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真寺 编辑
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
清真寺(Masjid)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古兰经》云:“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西北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穆斯林,至今仍沿袭原称“麦斯吉德”,或称“哲马尔提”(Jama‘at,即寺坊)。
中文名:清真寺
外文名:Mosque
别名:礼拜寺
宗教:伊斯兰教
性质: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
各国清真寺
伊斯兰教初兴时,未有专门礼拜的场所,只是选择一洁净之处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在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修建了第一座简易的库巴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营建时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劳动,随后率众在寺内礼拜。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远征将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从此,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后历经伍麦叶王朝清真寺世界上第一个穆斯林礼拜的地方是麦地那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故居,当时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在这里做礼拜,一个相当大的院子,中间只有一座小房屋,是穆罕默德的住宅,院子一边树立着一排枣椰树干做的柱子,在柱子和墙之间,覆盖着用枣椰树叶做的凉棚,穆斯林们可以在凉棚荫影下做礼拜,防止曝晒的阳光,穆罕默德在站在房间的门廊里领导做礼拜。以后清真寺都是仿照这种方式,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库巴清真寺,据说是穆罕默德亲自率领人们用四天时间就建成的,《古兰经》中称这座寺是“从头一天起就以虔敬为基础而修建的清真寺”。 清真寺内不得供奉任何雕像、画像和供品,只有围绕的柱廊,中心一个大拱顶,主要的墙要向着麦加的方向,墙中间有一个凹下的龛,叫做米海拉布,是指示穆斯林礼拜方向的。龛中有一座带阶梯的高台,是在主麻日时,为伊玛目站在上面带领诵读《古兰经》用的,叫敏拜尔,诵读古兰经时不得有音乐和歌唱。底下一般铺有地毯,因为穆斯林需要赤脚礼拜。清真寺外面或一进门地方有自来水或喷泉,要求穆斯林净手脸后才能礼拜。有的清真寺有木隔壁或隔间,以前是为参加礼拜的领袖防止被暗杀,使他们能在其中礼拜,现在有时作为男女分隔用。以前清真寺不允许女性入内,现在比较开明的国家也允许女性参加礼拜,但一般所有的清真寺都不允许非穆斯林入内,认为他们是不洁净的。
由于《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每日要做五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在古代没有时钟的情况下,很难掌握统一的时间,因此在清真寺外见有宣礼塔,每到礼拜时间,要有大嗓门的人在塔上大声呼唤,有的大清真寺四周有许多宣礼塔,一般为四个,朝着四方。现代都装有扩音器,不再用人,扩音器音量大,因此有的现代建造的清真寺只有一个宣礼塔。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也不太相同,但内部基本一致。中国内地的原有的清真寺都已经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其他寺庙相似,唯一区别是采用绿色屋顶,(佛教寺庙用黄色或灰瓦屋顶),西北的清真寺在屋脊上还装有三个立着的花柱,中间一个在顶上有伊斯兰教新月标志。内地由于穆斯林人口不多,常聚居在一处,清真寺一般没有宣礼塔,西北有的清真寺有建造像佛塔一样结构的宣礼塔,不过顶上装饰有新月。现代新建的清真寺也采用国际流行的大拱顶结构。穆斯林在清真寺内礼拜时要排成长排,跪拜俯伏,以额触地,因此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所用的帽子都没有帽沿,如果戴着有帽沿的帽子,要将帽沿转向脑后,否则不能将额触地。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现有房屋59间,占地约900平方米,是保定市六座清真寺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一座。明代保定城守营都司官法公出钱购买12亩菜园,建造了该清真寺。初建正殿三间和几间讲堂水房,清末和民国时期,曾多次扩建,始具今日规模。1978年,全市回民筹资,把寺庙又整修一新。该寺在建筑风格上遵循不使用动物和偶像的伊斯兰教义,寺内房顶和门窗都采用了花卉和几何图案的装饰手法,既有伊斯兰建筑特色,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1984年6月,该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北均至清真寺街,南至墙外1米,西至头条胡同。宁波清真寺
清真寺初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几经毁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寺坐西朝东,布局呈长方形,以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为主,注重平面组合,由头门、望月楼、二门、照壁、沐浴房、礼拜殿和两侧厢房等组成。
自宋代以来,随着宁波(明州)港口的对外开放,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宁波从事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一部分人在宁波定居,同时把他们的信仰的伊斯来教传入宁波,故清真寺也是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
临清清真寺
该寺位于临清市区西北部元代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俗称北礼拜寺,是一座保存教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根据寺内碑刻记载,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了。此寺占地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东西轴线排列,依次为甬道,牌坊门、望月楼,沐浴房,南、北讲经堂,南、北角楼,正殿,后殿,影壁,后门等 殿、堂、楼、阁86间。望月楼为歇山重檐牌楼式建筑结构精巧,玲珑别致。门楣正面镶毛泽东手书“清真寺”匾额。望月楼后面悬挂两块匾额,一块书“正意诚 心”,一块书“彝伦攸叙”,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名人书写。现存更楼、月台、正殿、传屏、北讲堂等大小房屋80余间。正殿前半部为四阿庑殿顶,正脊两装有 鸱尾, 后部为重檐,结顶呈山字形。中为八角攒尖顶,后出抱厦,两侧各掩一四角攒尖顶。坡度比较大, 森然耸峙,错落有致。整组建筑除个别建筑形式透露着外来气息外,基本上属于当地回族建筑风格。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1992年,被批准为省 级保护单位。
临清清真寺建筑规模宏大,几近宫殿。山门、东讲堂雕梁,挂落上平雕、圆雕、透雕颇具徽派风格;建筑构件吻、走兽、仙人、套兽脊块、瓦当等又尊伊 斯兰教无偶像崇拜全部嬗变为花卉纹饰。壁画、圆光、匾额、瓦联等既有《古兰经》、《圣经》箴言,又融汉文化《论语》、《中庸》、《易经》精髓,书体既有汉 文化的楷体、行书,又有穆斯林库法体、波斯体,质朴相融,相得益彰。建筑风格既具有伊斯兰宗教建筑特点,又更多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风貌。在鲁西 北地区可称寺庙之冠,充分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体现出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优良传统。
孟达清真寺
据史料记载,撒拉族祖先最初是从元代时就定居在今循化街子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人口有了较快发展,逐渐向街子四周扩散发展。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森林茂密的孟达地区,爱其地理环境优美而定居下来,成为开发孟达地区的首创者,从事上山打猎、伐木放筏、垦荒种地、放牧淘金的经济生活。
清真寺
明代撒拉族人民受到王朝的扰扶政策,孟达村区的撒拉人,历经300多年繁衍生息,发展农牧经济,生活稳定,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孟达、旱平、索同、木厂、塔撒坡五个村庄,成为撒拉“八工”之一,还有一部分人扩迁到青海化隆县和甘肃省积石山县等地落户。孟达地区村村建有一定规模的清真寺,孟达大庄清真寺是该地区的“海伊”寺。大庄清真寺从明末期成为循化撒拉族“八大”、“海伊”寺之一。据清代龚景瀚编《循化志》记载,“乾隆四十六年后,新教寺院全行拆毁……孟达“工”大寺一座在孟达庄,小寺四座,汉平庄,索同庄,他撒坡庄、木厂庄。”每村的基本宗教活动事务由各清真寺主持,较大的事务由孟达大庄“海伊”寺学董、教长主持处理。
孟达清真寺系撒拉八工之一的孟达工的主寺之一海伊寺。其建造年代在1984年维修时在后窑殿南壁装板背面曾发现有“大明天启年月日”题记。据此该寺应建于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此寺与拱北组成一个院落这在青海境内的清真寺内尚属孤例,是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