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角洲 编辑
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入海口历史上多次变迁,一般所称“黄河三角洲”,多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近代黄 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在东营市境内。
黄河三角洲,属油气、囟水、土地资源丰富,中国早期的胜利油田即在区内。为山东省东营市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 21世纪初,山东省在三角洲基础上,把东南侧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规划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成为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位置优越,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类型,国家已在此建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依托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也得到开发。
中文名:黄河三角洲
外文名:Yellow River Delta
海拔高程:0-15m
总面积:5450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珍稀鸟类:丹顶鹤、白头鹤
简称:黄三角
黄河三角洲位置境域
黄河三角洲(近代)的大致范围
黄河三角洲的范围,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黄河尾闾摆动对三角洲影响的规律,界定以利津城为顶点, 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古代千乘黄河三角洲,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为近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在东营市境内;以垦利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之间的扇形地带为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一般所称“黄河三角洲”,多指近代黄河三角洲。
西汉以前,黄河三角洲地域均在海水之中。海岸大致在今大山、明集、利津城、 史口、辛店、支脉沟口一线。利津城东南至史口之间有一自然海湾,南北宽约10公里, 东西长40公里,延伸至小营一带。漯水自西流入海湾。利津城西、城南,东营区西南 部为古陆地, 汉代属青州部千乘郡漯沃县、 蓼城县、琅槐县领地。济水在琅槐县境 (今东营区六户附近)入海。
自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来境内入海。至唐景福二年(893年), 黄河口西去移出境内。八百多年中,黄河在利津城以东的渤海湾边淤积出大片陆地, 蓼城以南的海湾已淤平,海岸线向利津城东北、东、东南方向推进40~50余里。《元 和郡县志》记载,海在渤海县(旧滨县城)东160里,蒲台县(今滨州市南水库)东140里。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复来境内入海后,黄河三角洲继续向渤海推进。据利津 水文站1949~1988年实测资料统计, 黄河输至河口的泥沙年均10亿吨左右,其中约2 4%沉积在大沽零米线(陆地) 以上,约40%沉积在零米线以下的滨海区,其余被海流 输往深海。在黄河尾闾流路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年均造陆3~4万亩,海岸线持续向东 推进。1855~1985年间,尾闾河段实际行水96年,海岸线平均向前推进28.5公里,推 进速率为每年0.3公里。其中1947年前以宁海为顶点的三角洲,计算岸线长105公里, 实际行水57年,平均推进13.30公里,推进速率为每年0.23公里。1947~1985年, 以渔洼为顶点的小三角洲,计算岸线长80公里,实际行水39年,平均推进15.2公里, 推进速率每年0.39公里。清水沟流路在人工控制下河口摆动范围小,淤积影响宽度仅 30公里左右,岸线推进速率为每年1.6公里。黄河三角洲仍在向渤海推进中。
海岸
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海岸起自漳卫新河口,东经现黄河口,至支脉河口。
从漳卫新河口至套儿河河口湾东侧之顺江沟口,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海岸曲折多弯,曲折率达3.8。主要是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黄河淤积形成,至今850多年间,很少受黄河尾闾摆荡影响,长期受潮汐、风浪的再改造作用,沿岸形成了宽广平坦的潮滩和树枝状密布的潮水沟。潮滩由粘土质粉砂及粗粉砂组成。向海平均坡降小于1/10000。潮滩宽度自西向东变大,漳卫新河河口外宽约6公里,至套儿河河口湾内滩面宽达22公里,是渤海沿岸潮滩宽度最大的地方,潮水沟规模最大,分布密集。
在潮滩的平均高潮线上缘,分布着一列贝壳及贝壳砂组成的“岛链”,西起漳卫新河口,东至小沙,长约37公里,由50多个不连续的新月形贝壳及贝壳砂岛组成,向海略成弧状突出。近代,该砂岛链处于持续侵蚀破坏中。以漳卫新河河口外之大口河堡砂岛为例,20世纪30年代尚为小渔村,今仅有临时性渔铺,无人定居,大潮时常受水淹。估算该砂岛链每年约以5米的速率后退。此外,在潮滩上尚分布有许多残留高地,为古黄河三角洲平原残迹,年内大潮不能淹没,群众称为“坨子”。
顺江沟口-支脉河口海岸段,为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由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在1976年黄河口故道(钓口河故道)以西,海岸多弯曲,呈河口大嘴与海湾相间排列形式。钓口河大嘴以东转南,至支脉河口海岸轮廓相对比较平直。海岸潮滩以顺江沟至钓口河间及支脉河口外发育好、宽度大,达6公里左右,潮水沟发育。其余岸段潮滩宽度多小于6公里。滩面坡度介于1/10000~1.5/10000。 该海岸是近代黄河三角洲淤涨最快的海岸段。1855~1984年,全线共淤进18.47公里,平均淤进速率为0.16公里/年。其中,清水沟流路黄河口大嘴淤涨最快,可达2.64公里/年;挑河湾以西和宋春荣沟口以南,一般淤进速率为0.08公里/年。
土壤
滨海潮土、滨海盐土亚区(Ⅳ1) 位于黄河河口,为近代黄河河口的扇形堆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因受近代黄河泛滥沉积影响多形成滨海潮土,其特点是在原来含盐量很高的滨海盐渍物质上,覆盖了一层源自黄土高原的黄河冲积物,厚度约1~4米,土质比较肥沃,自然植被生长较好,曾有大片天然柳林与柽柳林。土壤垦殖后多种小麦、大豆、高粱。若土壤开垦不当或植被破坏,盐分极易上升地表,滨海潮土则逐步退化,不少耕地已盐化撩荒,形成了滨海盐土。依盐分含量不同,生长各类盐生植被。
在滨海防潮堤内侧滩地分布有滨海滩地盐土,地表大都具有较厚的盐结皮,通体盐分含量大于1.5%,多为光板地,仅在地形较低处或冲蚀的浅沟内,可见黄须莱、柽柳、盐蒿、马绊草、二色补血草生长,生物累积微弱,有机质含量低于0.5%。除挖沟池,用于养虾或盐业外,尚生有小面积芦苇可用于副业生产。
植被
该小区近海地区土壤含盐量较高,以滨海潮盐土为主,林木分布受到土壤、地形限制,以致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类型单纯,顶极群落主要为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
当含盐量在1.5%以上时为光板地,其他部分为盐荒地,分布着以盐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的盐化草甸和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部分地段有柽柳灌丛和罗布麻灌丛。盐生草甸常随土壤含盐量不同,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翅碱蓬(黄须菜)为主的盐生草甸分布在盐分较重的地段,含盐量1.5%的盐土中仍能生长。而含盐量在1%左右的土壤中分布着以獐茅(马绊草)为主的盐生草甸。此外,还可见到羊草、碱蓬、茵陈蒿等。在水分充足含盐量高处,盐角草常占优势,水分良好含盐量低处则分布着以白茅、罗布麻、芦苇为主的群落。 离海较远、土壤含盐量稍低处,大部分已垦为农田。村落附近散生灌木中旱柳占90%,其他耐盐树种还有刺槐、榆、臭椿、加拿大杨、侧柏等。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土上,树木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梢现象”。黄河三角洲局部有天然生长的旱柳林。柽柳呈灌木状分布于滨海湿地,形成天然海防林带。
该小区农田因土壤含盐量较高,耕作粗放,产量不高。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果树以枣为常见。野生纤维植物资源有罗布麻。
动物
该区东南界鲁中南山地丘陵动物地理区,东接鲁东丘陵动物地理区,西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该区内哺乳动物仍以中、小兽类为主。食虫目4种,区内普遍可见。翼手类在此区的种类较鲁东和鲁中南山地为少,分布亦不广泛,如小菊头蝠、水鼠耳蝠、沼鼠耳蝠等在此区均未见到。区内小型啮齿类中黑线仓鼠、大仓鼠、小家鼠和褐家鼠等为害严重;黄鼠穴居在质地疏松的冲积土壤中,此区为山东境内唯一有黄鼠分布的地区;鼢鼠亦以平原地区为多见。野兔在鲁北盐荒地、黄河三角洲荒野有集中的分布。肉食兽类在此平原区分布种类较少。 由于区境位于黄河下游,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及沿黄两岸地势低洼,多湿地和沼地,因而鸟类十分丰富。本区珍贵保护鸟类普通种有长耳 ,稀有种有燕隼、小天鹅等31种。区内共有鸟类283种。在沿海低洼地区及鲁北盐荒地,鹭、鹬、沙锥等涉禽或沼地鸟特别多见。银喉长尾山雀、小星头啄木鸟仅限于此区繁殖。 爬行动物主要有耐干旱的丽斑麻蜥、无蹼壁虎等,红点锦蛇、黄脊游蛇等在此区亦有分布。由于此区盐碱严重,故两栖、爬行类种类数量较少。 两栖动物在此区仅有华北地区习见种,在《鲁北经济动物志》中虽有关于无斑雨蛙的记录,但著者等在多年工作中从未曾在野外发现过生活的无斑雨蛙种群。 该区动物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可根据生境及动物分布特点划分成两个类型,即西部和南部平原农耕地带生态动物群、北部黄河三角洲及沿海滩涂地带生态动物群。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主要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
黄河三角洲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12.6℃,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2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2830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30-630mm, 70%分布在夏季;平均蒸散量为750-2400mm。
黄河三角洲地带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略有起伏,海拔1~2米,多见岗地、坡地、洼地及河滩高地等微地貌景观,是旱、涝、碱多灾害地区。区内水系发育,为马颊河、徒骇河、黄河、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除黄河常年侧渗补给地下水外,其余河流仅汛期补给地下水。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巨大扇形区。岩性为以海积及冲积为主的粘性土夹薄层砂,除沿黄故道主流带分布厚度不大的浅层淡水透镜体外,均无淡水。该区深1000米内,地下水矿化度皆大于3克/升。
三角洲西部,以河湖相、海相地层为主,部分有冲积层。上部普遍分布有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下部有深层淡水。深层淡水顶界面200~500米,局部50~200米,由西南向东北渐深。含水层以粉细砂、细砂为主,部分为中细砂,颗粒自西南向东北渐细,层厚20~40米,一般弱至中等富水,地下水承压自流。黄河三角洲地形较平坦,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地处黄河、徒骇河等河流下游入海处,河流经常改道、泛滥,地下水位抬高,地下水径流滞缓,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黄河三角洲地带,地表沉积物颗粒细小,地下水水平运动条件极差,南部冲积层地下水对该区地下水的补给微弱,垂直蒸发作用又强烈,海水影响明显,所以地下水基本处于逐渐浓缩状态,形成与海水水化学特征基本相似的氯化钠型水为主的高矿化水,矿化度高达50克/升左右。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水化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黄河口的黄河三角洲是一巨大的扇形堆积体,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向东倾斜的东西向凸起,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为10.8亿吨,其中的1/5在口门附近落淤,形成河口沙嘴和由粗粉沙组成的三角洲。在黄河入海处,河口沙嘴向海推进的速率为每年2~3公里,黄河三角洲的水下前缘坡折可延伸至水深15米左右。黄河入海的泥沙向3个方面扩散:大部分随余流转入莱州湾;一部分随河口射水冲入渤海深水区;少部分随弱余流进入渤海湾。
徒骇河,由西南向东北流入山东省境,经山东的莘县、南乐(河南省)、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齐河、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县和沾化等14个县市,于沾化区套儿河口注入渤海。河长436公里,流域面积13902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流域面积602平方公里,河北省4平方公里,山东省1329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0.11/1000。由于流域内地势向东北倾斜,支流多由右岸注入。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北界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横贯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 境内河长138千米,属近口段和入海口,在全河治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黄河东营段上界起自滨州、东营交界处,左岸为利津县北宋镇董王庄西南县界,右岸为东营区龙居镇老于村西区界。河道由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流经利津县、东营区, 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境内河长138千米,
潮河,位于黄河故道与徒骇河之间。为解决该流域排涝受徒骇河洪水顶托,1965年人工开挖而成的独流入海排涝河道,因其下游汇入洼拉沟等滨海潮沟而得名。 干流起自滨州市双西村的西沙河,东北经沾化县,入东营市河口区,流经河口区太平乡、新户乡,至洼拉沟入海。河道全长73.5千米,境内河长24千米,其中20千米为东营市河口区与滨州市沾化县的界河。 流域面积1408平方千米, 境内流域面积427.7平方千米。排涝标准按鲁北1964年雨型设计,河道最大排涝流量为188.0立方米每秒。市境内支流有褚官河、太平河。
神仙沟,为自然形成的入海河道。1934年8月,黄河于涯东村附近决口,水流东北,先由老神仙沟入海, 再形成神仙沟、甜水沟、宋春荣沟3股入海。60年代末期,胜利油田在孤岛地区开发建设,利用原河道陆续开挖、疏浚,形成现河道。主要承担孤岛镇、仙河镇、济军生产基地及滨海区4000口油井、1600口注水井的排水任务。 神仙沟原河道长38千米。自1996年上游18千米建成带状型水库后,原神仙沟支流红旗沟加上原神仙沟下游20千米统称为神仙沟, 全长30.0千米,流域面积350平方千米,其支流有2条,新卫东河和桩呈公路边沟,神仙沟排水流量为22~102立方米每秒。
支脉河(淄脉河),原名支脉沟。源于淄博市高青县西部花沟乡庄家村,向东流经高青、博兴、广饶3县及东营区, 在广饶县东北部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长135千米, 总流域面积3382平方千米。该河河口是黄河三角洲的南界。
卤水
黄河三角洲地下卤水分布于唐头营、城寨屋子以东,赵家屋子以南,东义和、支脉沟以西,呈一西、北、东三面封闭,南与莱州湾沿岸地下卤水相连接的纺锤状卤水分布区。黄河三角洲两翼地下卤水分布区,东至徒骇河东岸,西至沙沟子东,南界时家台子、马山子,北界可能延伸至海区内。地下卤水分布总面积约1794平方公里。 据2017年统计数据,东营全市地下卤水资源量58.43亿立方米,油页岩资源量1544.6亿吨,矿泉水可采资源量365万立方米/年,砖瓦黏土资源量28.44万立方米。
油气
黄河三角洲地下是个古老的盆地,地质上称为济阳坳陷。过去外国人断言“华北无油”,而胜利油田20多年来开发的事实证明,那里不仅有油气储藏,而且储量相当丰富。在渤海湾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和钻井勘探,已经发现了桩西、五号桩、垦东和青东4个含油地区,主要分布于车镇、沾化、埕北、桩东和青东等5个凹陷的7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
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三角洲地带,跨越济阳、昌潍两坳陷区,总勘探面积达3.45万余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营、德州、惠民、淄博、潍坊等5个地、市所属的20多个县、区境内。截止1988年底,发现油(气)田57个,即东辛、邵家、胜坨、现河、临盘、郝家、纯化、永安、滨南、宁海、金家、新立村、牛庄、广利、平方王、尚店、羊角沟、垦利、孤岛、单家寺、八面河、埕东、商河、梁家楼、草桥、渤南、义东、大王庄、垦西、玉皇庙、罗家、博兴、陈家庄、太平、王家岗、史南、五号桩、新滩、孤南、义北、乔庄、义和庄、平南、利津、高青、桩西、长堤、套尔河、林樊家、王庄、郑家、大王北、孤东、红柳、河滩、老河口、埕岛等油气田。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主产区,至2017年底,胜利油田已找到不同类型油气田81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4.84亿吨;投入开发油气田74个,累计生产原油11.76亿吨。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459万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641万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040万吨。
地热
山东海岸带地下热水资源也较丰富,有多处温泉。其中胶东半岛即有7 处:牟平1处(龙泉汤),威海市内两处(温泉汤、南海滨温泉),文登县两处(大英汤、北汤),乳山县1处(小汤)。地下热水钻孔一般深50~80米,个别孔深达400米,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热水覆盖很厚,一般热水孔深在1000~3000米。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以东营城区为中心的东营潜凹区和以河口—孤岛—仙河为中心的车镇潜凹区以及垦利、广饶、利津部分地区,据2017年统计数据,分布面积约5655平方千米,查明地下热水资源量3447亿立方米,是全省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矿产
岩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估算资源量1096.79亿吨。
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河口区西部,估算资源量61.8亿吨。
土地
现代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垦利县西部的宁海为三角洲的内缘顶点,西北至套尔河口,东南至淄脉沟前缘,占全省土地面积3.3%。土壤质地以轻壤土居多,新淤地比较肥沃,但由于淡质土层之下为老盐土和高矿化度的潜水,故开垦利用不当时土壤容易盐渍化。
交通
S7201东营港疏港高速公路,
G2516东吕高速公路,
G18荣乌高速公路,
东营胜利机场
2017年,东营市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9.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3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85236万元,同比增长3.6%;林业增加值3010万元,同比增长3.5%;牧业增加值52888万元,同比增长4.0%;渔业增加值34586万元,同比增长1.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019万元,同比增长20.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3.1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5.1亿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8亿元,全年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285581万元,全年共有46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394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34元,
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农牧渔区
一、区域及环境条件 位于鲁北农牧区之东,黄河入海口及其两翼,包括东营市小清河以北的部分和惠民地区的无棣、沾化两县。土地面积1.0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6.5%;耕地率仅32.1%,在全省最低;但农村人口稀少,仅有农民138.3万人,人均占有耕地3.5亩,居全省之首;牧草地和盐荒地属全省最多。共有草地21.4万亩,盐荒地550万亩。有495公里长的海岸线。
土壤类型为潮土、盐土、新积土三个土类。潮土中以盐化潮土亚类为主,占全区土壤面积的31%; 盐土占土壤面积的35.1%,这两项盐渍化土壤合计占66.1%。新积土类中的冲积土亚类(黄河入海口沉积物)是无盐化的淡质土壤,但被它覆盖的下层土壤都为老盐土。土壤耕作熟化程度低,施肥少,除了成土母质富含速效钾外,有机质、全氮、 速效磷含量均居全省最低水平。 气候属半干燥,3月~11月平均干燥度1.5~1.8, 春旱严重,夏季降水集中,且受自上游过境入海的洪水影响及海水顶托,易受内涝。 积温稍高于胶东而低于其它区域。潜水矿化度高,自西向东由10克/升左右增至30克/升左右, 威胁上层土壤,且无法用于灌溉;深层淡质地下水有限,因而灌溉全靠引黄,但地处最下游,用水保证率不高。森林覆盖率仅2.7%,在全省最低,植树成活及生长困难。
该区地广人稀。光照充足,热量稍低,水资源不足,潜水和土壤含盐多,即使非盐化土壤,开垦不当也很快盐化撂荒。适宜发展牧业;部分地方实施科学的耕作灌排措施, 可以发展棉花、水稻等作物。黄河入海口泥沙年年淤积延伸,向海推进0.3公里~0.5公里,是该区的开发潜力所在。
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1990年粮食总产只占全省2.6%, 亩产比全省平均低44.1%。但由于地宽,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仍达519公斤, 不但高于鲁西南,而且比全省平均数还高13公斤。棉花总产占全省5.1%。肉类总产占全省2%,尚有很大潜力。海产品总产占全省5.3%。 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23.96亿元,占全省1.3%。其中农业各业产值仅13.68亿元,但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率却高达57%,第二、第三产业滞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20元,为全省最低。
石油开采
1963年1月25日,华北地区石油勘探会战全面展开,山东的石油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在东营、惠民、德州和潍坊等四个地区的10多个县内,发现了大面积的油区,集中位于山东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该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为全国第二大油田,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分布于东营、惠民、德州、潍坊和淄博5市地境内。从1956年开始进行找油勘探,1961年4月于垦利县东营一带打出日产8.1吨工业油流的第一口油井。1961年10月,华东石油勘探局由江苏调来山东,并将原在山东的华北石油勘探处并入该局,对已见油的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1962年9月,于东营胜利村一带打出营2井。1963年12月,又在胜利村坨庄构造上打出坨7井。196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以东营为重点进行开发。经过3年奋战,找到和探明了39个油田,并开始兴建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的胜利炼油厂(此厂后交齐鲁石化公司),铺设了山东省内第一条输油管道,为石油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
经30年开发,截至1990年底,先后找到油气田62个,打各种井19074口,总进尺4100万米。共投入开发50个油田,新投产油井9398口,原油生产能力3337万吨,实产原油3350.62万吨。投产油井198口,建成天然气配套生产能力3.01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天然气220.1亿立方米(包括油井伴生气)。国家累计投资36.9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80.4亿元(现价),累计上缴利税190.5亿元,是投资的5.2倍。
生态保护
东营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88年,开始酝酿建设自然保护区。1990年12月21日,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199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黄河三角洲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166号文批准成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37°40′~38°10′,东经118°41′~119°16′,总面积为15.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9万公顷, 缓冲面积1.1万公顷,实验区面积6.3万公顷。该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是全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范例。
区内分布各种野生动物达1524种, 其中,海洋性水生动物4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江豚、宽喙海豚、斑海豹、小须鲸、伪虎鲸5种;淡水鱼类10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松江鲈3种;鸟类达26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 白鹳、金雕、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灰鹤、大天鹅、鸳鸯等33种。黑嘴鸥这种世界上存量极少的稀有鸟类,自然保护区内有较多分布,并在这里做巢、产卵、繁衍生息。
区内植物393种, 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天然苇荡32772公顷, 天然草场18143公顷,天然实生树林675公顷,天然柽柳灌木林8126公顷,人工刺槐林5603公顷。 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少而且居住分散,土地污染轻,原始景观保存完好,权属国有。由于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按自然规律演替。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主要是由毁林、毁草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据有关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从1949年到“一五”期末,有林地面积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93%,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但从50年代开始,由于对黄河三角洲进行大面积的垦荒和过度放牧,植被遭破坏,林地面积由原来的83万亩减少到15.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93%下降到1.5%。植被的破坏,使地面失去了必要的庇护,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耕地沙化碱化。1959年国家在东营境内建立的军马场,原有23万亩地,到1995年,可耕种的已不足5万亩。东营市撂荒土地连同风沙、盐碱等不毛之地共计45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78%。
旅游开发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红滩湿地滨海公园,
东营海红港旅游区,
黄河口海水浴场,
胜利龙悦天鹅湖风景区,
建置
【位置面积】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境域小清河以南广饶县境成陆较早,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部利津县地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北部、东部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土地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
【建置】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广饶县历史悠久,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县金明昌三年(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至建市前,三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原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附近打成境内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从此,拉开华北石油会战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打出这一高产油井之日,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发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由油田会战指挥部和一些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称“基地”。1965年3月,为支援石油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但无行政辖区,只组建和统辖一批为矿区服务的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为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同年11月10日,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山东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召开,东营市正式挂牌成立。
【区划】 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一些乡镇。据市民政局2016年12月底统计,全市有5个县区;26个乡镇(24个镇、2个乡),14个街道办事处;186个居民委员会,1781个村民委员会。其中,东营区有6街道4镇(文汇街道、黄河路街道、东城街道、辛店街道、胜利街道、胜园街道,牛庄镇、六户镇、史口镇、龙居镇),有村民委员会201个,居民委员会124个;河口区有2街道4镇(河口街道、六合街道,义和镇、仙河镇、孤岛镇、新户镇),有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178个;广饶县有2街道7镇(广饶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李鹊镇、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镇),有居民委员会20个,村民委员会557个;垦利区有2街道5镇(垦利街道、兴隆街道,胜坨镇、郝家镇、永安镇、黄河口镇、董集镇),有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333个;利津县有2街道4镇2乡(利津街道、凤凰城街道,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刁口乡),有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512个。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有居民委员会13个。
沾化县,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宝地。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有了较大发展,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东营市。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