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空间 编辑

心理学术语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心理学术语,只要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人们总是把它随身携带着,谈话时维持它,将自己安置在适当的位置。关于个人空间的大小及具体形状,存在一些争议。霍尔认为是球形或环形。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有些人的背后区比前胸区要大一些,而另一些人的前胸区比背后区大一些。1978年,海达克教授提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个人空间有一个纵向轴,脚周围所需空间比头周围要小一些。

个人空间的特点

首先,个人空间具有可变性,即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如一个人在同熟人谈话时会比同恋人谈话时对个人空间需求大,而同一个不太熟悉甚至陌生人谈话又比同熟人谈话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大,同一个有敌意的人谈话又比同不太熟悉的人谈话所需个人空间大。个人空间大小的变化还受到环境和场合的影响,例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个人空间变得非常狭小,几乎不存在;而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场合,个人空间就变得比较大。其次,个人空间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有些学者指出,日本人的个人空间相对小一些,而欧美人的个人空间相对大些。再次,个人空间具有区域性,即根据人际亲疏关系划分出人际距离。霍尔将这种人际距离划分出四种区域:亲密区(50cm以内)、个人区((50-125cm)、社交区(125-350cm)、公共区(350-750cm)。亲密区:人们像保护私有财产一样保护着这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只允许非常亲密的人进入。在亲密区,各种感觉器官都发挥作用,共同接受和传递信息。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会放弃对自己亲密区的防卫。如在非常拥挤的公交车及公共场合,人们挤来挤去,互相侵犯亲密区。这种情况下,个体通常会尽量不去看紧贴自己的人,回避面对面的目光接触,并在潜意识里将对方视为“非人”,同时收敛自己的面部表情,漠然处之,以尽量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个人区:这是一般熟人的交流区,同学、同事一般朋友谈话时基本保持在个人区内,因此它又被称为“谈话区”。在这个区域里,人们的举止、交流比较随便,但总有所克制。若在这个区域内高声谈话,会使人感到别扭和没有礼貌。社交区:这是相识但又不太熟悉的人们从事交流活动的范围。以这种人际距离进行交往的双方,彼此关系不再是私人性质,而是一种公开性的交往。公共区:它包括所有类型的公众交流,如演讲、法庭辩论等。在这个区域内,讲话声音一般较为洪亮。我们了解了个人空间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调控自己的行为和了解他人的行为,不要轻易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或者说给他人留有余地,做到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下一篇 电视教材

上一篇 空间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