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衙北司 编辑
南衙北司,隋唐长安城的布局是宫城在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宫城为皇帝所居朝会之所,皇城则为百官衙署所在之地,因此南衙成为以宰相为首的百官衙署的代称,北司成为宫内宦官机构的代称。
唐代后期,宦官权势日盛,除了掌管宫内各项日常事务外,还直接控制北衙禁军,干预外朝政事。南衙权力受到削弱,皇帝也常常感到北司的威胁。于是南衙与北司之间便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为了翦除北司势力,唐顺宗时王叔文等人曾进行永贞革新,文宗时又发生了甘露之变,但都没能取得胜利。直到唐昭宗时,宰相崔胤借助朱温的军队才全部诛灭了宦官,但朱温随即纂夺了唐朝政权,南衙北司也同归于尽。
中文名:南衙北司
定义:朝官和宦官之间的冲突斗争
历史时代:唐朝
历史影响:加速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贞观十五年(641),宰相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主管手工业的官员)窦德素:“北门(指玄武门,意指后宫)近何营缮?”唐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对房玄龄等人说:“君但知南牙(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太宗显然指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为南衙,而把玄武门附近的后宫叫做北门。又唐代前期把驻在玄武门附近保卫宫城北部的禁军如羽林军、龙武军等叫作北衙禁军,而把由十二卫将军掌握以保卫宫城南部及皇城内百官衙门的禁军(由府兵番上)叫作南衙禁军,都是因它们所在位置而得名的。
唐初内侍省机构本来并不复杂,所领六局都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但到后来,由于皇帝宠信,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如武则天时出现的内飞龙使,名为管理御马,实际掌握一支武装。唐中宗、唐玄宗以后,更以宦官监军,或直接以宦官统领军队(如玄宗时的杨思勖)。玄宗晚年深居后宫,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章奏、承宣诏命之权,太子、宰相都不敢得罪他们。安史之乱以后,由宦官充任的官职逐渐增多,如唐肃宗时出现的观军容使,唐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特别是唐德宗时出现的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简称神策中尉),控制了禁军及朝廷机密,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当时,又和外廷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如宣徽使、学士使、内弓箭库使、内庄宅使等,其衙门通称为司,故有北司之称。
宦官干政,自然引起朝官的不满和士人的反对,受宦官控制的皇帝也感到威胁,因而在唐代后期曾发生过多次的南衙北司之争,最著名的如顺宗时的永贞革新(见二王八司马)、文宗时的甘露之变。特别是唐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唐朝中央的权力机构已濒于瓦解,而这时在中央的宦官和朝臣的斗争却显得异常突出。他们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对抗。如昭宗时宰相崔胤勾结朱温,而宦官韩全诲等则拉拢韩建、李茂贞。斗争的结果是朱温引兵入关,打败李茂贞,尽诛宦官,结束了南衙北司之争。可是胜利者并不是崔胤等人,他们后来也被朱温诛杀,可说是南衙与北司势力同归于尽。
在唐肃宗和代宗时期,就有宰相裴冕、萧华和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之争。接着,宰相元载协助代宗杀死了专横的宦官鱼朝恩,宦官的势力一度削弱。唐德宗即位以后,又将中央禁军交宦官掌管,北司的势力如虎添翼,大为增加。唐顺宗时,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朝官集团,发动永贞革新,企图夺回宦官掌管的禁军权力,因宦官的反对遭到失败。唐文宗时,李训、郑注等人又发动“甘露之变”,谋诛宦官,也因准备不周,被宦官击败。直到唐朝末年,宰相崔胤联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以为外援,企图战胜宦官。宦官也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以相对抗。结果朱全忠打败了李茂贞,宦官七百余人全被杀死,连派至诸道的监军使,亦被处斩。南衙北司之争至此结束,但唐王朝不久也就随之灭亡了。
唐朝中晚期,由于皇帝年幼或昏庸,有些宦官便利用朝政的弱点,内外勾结,乘机窃取权力。
这就是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泥头木身宦官俑。宦官俑头裹幞头,身穿团领窄袖黄绮长袍,腰系一条黑纸做的带子。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这是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把这类人物丑化得歪嘴斜眼,面目可憎,表达了对宦者的憎恶。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泥头木身宦者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