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盟 编辑

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 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称会盟。如“召陵之盟”、“葵丘之盟”、“践土之盟”。《左传。昭公三年》:“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时而会,不协而盟。”《史纪。齐太公世家赞》:“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会盟

对象:古代诸侯

有关历史:秦赵会盟

用处: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

秦赵会盟

编辑

秦赵会盟台秦赵会盟台

秦赵会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真实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把当年的“渑池会盟”描写得活灵活现,戏曲《将相和》把秦赵会盟表演得有声有色。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河洛地区、今豫西渑池县。古秦赵会盟台位于今渑池县城西约1公里,渑水和羊河之间,1941年,曾在卫立煌、章士钊等人的赞助下予以重修。1986年,渑池县大规模重修会盟台,使其显得空前壮观。台高14米,台顶呈八角形,中央建亭子,双层八角尖顶仿古式,上覆金色琉璃瓦,高8米。亭中竖四方形巨碑,上刻《重修古秦赵会盟台碑记》及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等人的题词,为渑池县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几座城池,赵国还损失了两万多军队。赵国虽然打了败仗,可是赵军继续英勇抗击秦军,秦军的攻势被遏制了。秦昭襄王认为双方相持不下,倒不如先和赵国讲和,腾出力量去攻打楚国。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臣到赵国去,约赵惠文王会盟于渑池,互相修好。

赵王害怕强大的秦国,想推辞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是个办法,便劝赵王说:秦王来约,大王不去,那就是表示我们赵国没有力量,因此还是应该去。

于是,赵王决定去渑池赴会,并和蔺相如一同前往。大将军廉颇将赵王送到边境,在分别的时候,廉颇和赵王约定说:“这次大王去渑池,估计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日期还不回来,请大王让我们立太子为王。”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部署了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赵王到了渑池,和秦王会见了。双方见面行过礼,便在宴席上叙谈。秦王饮着酒,慢慢高兴起来,就有意侮辱赵王。他对赵王不客气地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请你弹一曲给我们听听!”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来,把这件事情写在简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认为这是对赵国的莫大侮辱,心里十分恼火。于是他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乐器,我献上一个缶(瓦罐),请你敲击缶让大家快活快活。”秦王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见秦王不肯敲,便端起缶走过去,跪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的要求,在这五步之内,我拼着不要脑袋,也要以颈血溅你一身。”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这般情景,拔出刀来逼近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大声喝退了卫兵,秦王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盟,赵王命秦王为其击缶。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就说:“今天相会不易,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替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既然赵王献城替秦王祝福,那么请秦王把国都咸阳献出替赵王祝福!”一直到宴席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而勇敢地和秦国的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国始终没有占到便宜。当时秦国知道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军队驻扎在国境边上,也不敢贸然动武。自此,秦、赵两国之间暂时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渑池会盟是秦、赵两国政治外交上的一场较量。由于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挫败了秦国的嚣张气焰,灭了秦国的威风,长了赵国的志气,因此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历史记载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

会盟之时

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人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

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葵丘会盟

编辑

历史记载

春秋图春秋图

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丰子带为太子。

齐桓公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在公元前655年5月,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见了面,一起住了几个月。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听使唤,但又无力和齐桓公抗争,就偷偷派人去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结盟。郑国听了周王的话,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个诸侯共同缔结了共辅太子的盟约。后来,齐国又去攻打郑国,郑国也参加了盟约。不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为周襄王。周襄王对齐桓公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珍贵的弓箭和车子。齐桓公利用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会盟,会合诸侯,招待周王的使者。

盟约内容

史书记载说,春秋五霸,以齐桓公最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以古葵丘之会盟最盛。在古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这些内容,有些是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协作的要求,有的是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的需要。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终于达到了联合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世称葵丘会盟,后来会盟的古葵丘被称为“五伯盟坛”、“五霸会盟台”,古葵丘上苍松翠柏,风景如画,景色怡人,历朝代文人墨客、贤臣来此观光游览者甚多,留下墨宝佳句。

孔子评价

孔子评价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们的恩赐啊!没有管仲,都要拨散头发,衣襟开向左边,变成蛮族统治下的人民了。”桓管几十年的活动,顺应了当时王室衰微,大国崛起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形势的对内对外政策,对齐国的社会发展,对捍卫中原先进文化免受戎狄等落后民族的破坏,建立了一定的功绩。

践土会盟

编辑

诸侯会盟诸侯会盟

城濮之战后,晋军在楚军营地住了三天,吃缴获的军粮,到四月八日才班 师回国。四月二十九日,晋军到达衡雍,在践土为周襄王造了一座行官。

吴王夫差吴王夫差

在城濮之战前的三个月,郑文公曾到楚国去把郑国军队交给楚国指挥,现在郑文公因为楚军打了败仗而感到害怕,便派子人九去向晋国求和。晋国的栾枝去郑国与郑文公议盟。五月十一日, 晋文公和郑文公在衡雍订立了盟约。五月十二日,晋文公把楚国 的俘虏献给周襄王,有四马披甲的兵车一百辆,步兵一千人。郑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礼仪式,用从前周平王接待晋文侯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五月十四日,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晋文公,并劝晋文公进酒。周襄王命令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用策书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赏赐给他一辆大辂车和整套服饰仪仗,一辆大戎车和整套服饰仪仗,红色的弓一把,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把,黑色的箭一千支,黑黍米酿造的香酒一卣,勇士三百人,并说:“周王对叔父说:‘恭敬地服从周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督惩治坏人。’”晋文公辞让了三次,才接受了王命,说:“重耳再拜叩首,接受并发扬周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晋文公接受策书迟出,前后三次朝见了周襄王。

黄池会盟

编辑

会盟裨益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

公元前482年,鲁国国主鲁哀公,晋国国主晋定公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约会夫差,举行会盟大典。夫差异常兴奋,因为鲁国与晋国都是老牌的诸侯国,在诸侯国中颇有影响,如今对方邀请自己会盟,对于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于是调集中国可用之精兵,甲胄鲜明的朝黄池浩浩荡荡的出发去了。勾践得知消息后,秘密在吴越边境集结了三万精兵,准备乘吴军精锐尽出,姑苏只剩老弱残兵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进吴国国都。

空城

夫差与鲁哀公、晋定公,并排站在封禅台上,检阅三军,吴军精锐尽出,声势壮大,夫差所到之处,三军将士必齐声鼓噪。鲁、晋二公深畏服之。夫差志得意满。又与二公围猎,颇多斩获。二公赞曰:”真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国之君也。“夫差听到他一生中对于自己最高的评价,顿时有飞升的感觉一般,腾云驾雾。两个月后,夫差率大军回到吴国,姑苏城已空无一人。

徐州会盟

编辑

琅琊灭

琅琊作为继会稽(今绍兴)之后越国的国都,是在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的时候。当时,越国趁吴王率军攻打晋国之机,出兵截断了吴国的后路,从而灭掉了吴国,疆域北扩到了琅琊地区。为了进一步称霸中原,越王便在徐州与诸侯会盟,与秦、晋、齐、楚诸国共同尊辅周室,被周元王封为“越伯”。两年后的一个冬天,越王勾践卧病不起,死于琅琊。琅琊作为越国国都,一共延续了二百多年,最后被楚国吞并。

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的帮助下,看到了争霸的希望,但在会稽山下功败垂成,被越国射死。其子夫差时刻不忘复仇,终于在夫椒大败勾践,使得飞扬一时的越王成为自己的马夫。

勾践会盟

正当夫差在黄池纵横天下之时,国都姑苏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倾国中之兵逐鹿中原的夫差永远也不会想到那个曾经吃过自己粪便,当过自己马夫的勾践能够在瞬息间集齐五万甲兵,挥师伐吴。慌了神的夫差慌忙赶回姑苏,与越军对峙于笠泽,带着骄纵之意的吴军丝毫不将越军放在眼里,但越军在勾践范蠡的训练下,早已脱胎换骨,训练有素。乘着夜色,越军潜水渡河,拂晓时分如天兵般出现在吴军的面前,吴军大乱,死伤无数,元气大伤,三年后,越军围困姑苏,夫差自裁。

至此,年逾五十的勾践,终于当上了春秋历史上最后一代霸主,会盟于徐州,但此时,历经200余年的春秋时代也走到了尾声。

盟津会盟

编辑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终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他拒纳忠言,滥施酷刑,还自恃大国而发动了旷日持久的征伐东夷的战争,使本已十分尖锐的各种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进一步加剧。激化了的内外矛盾,为西周的崛起提供了良机。

周本为殷商的附属小国,经过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两代的苦心经营,国力日渐强盛起来,众多诸侯前来归附。文王为报杀父之仇,曾暗下决心,意欲攻灭殷商,但鉴于殷商已有500余年的统治根基,仍有强大的实力,未敢发动对商的战略决战,只是不断蓄积力量,采取一些实际步骤,如西击犬戎、密须,消除后顾之忧;东攻邗、黎、崇国,扫除了伐纣灭商道路上的障碍。

公元前1046年,文王去世,子武王继位。次年夏,武王率大军自镐京出发东进,不日来到黄河南岸的盟津(今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邻近部落方国前来参加会盟,助威者达“八百诸侯”。武王动员说,自己的祖先对上天功德无量,因此上天命先王(文王)灭掉残暴的殷商,拯救万民,不幸先王早逝,将重任托付于我。为实现先王遗志,大家都要全力协助,共同完成先祖的功业!遂下令将士登上船只,向黄河对岸进发。顷刻间,千舟竞发,浪花飞溅,各路大军迅速到达黄河北岸。但是,还未登陆,武王就急令返回南岸。何以如此.原来这是武王预先安排的一次重大的渡河实战演习,借此试探商王朝的应变能力以及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他看到商军已有戒备,认为灭商的时机还不成熟,因而引兵西还。此次盟津军事行动,史称,“盟津观兵”。

通过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奠定了武王牢固的盟主地位,说明周有能力组织强大的军事力量发动灭商的战争。

盟津观兵两年以后,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曾想挽回商朝覆灭命运的忠臣贤王悉遭厄运,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逃亡,少师、太师奔周,纣王身边只剩下一些奸佞小人。王室内人心惶惶,无人再敢出来规劝纣王。周武王认为伐纣灭商的时机已经到来。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向伐纣。出发前遍告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共同与商军决战。从镐京出发的大军,经渭河人黄河,浩浩荡荡,顺利抵达盟津渡口。在这里,武王第二次大会诸侯。武王召开誓师大会,向联军发布了誓师令(《垆.泰誓》),历数纣王“自绝于天”的种种罪行,宣布执行上天的旨意——惩罚纣王,伐商联军士气旺盛,同仇敌忾,自盟津渡河后,乘虚而入,直奔殷都朝歌。

盟津会师,敲响了商纣的丧钟。之后,经过了决定性的战役——牧野之战,联军彻底打败厂商朝军队,攻入了殷商国都朝歌,纣王走投无路,焚火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历史古迹

编辑

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距义煤集团本部不到10公里,位于解放军驻渑池某部军营门口。“盟台夕照”是渑池八景之首。

秦赵会盟台秦赵会盟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盟台饱经沧桑,历代不断予以修葺、重建。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于台上,后毁于兵燹;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县甘扬声重建碑亭,后又遭损毁。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章士钊等倡仪重修,由陆军军医监郭昌锦主持,动用建立陆军休养院的经费,历时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体,四面各砌石阶,顶部竖一碑塔,呈四棱锥形,高2米,每面宽38厘米,东面镌刻蒲城寇遐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其余三面镌刻的是章士钊所书本人填写的《唐多令.景蔺》词一首以及卫立煌、郭昌锦撰写的《重修秦赵会盟台记》和《重建秦赵会盟台记》。“文化大革命”中,会盟台遭受破坏,护台基石和四面台阶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顶碑塔。现存的会盟台是1985年渑池县人民政府在原存遗迹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地平至亭顶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东西两面各砌台阶52级。台上亭高8米,系双层八角挑檐尖顶式仿古建筑。亭正中竖一四方碑碣,西面为“重修古秦赵台碑记”,东、南、北三面分别为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题词。会盟台的修建,使古台重放异彩,再现丰姿。

戚城

----古代诸侯会盟次数最多处

戚城戚城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面。 特别是周朝实行分封制,在中国封了许多侯国、食邑,它们之间相互兼并,争霸图雄,打打谈谈,谈谈打打, 长此反复,把历史推向战国时期。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戚城为时人所睹目。

戚城,位于濮阳市区。城垣呈长方形,周长1.5公里,城墙最高处8.3米,东、西、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东36米、80米处有两个土丘,传为会盟台和孔悝墓。这座古城在春秋战国之际,时而归晋,时而附卫,争夺不休,它又是东晋诸国的西部门户,直接威胁着东方小国的安全,因此有许多国家在这里会盟谈判。据《春秋》和《左传》记载,各国诸侯或使者从公元前 626年至公元前531年,95年间曾在这里会盟8次,参加者有卫、晋、宋、鲁、陈、郑、齐、曹、邾、藤、薛、吴、曾、莒等15国,可说是古代“东方联合国”。

下一篇 祝捷

上一篇 仪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