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 编辑

湖北省崇阳县地方传统戏剧

提琴戏提琴戏

提琴戏,原名花鼓戏,湖北省崇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提琴戏原是湖南岳阳一带的花鼓戏,约于清末流传到湖北崇阳、通城等地,改称“提琴戏”,是湖北省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戏因曲调优美,旋律明快,表演内容贴切生活而受当地民众喜爱。2008年6月7日,提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126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提琴戏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北省

遗产编号:Ⅳ-126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

历史渊源

编辑

提琴戏演出提琴戏演出

提琴戏相传源于清代中叶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盛行的“小丝弦”(即今岳阳花鼓戏“琴腔”)之前身,岳阳一带曾称巴陵汉戏为“大丝弦”。据鄂南提琴戏老艺人许国楠、孟福昌等称:清光绪中期(约1885~1889),湖南“小丝弦”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曾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因散班而落户崇阳授徒传艺,当地始有提琴戏班。

清末,鄂南已有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本地提琴戏艺人活动。又据调查,通城最早的本籍提琴戏班主李光旭,生于清同治年间,可见通城至迟在清末已始有提琴戏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琴戏在鄂东南一带得到发展。1956年,老艺人许国楠等以传统戏《菜园会》参加湖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大会获得了好评。

提琴戏演员提琴戏演员

1963年,在崇阳、通城两县文化馆组织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湖北艺术学院采风组谢功成、童忠良、陈国权等,通过比较系统的搜集、记录和整理,编印了《提琴戏音乐》(油印本)。

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提琴戏演出几近绝迹。

1980年,崇阳、通城文化馆相继组建了半职业性的提琴戏剧团,并通过古装戏《双合莲》、《黄金案》,现代戏《闹瓜棚》、《山乡女货郎》、《鸭司令》等剧目的上演,对提琴戏传统唱腔进行了革新尝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琴戏仍有半职业剧团和众多业余剧团活跃在鄂南城乡。

文化特征

编辑

曲调

提琴戏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曲调优美,旋律明快。

脚色行当

提琴戏脚色行当主要包括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称为“三生、四旦带一丑”,其中丑角兼演摇旦和净角,民间有“七紧八松”之说。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武生行当。

乐器

提琴戏的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俗称“提琴”,定2—6弦演奏,音色浑厚、相扩,而略带沙音。伴奏旋律,既不是完全重复唱腔的曲调,也不是简单的“加花”,而具例一有一定的独立性。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鼓、板、锣、钹等,除用于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渲染舞台气氛外,还起着各类唱腔的连接、转板、开唱、煞腔的作用。

板腔音乐

提琴戏表演提琴戏表演

提琴戏的板腔音乐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正腔包括“正调”、“一字调”、“阴调”、“拖子”、“西湖调”、“反调”等曲调,均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提琴戏的演奏乐队有文武场之别,原来由“上手”、“夹手”、“鼓手”、“小锣”四人组成,“上手”担任主要伴奏任务,拉第一把琴兼吹唢呐;“夹手”辅助伴奏,拉第二把琴兼打锣鼓;“鼓手”掌鼓板,兼打小锣以外的所有打击乐器;“小锣”由学徒担任,负责打小锣和检场。

代表剧目

编辑

提琴戏艺人——张李吴提琴戏艺人——张李吴

截至2015年5月统计,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其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如《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张广大上寿》《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演出

1955年,崇阳县文化馆组织辅导的提琴戏《菜园会》参加湖北省戏剧会演。

2009年,新编提琴戏电视戏曲片《双合莲》先后两次在中央电视台II频道播出。

荣誉表彰

通城提琴戏演出通城提琴戏演出

1999年,崇阳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0年,崇阳县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

2008年,崇阳县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09年,崇阳提琴戏获得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二等奖。

分布地区

编辑
提琴戏流行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崇阳、通城两县和蒲圻、咸宁、通山等县的部分地区,以及与之相毗邻的湖南、江西两省的部分地区。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提琴戏是中国戏曲苑囿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具有地方戏曲史、民间音乐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提琴戏这株民间艺术奇葩扎根在鄂南山区这块沃土之上,已越开越艳,璀灿夺目;业余提琴戏剧团这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队伍,为丰富和活跃鄂南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承人物

甘伯炼,男,汉族,1929年12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琴戏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崇阳县申报。

传承现状

提琴戏挖掘抢敷工作还不够深入,虽然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大多没有经过认真整理,没有形成套完螫可保存的资料。

提琴戏研究和辅导工作仍有欠缺,没有大胆的改革创新精神,提琴戏对外地人来说,一般难听懂,难看懂。

提琴戏剧本创作改编上没有下真功夫,提琴戏演唱的绝大多数是传统的东西,甚至有不少精粕和污秽言语五是观众面不广,提琴戏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而青年人则很少。

提琴戏纯是民间剧团和农民演唱,他们的随意性大,难以规范,传播的地城狭窄,难以走出小天地。

保护措施

提琴戏表演提琴戏表演

1985年,成立“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加大了对提琴戏的保护力度。

1998年,崇阳县成立了“提琴戏发展基金会”,为提琴戏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000年开始,崇阳县财政拨专项资金两万元,用于提琴戏剧团演职员的培训、保护和提琴戏的发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提琴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提琴戏项目保护单位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