄即为成熟,立即采摘,过早子粒质量差,过晚易开裂,造成减产,采收后去净杂质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一般亩产子300公斤,花20至30公斤,全草200至300公斤。

医疗价值

编辑

运用范围

民间用全草入药,治感冒、跌打损伤,外用治毒疮、湿疹、疥疮。根及叶的鲜汁或水煎液对菜粉蝶、家蝇和三带喙库蚊的幼虫有强烈的毒性。根含透骨草素(phrymarolin)及透骨草醇乙酸酯(leptostachyol acetate),后者为杀虫成分。民间用全草煎水消灭蝇蛆和菜青虫。

药理作用

水煎剂的镇痛抗风湿作用与水杨酸类药物相似.服药后2~3小时发挥作用,其干燥全草每次剂量15-30 克/日,分2—3次口服。水煎剂外用有抗炎、杀菌、收敛创面作用,适用一般疮癣肿毒。

加工炮制

净制将采集全草经漂洗、晒干、切断、除去杂质:

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肺、肝二经。

功效主治

1.祛风除湿,该品辛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八肝经,故能祛风除湿,如《本草纲目》曰:透骨草“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若因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导致肢体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选用该品,祛风散寒胜湿,病邪去,则诸症自愈。

2.舒筋活络,该品辛散温通,入肝经,而肝主筋.故该品具有舒筋活络之功效。对于外感风寒之邪,经气失宣,症见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可选用透骨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治之。如《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即选用该品,治筋骨拘挛。

3.活血止痛,该品辛散温通,入肝经血分,故能活血止痛。对于一身上下,心腹腰膝,内外各种疼痛,均可选用该品治之,取其辛温善走,活血利气之功,血气通则不痛。

4.解毒化疹,《灵秘丹药笺》曰:“疗热毒。”《杨诚经验方》选用该品,治肿毒初起。《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则用该品,治阴囊湿疹,疮疡肿毒。故可思透骨草治疗疮癣肿毒,阴囊湿疹,一般多煎水外洗。因本药外洗还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的特点。

鉴别应用:

①透骨草与桑枝;两药均有祛风除湿之功效。但透骨草辛温,能通达四肢阳气,偏用于风寒痹痛。桑枝苦平,能利四肢关节,祛风气,偏用于风邪化热的四肢关节痹痛及中风半身不遂。

②该品与松节两药均有祛风湿、活经络之功效,但透骨草偏用于筋骨拘挛的风湿痹痛。松节偏用于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的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9—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孕妇忌服。(《中药志》)

【配伍应用】

1.配附子,附子辛甘性热,祛寒燥湿,偏走肾经,温肾助阳.走而不守,内达外透,升降活络。两药合用,同类相从,相得益彰,肝肾同治,气血皆调。除沉疴,治顽痹尤效。

2.配苍术,一燥湿偏长,一止痛有功。两药相须为用,祛湿止痛,功效大增。

3.配伸筋草,两药合用,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筋骨挛缩,有伸筋透骨之效。

4.配鸡血藤,两药合用,补肝益肾,活血止痛。久痹属虚者最为相宜。

5.配白鲜皮,白鲜皮苦能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合用,治疗湿疹热疮。燥皮肤之湿,解肌蕴之毒,其效显著。

6.配桑枝,桑枝通达四肢,行经络,利关节,助药力。两药合用,祛风止痛,治风痹最效。

7.配威灵仙,威灵仙通十二经,其性走窜,祛风通络.善治四肢麻木。两药合用。前者温通经络,后者祛风止痛。用治风、寒、湿痹,皆奏奇功。

方剂制剂

1.治风气疼痛,不拘远年近日(《周益生家宝方》):该品、穿山甲、防风、当归、白蒺藜、白芍、稀莶草、海风藤、生地、广皮、甘草。以上为末,用猪板油一斤,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钱。酒下。

2.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拘挛(《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该品、制川乌、制草乌、伸筋草。水煎服。

3.治阴囊湿疹,疮疡肿毒(《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透骨草、蛇床子、自藓皮、艾叶。煎水外洗。

4.治肿毒初起(《杨诚经验方》):该品、漏芦、防风、地榆。煎汤绵蘸,乘热不住荡之。

5.治风湿疼痛,筋骨拘挛,肢体麻木(《经验方》):该品、伸筋草、羌活、独活、附子、千年健、海桐皮、红花。水煎服。

6.治顽固风湿疼痛(《经验方》):该品、川乌、伸筋草、骨碎补、全蝎、鸡血藤。水煎服。

7.咽中骨哽(《普济方》):白风仙子研水一大呷,以竹筒灌入咽,其物即软。不可近牙。或为末吹之。

8.小儿痞积(《孙天仁集效方》): 急性子、水红花子、大黄各一两,俱生研末。每味取钱,外用皮消一两拌匀一将白鹁鸽一个,或白鸭亦可,去毛屎,剖腹,勿犯水,以布试净,将末装入内,用绵扎定,沙锅内入水三碗;重重纸封,以小火煮干,将鸽鸭翻调焙黄色,冷定。早辰食之,目西时疾软,三日大便下血,瘸去矣。忌冷物百日。

下一篇 木樨科

上一篇 千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