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运动 编辑

一次大规模造山活动

燕山运动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中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燕山运动

外文名:Yanshan movement

含义: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时期: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

由来:以北京附近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条件:燕辽生物群向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

词语来源

编辑

燕山运动燕山运动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是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形成条件

编辑
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中国进行得特别强烈。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今天中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中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中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世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下一篇 古宇湖

上一篇 孕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