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年 编辑

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苗年苗年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战中罹难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2008年6月7日, 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8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苗年

别名:能央

类别:民俗

节日起:祭祀

节日活动:跳芦笙、斗牛、斗鸟、赛歌

节日饮食:杀年猪、打糯米粑、吃团年饭

节日意义:庆祝丰收,家人欢聚

遗产编号:Ⅹ-83

非遗级别:国家级

流行地区:贵州省丹寨县

历史渊源

编辑
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节日中,苗族的“苗年”是一个集纪年性、祭祀性为一体的节日,关于“苗年”的起源,既没有苗族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汉文献的记载,起源于何时也基本无法考证。但是,苗族是一个民间口头文学十分发达的民族,有大量的关于“苗年”起源的传说故事和歌谣,从这些传说故事和歌谣里,可以找到“苗年”起源的依据。在黔东南地区,关于“苗年”起源的传说大致有三类,一类是《苗族古歌》,一类是苗族的《季节歌》,一类是苗族的传说故事。

《苗族古歌》是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世纪史诗,是苗族的编年史和大百科全书。在《苗族古歌》的《打杀蜈蚣》组诗里,叙述了苗族始祖姜央和恶势力的代表蜈蚣经过无数次战斗,最后,在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和其他神灵的帮助下,在冷热交替的十月战胜了穷凶极恶的蜈蚣,取得了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胜利的艰难历程。为了感谢“妹榜妹留(蝴蝶妈妈)”的帮助,姜央在冷热交替的十月兴起了过“苗年”,每年在固定的时段过一次“苗年”,在“苗年”期间“跳芦笙”“踩铜鼓"和“斗牛”来“取悦”“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和其他神只。

苗年

《季节歌》是黔东南苗族广为传唱的关于季节来历的古歌。苗族的《季节歌》里唱道“冷季”从北方来,“热季”从南方来,来到苗族居住的叫做“Vangxtiab”(意为宽阔的山坳)的地方产生激烈的较量,谁也打不过谁。“冷”和“热”交锋时忽冷忽热,人们根本无法生存。苗族始祖姜央在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的帮助下,请来一个叫 “Niangx”的神仙来帮忙调停,“Niangx”在“Vangxtiab”划了一条线(类似南北回归线),把“冷”和“热”隔开,“冷”南下到这条线就要回头,天气就要转暖,“热”北上到这条线时也要回头,天气就要转冷。经过“Niangx”的调停,“冷”和“热”有序地循环,一年才有“冷季”和“热季”,五谷才生,稻菽才长,人类才能生存。后来,人们把“Niangx”调停“冷”和“热”的这一天定为“苗年”,并在这一天开展 “踩铜鼓”“跳芦笙”“斗牛”“游方”等活动来“娱神”,“苗年”就是这样来的。

除了《苗族古歌》和《季节歌》阐述的“苗年”的来历以外,黔东南的苗族关于“苗年”的来历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有流传于雷山、台江、凯里、丹寨等地的《“年”是怎样兴起的》《冷季和热季的故事》《打杀蜈蚣》等几则。这几则故事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与《季节歌》基本相同。

民俗内容

编辑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近代以来,有些地区的苗族开始改为过春节,而不兴过苗年了。但在不少苗族地区,既过春节,又过苗年,并且更重苗年。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大多仍在阴历十月,也有在十一月或正月的,内容和形式各地则大同小异。

苗年

苗年期间,每户人家都要清扫门户、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有糯米酒,而且还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节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饭,还要守岁到午夜,并开门放鞭炮,迎接龙进门。节日当天一大早,晚辈在长辈的主持下,将准备的祭品摆放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苗族在苗年期间给牛鼻子上摸些酒,表示对其辛苦一年的感谢。苗年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日子。姑娘们身着百褶裙,佩戴耳环、手钏等多种银饰物,在小伙子的芦笙伴奏下,排成弧形翩翩起舞,这就是苗家踩堂舞。到了晚上,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游方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通过对歌,彼此中意的男女便由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这是他们的定情之物。“吃鼓藏”年如果与苗年相遇,苗年就显得更为隆重。“鼓”的意思是“大家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七八年、十来才举行一次。“鼓藏”前,将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主持仪式,杀牛祭祖。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黔东南台江县苗族,称过苗年为nongx niangx(义为“吃年”)并又分nongx niangxhlieb与nongx niangx yut,即过大年和过小年。时间大多是在每年阴历十月,但具体日期各地并不一致。巫脚,十月第一个丑日是过大年的正日,第二和第三个丑日过小年。宝贡,在十月第一第二个子日,先后过大小两次年。孝弟,以第一个丑日为小年,第二个丑日为大年,第三个丑日又为小年。也有在十一月过苗年的。如革一、 大塘、茅坪等乡,在十一月半以后的卯日过一次苗年,老屯乡在十一月辰日过苗年。日期虽不一致,但共同的一点,就是过苗年都必须在当年秋收之后农事较闲的时候。所以苗年是收获的节日、庆丰收的节日。

台江苗族过苗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祖,地点在家内火塘旁边,祭祀完毕,全家才开始喝酒吃肉。孝弟苗族在过年那天早饭前,还要请巫师来“安家先”,杀一头小猪、一只鸭子供祭。过苗年期间,最热闹的群众性活动,是斗牛和踩鼓。每个村寨都有小型斗牛场,几个相邻的村寨设有共用的传统斗牛场。斗牛的时间预先约定,一般是在下午1时左右开始进行。所有用来角斗的牛,都是大水牯牛。参加的群众往往达数千人以上。斗牛完毕,苗族男女便将带来的米酒挑到斗牛场中央,大家共饮。此时,芦笙齐鸣,群舞开始,无论男女老少均可加入舞蹈行列,一面跳,一面喝酒,喝了酒又再跳。饮酒跳舞,直至黄昏始兴尽结束。踩鼓即跳鼓,是一种集体舞蹈,一般击木皮鼓为节,有的地区还以芦笙伴奏。台江县各乡踩鼓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巫脚是在傍晚踩,台江城郊在早饭后就踩。参加者主要是青年男女,但年纪大一 些的也并不受排斥,三四十岁的妇女,背着娃儿同样可以加入舞蹈行列。围观的群众,则比踩鼓的人多得多。年轻人在过苗年期间,还要连续进行几天“游方”活动。各寨青年男女穿着一新,聚集“游方”坡,唱歌、玩耍,往往通宵达旦。

黔东南雷山县掌坡一带苗族,过苗年的活动是在阴历十月龙(辰)日举行。从龙日的早晨起正式过年,但先一天就得打糍粑和宰猪杀鸡。宰的猪多由寨上几户人家凑钱购买,少则1头,多的3头。还需事先酿制米酒和甜酒,有的几家合酿,也有一家独酿的。过年的早晨,先以酒、肉、米饭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从过年的第一天开始,举行三四天的娱乐活动,主要有斗牛、跳芦笙跑马等。斗牛、跑马都是白天举行,只有一天;跳芦笙主要是在晚上,连续进行三四夜。第一次过年满25天之后,接着第二次过年,其意义是欢送旧岁、迎接新年。第二次过年,仍举行跳芦笙、斗牛等娱乐活动,但不及第一次隆重、热闹。

贵州还有其他一些苗族地区,近代以来也仍然注重过苗年。如镇宁苗族,一般在阴历十一月第一个卯日或亥日过苗年。届时,各家各户都祭祀祖先,集体举行踩鼓(木皮鼓或铜鼓)、斗牛、跳芦笙、赛马、斗鸟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热闹异常。过苗年期间,走亲访友也是传统习俗。

传承保护

编辑
  •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节日的期盼心情已经逐步淡化。走出苗寨的年轻一代过苗年时也不回家,这样苗年的节日气氛大为减弱,导致整个苗年的传统节俗趋于衰微,亟待保护振兴。

  •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年”项目保护单位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 社会影响

    编辑
  • 重要活动

    2014年12月22日,湖南省2014年苗年活动在凤凰县山江镇召开。

    2016年7月24日,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召开的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其主题是“生态与文化——走向世界的宝贝”。

    2018年11月18日,苗族姑娘穿着盛装参加巡游,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举行2018苗年巡游活动。

  • 下一篇 浴佛节

    上一篇 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