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节度使 编辑

唐朝时期淮南道的行政长官

淮南节度使,是唐朝时期淮南道的行政长官。淮南节度使长期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淮南节度使

性质:官名

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

意思:节制调度

历史时期

编辑

淮南节度使,唐朝在淮南道设立的节度使。 至德元载(756年)设置,治所在扬州。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光州、蕲州、安州、黄州、申州、沔州。十二月,安州、申州归淮西节度使。759年,沔州归鄂沔节度使,寿州、蕲州、黄州归淮西节度使。760年,设淮南东道节度使。781年,增泗州,783年,寿州设团练使,784年,寿庐濠设都团练使,788年,寿庐濠泗归徐泗濠节度使。799年,安州归安黄道。800年,泗濠道,滁州、和州、庐州、舒州设团练使。807年,罢寿州,818年增光州,申州归鄂沔节度使,821年,增宿州,833年,宿州归武宁节度使。862年,增加濠州,863年,濠州归徐泗节度使。870年,增泗州。 淮南节度使长期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景福二年(892年)杨行密割据,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为王,即五代十国的吴国。904年,滁州、庐州、和州、舒州设团练使,光州设防御使。

淮南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 (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 (263年),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防御据点

编辑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早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含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昆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

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独立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著名人物

编辑

高骈,背景:中唐以后,南诏崛起于西陲,继吐蕃之后成为唐朝又一边患。南诏民风虽犷,但并不尚武,也无意向巍巍大唐挑衅,但藩镇割据消耗了唐朝的力量,芥癣之患遂成巨祸。863年,南诏出军袭陷交州,威逼蜀中,唐军屡战不利,唐懿宗力排众议,任命骁卫将军高骈代替消极避战的右武卫大将军康承训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招讨使。

英雄业迹:高骈是高崇文的后人,当年高崇文削平西川刘辟之乱,也算是元和中兴的名将,高骈以将门之后,一直在禁军供职,为人好谈今古,被两军宦官视为奇才,因此被提升为右神策都虞候,率禁兵万人守长武城,屡立战功。864年,南诏入寇,他奉命率军南援,大破蜂州蛮五万之众,屡败南诏军,收复交州,威名远播;高骈还募工凿石,疏通安南至广州海路,使漕运无滞。873年,南诏又入寇,高骈再率军南援,大破南诏军,追击至大渡河,斩获甚众,自此南诏不敢再犯。879年,高骈调任镇海节度使后,参与镇压农民起义,被朝廷倚为干城。当时黄巢起事,横行数省,未遇对手,遇到高骈后方始初尝失利的滋味。880年,高骈调任淮南节度使,升任诸道行营兵马都统,被授予节制诸道的大权,又招募士兵7万人,成为唐末诸藩中的强镇。

堕落轨迹:所谓盛极而衰,高骈为人自负,残忍好杀,又信鬼神,好虚妄,并非是拨乱反正的英雄,早年与南诏作战,曾经以诈术残杀蜀中士卒立威;奉命镇压黄巢起义,又想大功独揽,轻率遣散了诸道兵马,结果黄巢之众声势复振,从广州北上,破斩淮南第一名将张璘,高骈智穷力竭,株守杨州,再不敢言战,从此威名大挫。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战乱中,地广兵强的高骈逐渐滋生异心,兼并两渐,割据自雄。然而,他暮年昏聩,重用奸邪吕用之,自剪羽翼,又佞信鬼神,不思进取,兵势日渐衰弱,部下多叛,互相火并,民不聊生,887年,高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

耶律休哥曰:淮南一镇地广兵强,物阜民丰,进可图天下,退亦可闭门称王,乃用武之地,但高骈据此形胜之处,却无所作为,先是玩寇自重,致使黄巢顺利北上,酿成滔天巨祸,后又信用奸人吕用之,残害忠良,最终断送了大好局面,人心思乱,毕师驿、秦彦之流振臂一呼,居然形成土崩之势,可谓身死为天下笑。淮南屡遭兵灾,但仍然富甲天下,清口一战,后来居上的杨行密打败了正值强盛的朱全忠,成就了五代十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可见,高骈当年如果稍有振作,发奋图强,天下大势,尚未可知。

下一篇 右补阙

上一篇 二王八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