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 编辑

海产壳类

西施舌西施舌

西施舌是帘蛤目蛤蜊科腔蛤蜊属软体动物,又称车蛤,土匙,沙蛤,海蚌。大型种。壳近三角形,背缘较直,腹缘平滑,壳质薄而坚韧;壳顶凸出,呈淡紫色,位于背缘略偏前方;小月面心形,楯面狭长,披针状,周缘有一略突出的脊;足部肌肉发达,呈舌状,闭壳肌痕不明显,无外韧带;铰合部宽,内韧带大,侧齿发达,片状。壳表呈黄褐色,光滑具光泽,生长纹细密,壳内面呈淡紫色。西施舌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区,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多生活在潮间带沙泥质海底,营埋栖生活,成体埋栖深度达7—10厘米,索饵和呼吸时升至表层,退潮时潜居沙中。杂食性,幼体摄食有球等边金藻、异胶藻等;稚贝主要摄食绿藻或硅藻,也摄食盐藻、扁藻等;幼贝和成贝主要摄食浮游硅藻,也摄食原生动物中的拟铃虫、纲蚊虫,蔓足类中的六肢幼虫,以及小型甲壳类和有机碎屑等。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夏之间(福建)。排卵量较大,壳长9厘米的个体一次可排放400—500万粒卵。西施舌鲜肉中含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以及牛磺酸。具有滋阴润燥、利水消肿、化痰软坚、补阴血、益精髓、清肝热的功效。贝壳壳顶呈紫色,十分美丽,具有观赏价值。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西施舌

中文学名:漳港海蚌

拉丁学名:Mactra antiquata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瓣鳃纲

目:帘蛤目

科:蛤蜊科

形态特征

编辑
西施舌是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帘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e) 海洋贝类。贝壳2片,大形,质薄,略成三角形,长约5~7厘米,高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壳顶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靠前方,高出背缘,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凸出,腹面边缘圆。小月面近于椭圆形,椐面狭长,呈披针状。贝壳表面平滑,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生长纹细密而显明。壳顶淡紫色,腹面黄褐色,贝壳内面淡紫色。铰合部较宽,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呈薄片状,左壳1枚,右壳2枚。外韧带小,黄褐色,内韧带极发达,棕黄色。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浅,呈半圆形。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卵圆形。足舌状,肌肉发达。

分布范围

编辑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浅滩,福建长乐漳港一带为其著名的产地,故又称之为“漳港海蚌”。个体较大,长度能达10公分以上,肉质脆嫩,味甘美,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贝类。

漳港海蚌 漳港海蚌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埋栖深度60-70mm,繁殖季节为春、夏季间。现我国西施舌人工育苗高产技术已取得成功。

各家论述:1.《本草从新》: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2.《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肝明目。

采收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入沸水中烫过,取肉,鲜用或晒干。

分布: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习见种。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文化典故

编辑
但是中国的美女众多,为什么不叫“昭君舌”、“贵妃舌”、“貂蝉舌”,单单叫“西施舌”?

这里有个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在吃这个“沙蛤”时,想的并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舌纠缠不休。女人在吃时,却觉得这个贝壳象是有口难言,长得美只能被利用,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践灭她的美色。末了化为“沙蛤”,却也逃不过厄运,只成为大众的口腹之欢。

这西施舌的来历,确实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颇多考究。郁达夫的散文《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就曾作过探讨:

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间,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

郁达夫在这里将产于蛤中的西施舌误作了蚌。其实,西施舌产于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并又引吕居仁咏西施舌的诗:

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

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

说“西施舌”是“海上凡鱼”可谓别致。细究起来,西施舌并不限于福建一地,只不过是福建长乐沿海一带的西施舌产量最高。据我所知,自辽东沿海到南方海岸,凡浅海中皆产之。旅顺的餐馆中就有“瓜片西施舌”;天津一带也有,清人张焘《津门杂记》曾有诗咏西施舌:

灯花楼台一望开,放怀那惜倒金0。

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

诗虽平平,但可见出作者以西施舌的兴致。渤海以南,青岛一带也产西施舌。清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就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他说“西施舌”这种海产品都被豪门贵胄之家食用了。30年代,梁实秋先生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至今胶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吐于河中。舌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开着壳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当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体内存活了。并由河中进入大海,成为今天的美人舌。看来这西施舌沿着海岸从南到北,并不少见,可见当年西施随范蠡扁舟一路,云影波光处留下了香痕缕缕。浣沙人去舌犹在,故事本身尽管有些凄美,但后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

如今,在北方的自助火锅餐馆见到西施舌,那种开锅一涮的吃法,总觉太匪气了些,既糟踏了她的鲜美,又辜负了她的芳名。友人曾告诉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将带壳的西施舌用开水氽过,取出除去内脏洗净;准备一些菠菜心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放入汤碗中;将沸汤调好口味,放入西施舌,开锅后撒上韭黄和香菜末,起锅倒入汤碗中即可。此菜的特点是汤清见底,玉舌飘动,肉质白嫩,清鲜可口。

美名美味,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为止,切莫想入非非。

经典菜谱

编辑
汤菜西施舌

福建美味炒西施舌福建美味炒西施舌

此外,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菜美味非同心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炒西施舌

制作原料:净西施舌(沙蛤)350克、水发香菇10朵、净冬笋15克,芥菜叶柄20克,绍酒和白酱油各1茶匙、上汤50克;香油、生粉、糖各适量。

制作方法:(1)将西施舌肉去裙,每只均片成相连的两扇,洗净。芥菜叶柄切成边长2厘米的菱形片,香菇每朵切成3片;冬笋切2厘米长、1.5厘米宽的薄片。白酱油、味精、糖、绍酒、香油、上汤、湿淀粉调成卤汁。(2)将片好的西施舌肉放入滚水中烫一下捞起,滤干水。烧热锅,下油烧热,将芥菜叶柄、香菇、冬笋片放入略炒,随即倒入卤汁煮滚勾芡,汁粘时放进西施舌肉片,迅速翻炒几下即可。

食疗价值

编辑
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肉。西施舌又称车蛤、土匙、沙蛤。分布于中国沿海。获得后,取肉洗净鲜用。

味甘、咸,性凉。能滋阴生津,凉肝明目,清热息风。用于胃热烦渴,肝热目赤及热邪伤阴,虚风内动等。

营养价值

编辑
西施舌鲜肉含水量为82.31%,粗蛋白11.18%(占干基质量的63.19%),粗脂肪0.54%,灰分2.36%;西施舌蛋白质中含有18种编码氨基酸,其中含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20.93%(干基),占氨基酸总量的36.28%,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占干基的7.80%、5.57%和6.70%;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4(EPA)和C22:6(DHA)分别占脂肪酸总数的20.41%和10.20%;对西施舌肉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Gly,Asp、Glu和丙氨酸(Ala)4种呈味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44.77%,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2.94%;氨基酸评分(SAA)和化学评分(SC)结果都显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其SAA值和SC值分别为0.73和0.43,必需氨基酸指数(IEAA)为64.91,牛磺酸含量丰富,质量比为13 830 mg/kg(干基);西施舌含有较丰富的Fe和Zn,在其干基中的质量比分别为130.0 mg/kg和52.0 mg/kg。

下一篇 微山湖

上一篇 鱼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