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氏雅罗鱼 编辑
瓦氏雅罗鱼是鲤形目鲤科雅罗鱼属鱼类。体稍长,侧扁,腹部圆;头短钝,口端位,口裂倾斜,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至眼前缘下方;鳃耙短小,末端稍尖;咽齿略细长,末端呈钩状;鳞中等大,半椭圆形;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稍后,约在体中或稍近尾鳍基。腹膜白色,有一些小黑点,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灰白色,其他各鳍略黄。瓦氏雅罗鱼在中国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各水系,直至黑龙江。喜生活在水流较缓的水体内,为上中层鱼类。以水生昆虫、桡足类为食,也吃水生高等植物、藻类以及小鱼等。性灵敏,较喜低水温,喜氧。产卵期为4—5月,怀卵量平均约1万粒。瓦氏雅罗鱼肉质肥嫩,腹腔含脂肪多,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但捕后易死亡,肚皮较薄易破,售价较低。
拉丁学名:Leuciscus waleckii
别名:阳浮子、浮子鱼、滑子鱼、达里湖滑子鱼、滑鱼、白鱼、沙包
外文名:Amur id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纲硬骨鱼纲
目:鲤形目
科:鲤科
属:雅罗鱼属
种:瓦氏雅罗鱼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幅鳍亚纲
亚科:雅罗鱼亚科
亚种:1
命名者及年代:Dybowski,1869
中文学名:瓦氏雅罗鱼
日文名:キタノウグイ
瓦氏雅罗鱼
瓦氏雅罗鱼
瓦氏雅罗鱼(华子鱼)洄游壮观场面
瓦氏雅罗鱼
鳞半椭圆形,高略大于长,前端横直而微凸,鳞心距后端略大于距前端,向后有稀辐状纹;头部无鳞。侧线侧中位,在腹部稍向下弯曲,前端很高;到头部有项背枝及眼上、下枝。
背鳍始于体正中央稍后方,前距为后距1.4~1.5倍;背缘斜且微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4~1.7倍,略达臀鳍基。臀鳍似背鳍而宽短,头长为第1分攴鳍条长1.7~2倍,约达尾柄前13处。 胸鳍侧下位,尖刀状,头长为第1~2,鳍条长1.4~1.7倍,远不达腹鳍。腹鳍始于背鳍前方,后端圆凸, 头长为第2~3鳍条长1.7~2.2倍,不达肛门。尾鳍深叉状。
头体背侧黑灰色,鳞后缘较暗,侧下方银白色。背鳍与尾鳍灰黄色,胸鳍淡黄色,其他鳍白色。 虹彩肌黄色,瞳孔上、下缘黄红色。腹膜银灰色。
雄性成鱼吻部、两颌、眼周围及胸鳍内侧有白色追星。
背鳍Ⅲ-7;臀鳍Ⅲ-9~10;胸鳍Ⅰ-17~19;腹鳍Ⅰ-8~10;尾鳍Ⅵ~Ⅷ+17+Ⅵ~Ⅷ。侧线鳞49~51;鳃粑外行3~4+9~11,内行3~4+12~14;下咽齿5.3:尖端钩状。
瓦氏雅罗鱼 | 高体雅罗鱼 | |
---|---|---|
特征 | 体稍长,侧扁,腹部圆;头短钝,口端位,口裂倾斜,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至眼前缘下方;鳃耙短小,末端稍尖;咽齿略细长,末端呈钩状;鳞中等大。 | 体较高,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头短,侧扁,头长显著小于体高。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口裂稍斜,上下颌约等长。 |
图片 | 瓦氏雅罗鱼 | 高体雅罗鱼 |
瓦氏雅罗鱼有着明显的洄游规律,江河刚开始解冻即成群地向上游上溯进行产卵洄游,然后进入湖岸河边肥育,冬季进入深水处越冬。
瓦氏雅罗鱼喜集群活动,往往形成一个很大的群体,夏季每当傍晚时浮于水的上层,使水面似雨点状。瓦氏雅罗鱼为杂食性鱼类,以高等植物的茎叶和碎屑为主,其次是昆虫,偶尔也食小型鱼类。大鱼主要以昆虫类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可投喂配合饲料的散料,成鱼阶段可配合颗粒饲料驯食。
瓦氏雅罗鱼分布图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瓦氏雅罗鱼达里诺尔湖亚种 | Leuciscus waleckiisubsp.suiyuani | Mori,1941 |
达里诺尔湖中的瓦氏雅罗鱼虽外形未变,其基因已经发生变化,但未形成新种。尽管成鱼已经适应了高盐碱的环境,但对鱼卵来说,这种环境却是致命的,所以该亚种繁殖时需要回游到淡水河流(主要是沙里河)中产卵。
许多瓦氏雅罗鱼栖息的水域位于候鸟迂徙的线路,水域中的瓦氏雅罗鱼可供其途中摄食,因此,瓦氏雅罗鱼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