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编辑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英文: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年1月22日—1968年4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巴库,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生前是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负责人。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于1924年从巴库国立大学毕业;1927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成为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和丹麦进修访问;1931年回到前苏联;1932年在哈尔科夫的乌克兰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理论物理部主任;1934年获得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与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37年担任前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理论部负责人,并在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任教;1938年冬被捕入狱;1940年在彼得·卡皮查的担保下获释;1946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62年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途中遭遇车祸,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身体原因,颁奖仪式专门为他破例在莫斯科举行;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60岁。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研究工作涵盖了从流体力学到量子场论的各个理论物理学分支。
中文名: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外文名:(俄文)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英文)Lev Davidovich Landau
国籍:俄罗斯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巴库
出生日期:1908年1月22日
逝世日期:1968年4月1日
毕业院校: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46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6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性别:男
学位:博士
1931年朗道和父母在一起
1908年1月22日,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巴库(现阿塞拜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2年,4岁能阅读书籍,7岁学完中学数学课程,12岁学会微分,13岁学会积分,13岁中学毕业后遵从父亲的意愿,选了一个“实用”专业,同他姐姐一起到巴库经济技术学校学习财经。
朗道在学习中
1922年,14岁转入巴库国立大学(Baku State University)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但他最终没有修完化学专业。1924年,从巴库国立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圣彼得堡,此时正值列宁去世,圣彼得堡被易名为列宁格勒,于是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进入了同时易名的列宁格勒国立大学(Leningrad State University)物理系学习。
中年的朗道
1927年,19岁生日前两天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成为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Leningrad Physico-Technical Institute)的研究生。1929年10月,在前苏联政府人民教育委员部(Soviet government-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Education)旅行奖学金(travelling fellowship)以及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Rockefeller Foundation fellowship)的资助下出国进修访问。
1930年4月,经过在德国哥廷根和莱比锡短暂停留后,前往丹麦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尼尔斯·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Niels Bohr's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工作到5月;之后前往英国剑桥与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一起工作;9月至11月在哥本哈根,12月至1931月1日在瑞士苏黎世(Zurich)与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一起工作。
1931年2月—3月,第三次到哥本哈根,之后回到前苏联,初期仍在列宁格勒物理研究所工作。
晚年的朗道
1932年,在哈尔科夫的乌克兰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理论物理部主任。1933年,短期访问哥本哈根。
1934年,在没有经过论文答辩的情况下,获得物理与数学科学(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博士学位;同年,短期访问哥本哈根。
1935年,担任哈尔科夫国立大学(Kharkiv National V.N.Karazin University)教授。
1937年,在一次与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发生口角后离开学校,应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所长彼得·卡皮查(П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之邀,到该所主持理论物理方面的工作,彼得·卡皮查把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的位子给了他,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逝世。
1938年4月,被捕后关押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卢比扬卡监狱(NKVD's Lubyanka prison)直到1939年4月。
1940年,在彼得·卡皮查的担保下得以于释放。
1946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1962年1月7日晨,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途中,乘车时和载重汽车相撞,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在车祸中朗道断了11根骨头并头骨骨折,经过治疗,保住了生命,但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使他已经失去了做物理学研究的能力。同年年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由于他的健康不允许他远行,颁奖仪式专门为他破例在莫斯科举行,由瑞典驻苏联大使代表国王授奖 。
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享年60岁 。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于1927年引入量子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密度矩阵(density matrix);1930年创立电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论(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电子的相应能级被称为朗道能级);1935年创立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6—1937年创立二级相变的一般理论和超导体的中间态理论(相关理论被称为朗道相变理论和朗道中间态结构模型);1937年创立原子核的概率理论;1940—1941年创立液氦的超流理论(Theory of superfluidity of liquid 4He,被称为朗道超流理论)和量子液体理论;1946年创立等离子体振动理论(Theory of Landau damping of electronic plasma oscillations,相关现象被称为朗道阻尼);1950年与金兹堡一起创立超导理论(Ginzburg-Landau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金兹堡—朗道唯象理论);1954年创立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6—1958年创立了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被称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Landau theory of Fermi liquids),并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CP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
学术论著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一生期刊论文、学术著作有120余部 ,代表著作、论文如下 :
Landau L. The theory of phase transitions. Nature, 1936, 138(3498): 840-841.
Landau L D, Rumer G. The cascade theory of electronic shower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38, 166(925): 213-228.
Landau L D, Lífshíts E M. Electrodynamics of continuous media.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46.
Landau L D. On the theory of the Fermi liquid. Sov. Phys. JETP, 1959, 8(1): 70.
Landau L D. On analytic properties of vertex part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Nucl. Phys, 1960, 13.
Landau L D, Lifshitz E M, Kosevich A M, et al. Theory of elasticity: volume 7. Elsevier, 1986.
Landau L D, Smorodinskiĭ I A A. Lectures on nuclear theory. Courier Corporation, 1993.
Landau L D, Lifshitz E M. Quantum mechanics: non-relativistic theory. Elsevier, 2013.
Landau L D.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fields. Elsevier, 2013.
人才培养
编著教材
朗道重视教学工作,先后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教授理论物理,撰写了很多物理学教材。其中与学生栗弗席兹(Evgeny Lifshitz,也翻译为:叶夫根尼·利夫希茨)合作完成的多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Course of Theoretical Physics)》从1938年开始陆续出版 ,之后分别在美国、日本、中国、英国、波兰、南斯拉夫翻译出版 。
名称 | 作者 | 时间 | 备注 | 出版社 | 标准书号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1卷)(涵盖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形式论中没有狭义相对论或广义相对论的经典力学) | 朗道,栗弗席兹 | 1960 | 力学(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B0006AWV88 |
1969 | 力学(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201-04146-0 | ||
1976 | 力学(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896-9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2卷)(涵盖粒子相对论力学,以及场的经典场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和电磁学,广义相对论和引力) | 朗道,栗弗席兹 | 1951 | 经典场论(第1版) | 艾迪生—韦斯利 | B0007G5B42 |
1959 | 经典场论(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1 | 经典场论(第3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16019-1 | ||
1975 | 经典场论(第4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768-9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3卷)(涵盖没有狭义相对论的量子力学) | 朗道,栗弗席兹 | 1958 | 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65 | 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7 | 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第3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20940-1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4卷)(原始版本包括两本书,分为第1和第2部分。第一部分涵盖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量子场论的一般方面,量子电动力学。第二部分继续量子电动力学以及当时已知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 别列斯特斯基、弗拉基米尔·利夫希茨、叶夫根尼·皮塔耶夫斯基、列夫 | 1971 | 相对论量子理论(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17175-3 |
1982 | 量子电动力学(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3371-0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5卷)(涵盖一般统计力学和热力学及其应用,包括化学反应,相变和凝聚态物理) | 朗道 | 1938 | 统计物理(第1版) | 克拉伦登出版社 | B00085BKZG |
1951 | 统计物理(第1版) | ||||
1968 | 统计物理(第2版) | ||||
朗道,栗弗席兹 | 1980 | 统计物理(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3372-7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6卷)(涵盖流体力学,从理想流体到粘性流体,包括一章关于相对论流体力学,另一章关于超流体) | 朗道,栗弗席兹 | 1959 | 流体力学(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9104-4 |
1987 | 流体力学(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08-033933-7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7卷)(介绍固体的弹性理论,包括粘性固体,位错晶体中的振动和波,以及液晶力学的一章) | 朗道,栗弗席兹 | 1959 | 弹性理论(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
1970 | 弹性理论(第2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6465-9 | ||
1986 | 弹性理论(第3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3-0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8卷)(涵盖材料中的电磁学,包括凝聚态物理学的各种主题,一章关于磁流体动力学,另一章关于非线性光学) | 朗道,栗弗席兹 | 1960 | 连续介质的电动力学(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08-009105-1 |
1984 | 连续介质的电动力学(第2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4-7 |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9卷)(以原始统计物理学书籍为基础,在凝聚态理论中有更多的应用) | 栗弗席兹,皮塔耶夫斯基 | 1980 | 凝聚态理论(第1版) | 巴特沃斯—海涅曼 | 978-0-7506-2636-1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10卷)(介绍动力学理论在凝聚态理论以及金属、绝缘体和相变方面的各种应用) | 利夫希茨、叶夫根尼·皮塔耶夫斯基、列夫 | 1981 | 物理动力学(第1版) | 佩加蒙出版社 | 978-0-7506-2635-4 |
指导学生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一生指导的学生很多都成为苏联物理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带头人,其中有十几位当选为院士,其中包括:
姓名 | 荣誉表彰 | |
---|---|---|
列夫·彼得罗维奇·皮塔耶夫斯基(英语:Lev Pitaevskii,俄语: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Пита́евский,1933年1月18日—2022年8月23日) | 博士生 |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英语:Alexei Abrikosov,俄语: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Абрико́сов,1928年6月25日—2017年3月29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亚历山大·伊里奇·阿基泽尔 (英语:Aleksandr Akhiezer,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льи́ч Ахие́зер,1911年10月18日—2000年5月4日) | 博士生 | |
伊戈尔·耶希耶列维奇·贾拉辛斯基(英语:Igor Dzyaloshinskii,俄语: И́горь Ехие́льевич Дзялоши́нский,1931年2月1日—2021年7月14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名誉外籍院士 |
叶夫根尼·米哈伊洛维奇·利夫希茨(英语:Evgeny Lifshitz,俄语:Евге́н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Ли́фшиц,1915年2月21日—1985年10月29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
列夫·彼得罗维奇·戈尔科夫(也译为维塔利·金茨堡,英语: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俄语:Лев Петро́вич Горько́в,1916年10月4日—2009年11月8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伊萨克·马尔科维奇·哈拉特尼科夫(英语:Isaak Khalatnikov,俄语:Исаак Маркович Халатников,1919年10月17日—2021年1月9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
罗奥特·萨格捷耶夫(英语:Roald Sagdeev,俄语:Роальд Зиннурович Сагдеев,1932年12月26日—) | 博士生 |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
伊萨克·雅科夫列维奇·波梅兰丘克(英语:Isaak Pomeranchuk,俄语:Исаа́к Я́ковлевич Померанчу́к,1913年5月20日—1966年12月14日) | 博士生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46年 |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 前苏联科学院(USSR Academy of Sciences) |
1946年 | 斯大林奖(Stalin Prize) | 前苏联人民委员会 |
1949年 | 斯大林奖 | 前苏联人民委员会 |
1951年 | 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 丹麦皇家科学院(Danish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53年 | 斯大林奖 | 前苏联人民委员会 |
1954年 |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Hero of Socialist Labour) | |
1956年 |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Member) | 荷兰皇家科学院(Netherlands 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59年 | 伦敦物理学会荣誉会员 | 伦敦物理学会(London Physical Society) |
1960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 |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960年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1960年 |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Overseas Member) |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
1960年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Max Planck Medal) | |
1960年 | 菲列兹·伦敦奖(Fritz London Memorial Prize) | 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
1962年 | 法国物理学会荣誉会员 | 法国物理学会(Physical Society of France ) |
1962年 | 列宁科学奖(Lenin Science Prize) | |
1962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in Physics) | |
参考资料来源: |
家世背景
1950年的朗道一家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具有犹太血统,信奉犹太教,他的父亲大卫·利沃维奇·朗道(David Lvovich Landau)是一名石油工程师,母亲柳博芙·维尼亚米诺芙娜·加尔卡维-朗道(Lyubov Veniaminovna Garkavi-Landau)是一名医生,两人都从莫吉廖夫来到巴库,都毕业于莫吉廖夫文理中学(Mogilev gymnasium) 。婚姻家庭
1937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与孔克尔迪亚·德罗班特塞娃(Kora Landau-Drobantseva)结婚,他们的独生子后来成为实验物理学家 。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是一位多产的研究者和杰出的教师,对许多不同的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He was a prolific researcher and outstanding teacher and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a number of different fields of physics) 。(美国物理学会评)
错失诺奖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在学术上有些“学阀”作风,有些被他枪毙掉的论文,后来被证明是极重要的。1956年,苏联物理学家约瑟夫·沙皮罗(I. S. Shapiro)在对介子衰变的研究中 ,发现了介子衰变过程中宇称不守恒。他向朗道介绍了自己的发现,朗道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宇称一直是守恒的,无论是在宏观状态还在微观状态。他相信,凡是与他的物理直觉不合的想法,必定是错误的。所以当沙皮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请他审阅时,他却连看也不看,若无其事地将它扔在一边。几个月之后,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约瑟夫·沙皮罗已经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之后由吴健雄用实验做出了证明,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约瑟夫·沙皮罗因为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随手一扔,虽然发现在先,最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
朗道位垒
在乌克兰哈尔科夫,朗道理论物理系(Landau’s theoretical physics department)也被称为朗道学校(Landau School),学生在入学前必须参加一系列全面考试,称为理论最低要求(Theoretical Minimum),后来也被称为“朗道位垒”。参加考试的学生到达朗道公寓(Landau’s apartment)后进入另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些纸的房间进行考试。从1934年到1961年只有43名学生通过了这项考试,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博士、教授和前苏联科学院院士 。
朗道学派
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因他个人的才华,研究范围,教学计划,包括教科书和理论最低限度,使得他周围学生、同事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朗道学派”(Landau school),这也是苏联与德国物理学长期联系(long‐standing ties )的产物,也是他个人与尼尔斯·玻尔等人物互动的智力发展(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interaction)的产物 。
物理名词
中文 | 英文 | 备注 |
---|---|---|
DLVO理论 | DLVO theory | 以Boris Derjaguin和Lev Landau,Evert Verwey和Theodoor Overbeek命名,定量解释了水分散体的聚集和动力学稳定性,并描述了带电表面之间通过液体介质相互作用的力 |
费米液体理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 | Fermi liquid theory(Landau–Fermi liquid theory) | 描述足够低的温度下大多数金属的费米子相互作用的一般状态 |
准粒子 | Quasiparticle | 一种发生在微观复杂系统的突现现象 |
伊万年科—朗道—凯勒方程 | Ivanenko–Landau–Kähler equation | 狄拉克方程的几何类比,可以使用拉普拉斯-德拉姆算子在任何伪黎曼流形上定义 |
朗道阻尼 | Landau damping | 等离子体中由于波和粒子之间的共振导致的波阻尼,是一种无碰撞阻尼 |
朗道分布 | Landau distribution | 稳定分布的一个特例,具有的“长尾”现象,这种分布的各阶矩(如数学期望与方差)都因发散而无法定义 |
朗道规范 | Landau gauge | 齐次常数场 |
朗道动力学方程 | Landau kinetic equation | 弱耦合带电粒子在等离子体中进行库仑碰撞的输运方程 |
朗道极点(或莫斯科零点,或朗道幽灵) | Landau pole | 量子场论的耦合常数(相互作用强度)变得无限的动量(或能量)尺度 |
朗道抗磁性 | Landau susceptibility | 描述自由电子气体中抗磁性的理论 |
朗道自由能 | Landau potential | 统计力学中使用的一个量,特别是在开放系统的不可逆过程里使用 |
朗道量子化 | Landau quantization | 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回旋轨道发生的量子化 |
朗道理论 | Landau theory | |
朗道—斯奎尔喷气式飞机 | Landau–Squire jet | |
朗道—列维奇问题 | Landau–Levich problem | |
朗道—霍普夫湍流理论 | Landau–Hopf theory of turbulence | |
金茨堡—朗道理论 | Ginzburg–Landau theory | |
达里厄斯—朗道不稳定性 | Darrieus–Landau instability | |
朗道—利夫希茨气动声学方程 | Landau–Lifshitz aeroacoustic equation | |
朗道—雷乔杜里方程 | Landau–Raychaudhuri equation | |
朗道—齐纳公式 | Landau–Zener formula | |
朗道—利夫希茨模型 | Landau–Lifshitz model | |
朗道—利夫希茨伪张量 | Landau–Lifshitz pseudotensor | |
朗道—利夫希茨—吉尔伯特方程 | Landau–Lifshitz–Gilbert equation | |
朗道—波美兰丘克—米格达尔效应 | Landau–Pomeranchuk–Migdal effect | |
朗道—杨定理 | Landau–Yang theorem | |
朗道原理 | Landau principle | |
斯图尔特—朗道方程 | Stuart–Landau equation |
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
朗道纪念邮票
1965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学生和同事创立了朗道理论物理研究所(Landau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切尔诺戈洛夫卡镇,并由伊萨克·哈拉特尼科夫(Isaak Khalatnikov)领导了三十年 。朗道纪念会议
2008年6月22—26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州切尔诺戈洛夫卡举行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议,并回顾现代理论物理的前沿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尼古拉依·尼古拉那维奇·谢苗诺夫
上一篇 库尔恰托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