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 编辑
后(拼音:hòu)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后和它的繁体字“後”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后”本义指远古时代的君主或诸侯,后来专指君主之妻。“後”古字形用“幺”表示绳,“止”表示脚,合起来表示用绳子栓住脚,表现落后。引申指时间较晚的或次序上靠近末尾的。又引申指在反面的。汉字简化时用“后”代替了“後”。由简体文本转换为繁体文本时,要分化为“后”与“後”。后稷、后羿、后妃、皇后、王后、太后等词中的“后”仍作后,不作後;而前后、先后的后要改作後。后姓与後姓是不同的姓氏。
【甲组】“后”字形演变流程图
商代甲骨文中有甲组图A、甲组图B的字形。这一字形学界一般解释为“司”。从20世纪60年代起,有一些学者提出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是一个字。 “司母戊鼎”也因此改名为“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改“司母戊鼎”为“后母戊鼎”给出的理由是:“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专家建议把‘司母戊’改为‘后母戊’。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制的,如果定名为‘后母戊鼎’,意思上更接近‘商王之后’。” 对此有的学者表示反对。通过分析商代甲骨文中甲组图A、甲组图B字的字形构造及本义,以及它们在卜辞中的用法得知:甲组图A和甲组图B都是“司”字,不是“后”字。甲组图A、甲组图B字形在卜辞中主要是作祭祀解,释“后”会使卜辞读不通。
相关商代铭文的“司”“后”之争,其根源可追溯到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说文》:“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许氏基于对“后”字的反转,即所谓“司”从反“后”,义为“臣司事于外者”。好像是以“后”为君号令于内,而以“司”为臣执事于外,两者内外关联,所以用构形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两个字予以表达。正是许慎的这些说解,就为司、后之争埋下了种子。
甲骨文“后”与“毓”同用,“毓”喻三等上古属匣,与“后”同音。“毓(或者后)”在甲骨文中写作甲组图C、D,很像母亲生子的样子:上部为一侧面的“人”形(有的为一“女”字),下面是一个头朝下的“子”字。王国维认为这就是母亲生孩子的情形,头朝下是正常的顺产。有的在倒“子”下还附有几个小点,以表示孩子出生时的羊水。所以妇女生子就是“后”的本义。
见于传世与出土资料,“后”字的出现均在春秋以后,如春秋晚期吴王光鉴之“虔敬乃后”、战国中山王兆域图之“王后”“哀后”等。出土所见战国简策中,后字已多有使用,传世战国时期成书的文献资料中,用作王妻之义的后字,已经替代了毓字。
“后”的本义既是“生育”“养育”,但是在先秦古籍中“后”多指“国君”。说起“养育”与“国君”之间的意义联系,还得追溯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的历史。远古时代的人民是用简陋的石器、木棍等生产工具与大自然抗争,以求生存发展的。在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原始部落的人民都希望有贤明的人来领导大家发展繁衍人口。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天生民而立之君”。这一广泛的社会背景,使“后”字派生出“君主”“帝王”之义。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由“君后”又引申指君主的正妻。例如《后汉书·郭皇后纪》:“后叔父梁,早终。”《隋书·李密传》:“欲规篡夺,污辱妃后。”
【乙组】“後”字形演变流程图
“後”字。甲骨文作乙组图1、2。字从幺、倒止会意。“幺”表示绳索,“止”表示脚。取象于俘虏或奴隶,脚被绳子系着,自然走得不快。“後”本义为落在后面。但段玉裁的说法有所不同,他说:“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後可知矣。”意为步子小因而走得慢。虽说法不同,但走在后面的意思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後”的本义。为了使字义更明确,又加“彳”作乙组图2。“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义。金文除继承殷代甲骨文作乙组图4形以外,又有从辵作乙组图6形的後字,“辵”也是表示行动的构件。《说文解字》古文承其形作乙组图10。篆文作乙组图7,承自图4、5一类字形。隶书作图11-12,取从“彳”之形。
“後”字由“走在后面,落在后头”这个本义引申出时间或位置在后,与“先”或“前”相对。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落在后面也即次序排在后面,如后排,后三名。《吴子·励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後行,肴席无重器。”功劳列在上等,坐在前排,席上摆满了肴馔,还陈列着贵重器皿和牛、羊、猪三牲;功劳列为次等,坐在中排,席上的肴馔等就要降低一等;没有功劳的,只能坐在后排,席上的肴馔就更是一般了。
从血缘关系来讲,次序排在后面的,就是子孙、后代。《诗经·大雅·瞻卬》:“式救尔後。”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后”和“後”二者本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但是在先秦典籍当中,却经常可以发现“後”假借“后”字的情况。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以“后”代“後”非常普遍,如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等。”《说文解字·后部》王筠句读:“后之为後也,故经典借后为後。”因此,在先秦著作中,“后”“後”通用的现象已比较普遍,如《墨子·非攻中》:“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墨子·尚贤上》:“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仪礼·乡射礼》:“而后下射射。”《汉书·陈胜项籍传赞》:“然后以六合为家。”《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后”已经脱离了君主正妻这样的意思,而是借代为“後”字,表示前后之意,用“后”之形表“後”之义,“后”者,“後”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古文中“后”字可以通假为“後”,即先后、前后的“後”偶尔可以写作“后”,但是表示君王和帝王之妻的“后”是万万不能写作“後”的。在平时运用中,只要明白“后”与“後”二字的字形起源和发展,就会避免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用字也会更加准确。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古代称君主、帝王 |
sovereign; emperor |
《尚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 清·龚自珍《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圣祖高宗,文冠古后,剸而比之,武文咸富。” |
后稷;后羿;三后 |
帝王的正妻,皇后 |
empress; queen |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 《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后叔父梁,早终。” |
后妃;皇后;太后 | |
古代指列国诸侯 |
|
《尚书‧舜典》:“肆觐东后。” 《新唐书‧柳冕传》:“夫朝会,礼之本也。 |
| |
古代对长官、郡守或将领的尊称 |
|
《晋书‧应詹传》:“其后天下大乱,詹境独全。百姓歌之曰:‘乱离既普,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 |
| |
指后土。对大地的尊称 |
|
战国·屈原《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 |
方位词。(时间上)较晚的;未来的(跟“前、先”相对) |
later |
《吕氏春秋‧长见》:“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后之君子,宜在殷鉴。”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后天;事后;日后;先来后到;空前绝后 | |
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位置(跟“前、先”相对) |
back |
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后排;前赴后继 | |
方位词。背面的部分;人或物背面所朝的方向(跟“前”相对) |
behind;back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塞其前,断其后。” 战国·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后背;后门;瞻前顾后 | |
方位词。指动作或事情完成之后 |
|
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碾后香弥远,烹来色更鲜。” |
后工业化 | |
后代的人;指子孙等 |
posterity |
《诗经‧大雅‧瞻卬》:“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陈书‧高祖纪上》:“(高祖)汉太丘长陈寔之后也。” |
无后;名门之后 | |
指肛门 |
|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惠王之后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疾皆愈。” |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
(Hòu)姓氏用字 |
|
|
| |
形容词 |
通“厚”。大;重 |
|
《管子‧地员》:“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 《清平山堂话本‧羊角哀死战荆轲》:“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后葬。” |
|
动词 |
主持。 |
|
《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
|
继承 |
inherit |
《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 |
| |
落在后面 |
be 《说文解字注》 《广韵》 《康熙字典》 字形对比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后”字书写笔顺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下一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上一篇 凡 词条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