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 编辑

远古时期的大学

成均成均

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成均

读音:chéng jūn

词义:古之大学

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

词义

编辑
古之大学

《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注引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

黄以周云:“文王世子以于成均别郊学之人是成均为周大学之通称”。按周名大学曰成均,仍沿五帝之称也。

孙诒让《周礼正义》谓:周大学之名,见此经(《周礼》)者唯成均,见于《礼记》者由又有辟雍、上庠、东序(又称东胶)、瞽宗,共五学,此外又有小学,参见“辟雍”条。后世唐高宗曾改国学为成均监。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 门下相知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莫葆斋》:“ 莫葆斋晋 , 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 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美丰仪,饶干济才,读书成均,以选例待佐州牧。”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就取“成均”一词的“大学”之意。

成均的由来

编辑
氏族部落成员间已开始有了等级地位的区分,产生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强化氏族部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考古发现的原始氏族公社后期遗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有点像广场,显然是氏族部落成员集会的地方。遇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召开会议,宣讲告示、规定、要求,以及采取某项行动前的动员、誓师等,都在这里举行集会,可见其具有显著的教育作用。国家产生之后,“成均之教”就成为社会教育的总称,成均也成为天子之学的中心场所。

下一篇 元稹

上一篇 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