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缬 编辑

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

染缬染缬

染缬 即古代丝绸印染工艺的总称。从工艺分类上看,染缬分为灰缬、绞缬、蜡缬和夹缬四类。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染缬

媒染剂:用碱剂,原料石灰、草木灰作媒染剂

属性:工艺

包涵:扎染、蜡染、夹染

工艺特色

编辑
灰缬是用碱剂原料石灰、草木灰作媒染剂进行印花染色的一种工艺。绞缬,又名撮缬、撮花,今称扎染。蜡缬,又名臈缬,今称蜡染,是以蜂蜡作防染剂,加热后在丝帛上描绘图案,然后入染除蜡的工艺过程。夹缬是指用两块对称花纹的夹板夹住织物,利用阳纹处夹压防染的一种印花染色工艺。

历史传承

编辑
染缬始于秦代,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秦始皇始染缬的记载。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也说染缬“秦汉间始有,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虽然染缬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但非常少见。发现的秦汉时期的染缬品极少,说明那时的染缬工艺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能够充分反映秦汉时期印染技艺水平的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凸版印花技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印花敷彩纱和金银泥印花纱充分显示了当时凸版印花的高度成就。

凸版印花虽然大大提高了传统丝绸印花的生产效率,但由于色牢度的技术局限以及成品质量问题,逐渐被汉以后的“三缬”(绞缬、蜡缬和夹缬)所取代。

南北朝时期染缬已广泛用于服饰。《隋书·食货志》记有:隋炀帝下令制作五色夹缬花罗裙,用以赏赐宫人及百僚母妻。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件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夹缬,在天蓝色绢地上遍布白色小团花,犹如夜空群星闪烁。说明染缬技艺在隋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的装束。王谠《唐语林》卷四“贤嫒条”记有染缬“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染缬除作为妇女的衣裙外,还是家具的装饰品,日本奈良正仓院现藏有唐代的多种染缬屏风。唐代还有一种染经织物,是用绞缬法先作处理后再织成花纹,由于经过扎染,每根经丝张力不同,织时经向花纹轮廓产生参差不齐的现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染经织物在现代发展成为印经织物,工艺上是将经线先放到织机上进行一次“假织”,即很松地织一下,然后印花,拆去假织纬,再进行正式的织造。这种织物花纹有特殊的韵味,是国际上流行的特种高级织物。

五代时,染缬沿袭唐代的繁盛继续得到发展。当时流行在民间的著名染缬名目有鹿胎缬、锦缬、茧儿缬、蜀缬、撮缬、浆水缬、檀缬、哲缬、三套缬等等。这些名称有些是根据花色而来,如鹿胎缬是由黄褐色地加白色斑点的花纹而来;锦缬是根据锦纹中常见的几何纹而来;茧儿缬是指蚕茧形的散点适合纹样。有的则是根据产地而命名,如蜀缬。有的因印染工艺方法而命名,如撮缬是一种绞缬防染印花;浆水缬是一种以浆粉调和的印花浆印工艺。 由于染缬的盛行,大量的人力用于制作精致的染缬服饰及生活用品,至宋时社会开始难以承受。为抑制奢侈,提倡素朴,政府下令禁止染缬的生产和使用。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宋徽宗也于政和二年“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严申其禁,客旅不许兴犯缬版。”蒙古人统治时期,由于审美趣味的差异,传统染缬已无法在主流社会中占有位置。

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带动了木板、纸版和绢网印染套色印花技术的发展。以色彩绚丽而著称的明清各类丝绸熟织品在表现精湛的织绣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彩色练染技艺。正所谓“虽曰人工之巧,亦缘水气之佳。”这一时期闻名遐尔的“凤冠霞帔”大多是手绘精制而成,丝绸手绘技艺不仅历史最为古老而且传承至今仍魅力不衰,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变化无穷的缤纷色彩(图3)。各类丝绸印花所染色谱多达88种色泽,同时每种色泽还细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谱之全,色种之多,表明了这一时期我国传统丝绸手工印染在原料的掌握和染色技术的把握上达到了顶峰。

相关资料

编辑
唐代在印染技术上已很成熟。中唐以后穿用染缬品成为社会风尚。在唐代传世的绘画作品如周昉《簪花仕花图》、张萱《捣练图》以及一些唐三彩俑和敦煌唐代壁画中,都可见到染缬品的广泛应用。元代《碎金》一书,记载了九种染缬名目,即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此外还有鱼儿缬、玛瑙缬、团窠缬。

佛典《一切经音义》云:“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之印染的丝织品。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下一篇 夹缬

上一篇 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