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孝陵 编辑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 。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 。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5日,明功臣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 。
中文名:明孝陵
外文名:Ming Xiaoling Mausoleum
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所处时代:明朝
占地面积:约 17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0177-1-016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杰身陷敌围,不幸阵亡,灵柩运回南京后,葬于李杰墓 。同年,常遇春北征时,不幸病逝,灵柩运回南京后,葬于常遇春墓 。
明洪武十年(1377年),邓愈受命西征吐蕃,返归途中,病故于安徽寿春,灵柩运回南京后,葬于邓愈墓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选定陵址,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 。同年,吴良病逝,葬于吴良墓 。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妻马皇后病逝,葬入陵寝,定名为孝陵 。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葬于李文忠墓 。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仇成病逝,葬于仇成墓 。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正式启用明孝陵地宫,与孝慈高皇后合葬,并迁成穆贵妃附葬明孝陵 。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
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朱厚熜将明孝陵所在的神山改为神烈山,在明孝陵下马坊东侧立神烈山碑,并建碑亭。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明思宗朱由检为保护明孝陵,在明孝陵下马坊旁立禁约碑 。
清咸丰三年(1853年),明孝陵地上建筑在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火中被焚毁殆尽 。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重修明孝陵,重建文武方门 。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局道台王氏和江宁知府杨氏为保护明孝陵,在文武方门东墙南侧立特别告示碑 。
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 。
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
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筑有围墙 。
明功臣墓呈拱卫明孝陵状,分散在明孝陵四周,包括吴良墓、徐达墓、李杰墓、邓愈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仇成墓、吴祯墓等 。
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时期兴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与唐宋时期的帝陵不同,明孝陵开创的“前方后圆”的格局,被后来明清历代帝陵所继承,开创了明清帝陵的格局 。
从陵寝规制的变化上,明孝陵继承了唐宋时期帝陵的“献殿”或“上宫”,即享殿以及方城、明楼和宝城围合而成的坟冢院。而明孝陵则是把以前皇陵的“回”字形格局改变为南北向、前方后圆的格局。同时还取消了唐宋帝陵的“下宫”,即修造在陵寝“上宫”周边的宫殿建筑群 。
明孝陵建筑示意图
神道
下马坊 | 下马坊 下马坊面朝东南,为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宽6.7米,高7.7米,横额宽1.3米。原位于今宁杭公路上,后因修建道路,移至今宁杭公路北侧。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 。 |
禁约碑 | 禁约碑 禁约碑位于下马坊旁,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卧碑,高1.41米,宽5.25米,厚0.43米。碑文有禁约9条,前有序文,楷书阴文。碑额正面浮雕双龙戏珠,碑座须弥座式,四周雕云纹 。 |
神烈山碑 | 神烈山碑 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碑高4米,宽1.46米,厚0.67米。碑文楷书“神烈山”三字,碑额上刻“圣旨”二字,边刻“嘉靖十年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及“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侍郎臣张羽立石”。碑身及碑额为一整石凿就。碑下无座,用两条巨石嵌住碑身。原建有碑亭,现已无存 。 |
大金门 | 大金门 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坐北朝南,有拱门三券,东西长26.66米,南北宽8.09米。中门较大,高5.24米,宽4.15米;两侧门较小,高4.45米,宽3.54米,下部为石制须弥座,高1.58米,束腰部分浅雕椀花,上部砌砖。从须弥座到挑檐石下高4.91米。原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东西两侧有皇墙相接,现均已无存 。 |
四方城 | 四方城 四方城位于大金门北,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四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高8.87米,其中碑额及碑身高6.7米,龟跌高2.08米。碑文2746字正楷,为朱棣所撰,历述朱元璋一生功德。太平天国战争期间顶部木构部分被毁,仅存四壁,2012年复建顶部 。 |
神道石刻 | 神道石刻 神道石刻位于四方城西北,共六种,每种二对,共十二对二十四件,每种两跪两立,相向排列于神道两侧,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俗称为石像路。向北置石望柱和武将文臣石雕各两对共八尊,高3.18米,俗称为翁仲路。石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 。 |
棂星门(复建) | 棂星门 棂星门位于神道石刻北,原为三间两垣式牌楼门,现仅存石柱础6个,后重建 。 |
御河桥 | 御河桥 御河桥又称金水桥,位于棂星门东北,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朝时期原物 。 |
陵寝
文武方门 | 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为明孝陵的正门,原为五道,三大二小,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为一道,两侧有短垣左右伸出,向北包围,将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崇丘等均包入其内。门上嵌有长方形条石一方,两边刻云龙纹,中刻“明孝陵”三字,字径0.51米,石匾高1.07米,长1.99米,为曾国藩书。1998年依明朝时期规制,恢复原貌,开辟五门,加顶覆瓦,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 |
碑殿 | 碑殿 碑殿原为明孝陵的中门,又称孝陵门,为五道,后被毁,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柱础。清朝初年于原址重建碑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红墙小瓦,南北正中各开一门。殿内立有5块石碑 。 |
孝陵殿须弥座台基遗址 | 享殿 享殿原为孝陵殿,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殿额“孝陵殿”三字,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分两次在孝陵殿的遗址上重建享殿,面阔仅三间。现存明朝时期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以及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后石陛各一通,四角有石雕螭首 。 |
方城明楼 | 方城 方城位于升仙桥北,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高2.4米的石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以绶带文和方胜文。正中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有54级石阶,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式,原前后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隧道北为崇丘南墙,沿城墙边缘可分道从左右登明楼 。 |
明楼遗址 | 明楼 明楼位于方城之上,坐北朝南,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米,原开券门三孔,东、西、北三面中部各有一券门,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覆黄色琉璃瓦。清咸丰三年(1853年)顶部毁于战火,仅存四壁。2009年复建顶部 。 |
崇丘 | 崇丘 崇丘位于方城明楼北,又称宝城,为一座环绕圆丘的封闭性城垣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合葬处。平面作不规则圆形,直经325米至400米,中部隆起为宝顶,宝顶外侧有排水沟渠,局部砌有沟渠石岸。宝顶之上,遍植树木,宝顶之下为地宫。四周砌有砖墙1000多米,墙壁以条石作基础,高度约7米。民国初年在南墙上模刻楷书“此山明太祖之墓” 。 |
明功臣墓
吴良墓 | 吴良墓 吴良墓位于钟山以北吴桢墓北,平面呈长方形,长6.78米、宽3米、高3.2米,用城砖砌筑,为砖构券顶式。墓内用砖墙隔成前后两室,中设木门。出土有保存较好的玉带饰、玉佩、玉环以及铜灶、铜火盆等随葬明器。另有墓志一合,志盖篆书,志文楷书且因腐蚀较严重,字迹漫漶不清。现有石龟趺一只(碑已失)、石羊两只、石虎一对、石武士两名 。 |
徐达墓 | 徐达墓 徐达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190号,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存有复建的石坊,额书“明中山王神道”。神道长约300米,神道两侧置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石刻各一对。神道石碑高8.95米,宽2米,厚0.7米,下承龟趺,上为云龙碑额,碑额篆书“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直径约14米,高2.40米,坟前有其后裔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徐公、夫人谢氏之墓” 。 |
李杰墓 | 李杰墓 李杰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内,坐北朝南,现存有神道碑一通,神道石刻包括石羊、石虎、石马、石武将各一对,分列神道两侧,神道碑通高3.94米、宽1.2米、厚0.33米 。 |
邓愈墓 | 邓愈墓 邓愈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神道碑一通,神道石刻包括石马、石马夫、石羊、石虎、文臣、武将各一对。碑额两面浮雕四条缠绕盘龙 。 |
常遇春墓 | 常遇春墓 常遇春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白马村,原址为草堂寺,元末毁于兵火。墓东西向,墓冢高出地面约3米,直径约6米,为1982年重修。前立有石碑,墓前为三开间的享殿遗址,仅存石柱础。墓前神道石刻有神道望柱一只,石马、石羊、翁仲、石虎各一对 。 |
李文忠墓 | 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6号,坐北朝南,现存有神道碑一通,石望柱、石马(一尊未完成)、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 。 |
仇成墓 | 仇成墓 仇成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常遇春墓北侧,墓室于1965年发掘,出土部分文物。墓前石刻现存有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石武将一尊 。 |
吴祯墓 | 吴祯墓 吴祯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以北吴良墓南,平面呈长方形,长6.96米、宽2.87米、高2.82米,用城砖砌筑,为砖构券顶式。分前后两室,前后两室之间没有隔墙,中设木门。现存有石羊、石虎、石武士各一对 。 |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位于明孝陵碑殿正中,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拜谒明孝陵时所题,碑高3.85米,宽1.42米,碑文刻“治隆唐宋”个鎏金大字,由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 。
治隆唐宋碑
相关人物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葬于明孝陵 。
孝慈高皇后马氏
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父马公,母郑媪,皆早卒,托于郭子兴,后嫁朱元璋。生子5人: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卒,葬于明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
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
维护修缮
1982年,常遇春后人为其重修墓冢 。
1985年,因宁溧公路拓宽需要,李杰墓四对八件神道石刻向正北方向平移47米 。
1988年,修建富贵山隧道时,常遇春墓神道石刻按原状后移20米 。
1993年,因城市扩建发展需要,李杰墓神道石刻向东平移50米 。
1997年,因宁溧公路拓宽需要,李杰墓神道石刻全部迁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 。
1998年,依明朝时期规制,恢复文武方门原貌,门额竖书“文武方门” 。
2008年,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开工 。
2009年,明孝陵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工 。
2012年,明孝陵四方城修缮加顶工程开工 。
2013年,明孝陵四方城加顶保护工程完工 。
2023年,明孝陵下马坊修缮 。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
2006年5月25日,明功臣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 。
地理位置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
明孝陵景区
交通路线
公交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20、315路公交车,在明孝陵站下车前往。
地铁
江苏省南京市内乘坐地铁2号线,在苜蓿园站下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