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承嗣 编辑
田承嗣(705—779年),平州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人,唐朝中期将领、军阀、藩镇,安东副都护田守义之子。
田承嗣出身雁门田氏,世为卢龙军裨校。骁勇善战,跟随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部将,屡立军功,迁左武卫将军,率军攻陷洛阳。安史之乱平定后,归降朝廷,拜魏博节度使。而后田承嗣割据一方,不听朝令,魏博镇俨若独立王国。唐代宗实行“姑息之政”,用心笼络,下嫁永乐公主,授予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封雁门郡王,使得田承嗣在得势后更加骄纵。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带兵占据相卫四州,遭到朝廷八镇兵马攻击,屡战屡败,上表请罪。大历十一年(776年),田承嗣率军援助汴州节度使李灵曜叛乱,兵败再次上表请罪。此后田承嗣占据魏博镇相卫等七州,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使得藩镇割据日益严重。
大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追赠太保,传位于侄子田悦,开启藩镇世袭的先例。
中文名:田承嗣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705年
逝世日期:779年3月4日
职业:军阀
主要成就:担任节度使、割据魏博
出生地:平州卢龙
官职:魏博节度使、同平章事
爵位:雁门郡王
追赠:太保
追随安史
田承嗣家族世代为卢龙军裨校,父祖以豪侠闻名辽碣。田承嗣早年曾是安禄山部将,任前锋兵马使,因征讨奚族、契丹有功,升任左清道府率、武卫将军。
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田承嗣与张忠志(即李宝臣)担任前锋,攻陷河洛。后来,安禄山发现田承嗣治军严整,便让他镇守颍川(今河南禹州)。
757年(至德二年),田承率军攻打南阳。当时,鲁炅坚守南阳数月,城中兵粮奇缺,一只老鼠都能卖到四百钱,死者相枕。田承嗣攻破南阳,而鲁炅则突围而出,退守襄阳。田承嗣穷追不舍,转战二天,见襄阳一时难以攻破,便班师而还。同年十月,郭子仪收复洛阳,田承嗣在颍川降唐。不久,安庆绪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阳市)。田承嗣再次叛唐,与蔡希德、武令榔合军北上,驰援相州。
7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兴兵南下,田承嗣担任前锋,再次攻陷洛阳,拜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刺史。762年(宝应元年),官军再次收复洛阳,田承嗣随史朝义退守莫州(今河北任丘市)。
投降朝廷
763年(广德元年),田承嗣见官军已收复大部分州郡,又知史朝义不肯投降,便欺骗他道:“您不如返回幽州,催促李怀仙发兵。坚守莫州,仆固瑒(仆固怀恩之子)难以破城。”史朝义听从了田承嗣的建议,临行更对他说:“满门一百余口,都托付给你了。”田承嗣顿首流涕的答应。
史朝义走后,田承嗣召集众将,言道:“我们效力于燕国,先后攻破河北一百五十多座城池,挖坟掘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该何去何从呢?自古祸福无常,只有识时务的人,才能转危为安。天亮之后,我打算出降,你们以为如何?”众将都同意。天亮后,田承嗣命人将史朝义的家眷送往仆固瑒营中,向官军投降。
仆固瑒约定日期受降,田承嗣害怕不能保全自身,便诈称有病,不肯出城。仆固瑒欲入城捉拿田承嗣,却因他身旁排列着许多刀斧手而无从下手。田承嗣以重金行贿,才得幸免。后来,田承嗣与李宝臣、李怀仙、薛嵩前往仆固怀恩营中谢罪,表示愿为他效力。
当时,叛乱初平,城池残破,民生凋敝。朝廷为了恢复生机,数次大赦天下,对安史旧将既往不咎。仆固怀恩担心平乱后荣宠减弱,有意将安史旧将引作外援,帮助田承嗣四人统辖河北各郡。田承嗣拜为检校户部尚书、郑州刺史,迁魏州刺史、贝博沧瀛等州防御使。不久,田承嗣升任魏博节度使。
割据魏博
京剧脸谱中的田承嗣
田承嗣为人深沉猜忌、好逞勇武。表面上接受朝廷命令,暗中图谋巩固自身,辖内收取重税、整修武备、统计户口,强拉兵丁。因此,几年之内,部众多达十万。田承嗣挑选魁梧有力的战士一万名,充作卫兵,称为衙兵。在境内自任官吏,自取赋税,名义上虽为朝廷藩镇,却从未履行过臣子的义务。773年(大历八年),田承嗣为安史父子建立祠堂,尊为“四圣”,上表朝廷,求任宰相。唐代宗考虑到百姓长期遭受虐害,对田承嗣非常宽容,只是派人劝其毁掉四圣祠堂,拜为检校左仆射、守太尉、同平章事,封雁门郡王。后来,唐代宗将魏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任命田承嗣为长史,又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希望能笼络其心。但是,田承嗣生性凶顽,愈加放肆。
775年(大历十年),昭义军兵马使裴志清在田承嗣引诱下,举兵作乱,驱逐节度留后薛崿(又作薛萼),率部归附魏博。田承嗣以救援为借口,趁机袭取相州。唐代宗命内侍孙知古赴魏州告谕田承嗣,让他恪守本境。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仍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杨光朝攻取卫州(今河南汲县),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归附自己,被拒绝后暗中派人将薛雄妻子老小屠杀殆尽。不久,田承嗣占据相卫四州之地,自己任命官吏,并将精兵良马全部带回魏州。
大战河北
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都与田承嗣有矛盾。听闻田承嗣抗拒朝廷,纷纷上表,请求征讨。同年四月,唐代宗贬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并命令李宝臣、李正己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幽州节度使朱滔、昭义节度使李承昭、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汴宋节度使田神玉等八位节度使派兵前往魏博,准备征讨田承嗣。
不久,田承嗣部将霍荣国在磁州(今河北磁县)投降官军,李正己攻占德州,李忠臣围困卫州,而田承嗣派去攻打冀州(今河北冀县)的裴志清也投降了李宝臣。田承嗣只得亲自进兵冀州,却被李宝臣击败,烧毁辎重才得以逃回。八月,田承嗣见各镇兵马围拢,部将大多叛逃,非常恐惧,只得遣使进献降表,表示愿意归附朝廷,不久又命卢子期进犯磁州。
九月,李宝臣与李正己合力围困贝州(今河北清河县),田承嗣出兵解救。因朝廷对二李所部赏赐各有厚薄,士卒多有怨言,二李担心军队哗变,自行撤军。不久,李宝臣与朱滔合攻沧州,在田承嗣堂弟田庭玠的抵抗下,一时难以破城。
十月,卢子期在清水被李宝臣与李承昭俘虏,斩于京师,田承嗣之侄田悦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兵败。田承嗣便遣使将境内户口、甲兵、谷帛册籍献给李正己,道:“田某老迈,时日无多。儿子不肖,侄辈孱弱。我所有的一切,以后都是您的,怎敢让您劳师兴兵呢?”并跪拜在李正已的使者面前,亲自奉予簿书,悬挂李正已画像,每日焚香祷拜。李正己非常高兴,于是按兵不动,河南诸镇也不敢轻易进兵。田承嗣解除南顾之忧,得以专心应对北方。
这时,朝廷派中使马承倩慰劳李宝臣。李宝臣赠送缣帛百匹,马承倩却嫌礼薄,掷于道中,并肆意辱骂。李宝臣大怒,在兵马使王武俊的劝说下,从此消极作战。田承嗣知道李宝臣是范阳人,常想占据幽州,于是命人在石头上刻上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暗中埋在范阳境内,又让望气者声称范阳有王气。李宝臣掘得谶石后,田承嗣又命人游说道:“您和朱滔一同攻取沧州,也归朝廷所有,不是您的。如果您能放过我田承嗣,我就把沧州献给您,还愿与您一起攻取范阳。您以精骑为前驱,我以步军殿后,攻取天下易如反掌。”李宝臣大喜,认为此事和谶语相符,便与田承嗣图谋范阳,而田承嗣也陈兵边境。
李宝臣连夜袭破朱滔,进击范阳,但见雄武军使刘怦已有防备,不敢贸然进军。田承嗣见二镇交兵,便撤军南还,并派人对李宝臣道:“我境内有事,就不和您周旋了。石头上的谶语,是我戏弄您的。”李宝臣又惭又怒,只得退兵。
晚年生活
后来,田承嗣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屡次上表为他说情,请朝廷允许他改过自新。776年(大历十一年),唐代宗下诏,赦免田承嗣之罪,恢复官爵,准许他与家属一起入朝,对所部将领一概不予追究。但是,田承嗣逗留不肯入朝。不久,侵入滑州(今河南滑县),击败李勉。
同年八月,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命李忠臣、李勉、李正己与河阳三城节度使马燧、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前往征讨,而田承嗣则派田悦救援。田悦击败李勉部将杜如江、李正己部将尹伯良,进军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屯兵城北,却被马燧、李忠臣击败,只身逃走。李灵曜出逃途中,在韦城被杜如江擒获,送往京师斩首。
777年(大历十二年),因田承嗣始终不肯入朝,又援助李灵曜叛乱,唐代宗再次下诏讨伐。田承嗣上表请罪,唐代宗便又赦免其罪,恢复官爵,还免其入朝。当时,田承嗣占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拥兵五万,与其他藩镇既有矛盾又相互勾结,表面听命于朝廷,实则不遵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尽皆自专,并修筑堡垒、整治武备。唐代宗对此,也束手无策。
779年(大历十四年),田承嗣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遗命其侄田悦承袭其位,并命儿子辅佐。不久,朝廷封田悦为魏博留后,追赠田承嗣为太保。
白寿彝:田承嗣是安史之乱中的干将,骁勇善战,又狡诘多算,反复无常。降唐后,又桀骜不驯,悍然劫夺他州郡,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镇“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田承嗣则是其罪魁祸首。
亲属关系 | 姓名 | 简介 |
祖父 | 田璟 | 郑州司马。 |
父亲 | 田守义 | 安东副都护。 |
兄弟 | 田庭琳 | |
妻子 | 富春孙氏 | |
儿子 | 田维 | 魏州刺史。 |
田朝 | 神武将军、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 |
田华 | 太常少卿、驸马都尉,先后娶唐代宗女永乐公主、新都公主为妻,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 |
田绎 | 大理评事。 | |
田纶 | 监察御史。 | |
田绪 | 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检校尚书左仆射、雁门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娶唐代宗女嘉诚公主为妻,死后追赠司空。 | |
田绘 | 早逝。 | |
田纯 | 早逝。 | |
田纷 | 河南忝军。 | |
田绅 | 殿中侍御史内供事。 | |
田缙 | 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右领军将军。 | |
女儿 | 田氏 | 嫁李宝臣之弟李宝正。 |
孙子 | 田季安 | 魏博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太保,赠太尉。 |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藩镇魏博》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