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鲁 编辑
贾鲁(1297年—1353年),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人,是元代著名河防大臣、水利学家。
贾鲁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字:友恒
所处时代:元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河东高平(今属山西晋城)
出生日期:1297年
逝世日期:1353年
主要成就: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中书左丞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贾鲁河参与编撰《宋史》
主要作品:“贾鲁治河”
本名:贾鲁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廿八岁时,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又被选为丞相东曹椽、户部主事。后又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贾鲁担任中书省检校官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长达数万言的主张。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后来采纳了贾鲁的第二个方案。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最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延佑、至治年间(1314年-1323年)两次中举。泰定初年(1324年),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城县尹,又升为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项建议。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部水监。至正十二年升任中书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
受命行都水监使
贾鲁河
他受命为行都水监使后,就沿河道实地考察,往返数千里不辞劳苦,取得治河第一手资料,并向朝廷进献绘图报告,提出两个治河方案: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小;一是堵塞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尽管他的方案未被采纳,而且朝廷又将他调离了行都水监,但他对河患严重性的认识促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治河主张。至正九年五月,决口之水东北注入沛县,冲入大运河,危及漕运和盐场。这年冬天,脱脱再次出任右丞相后,集群臣会议治河方案。贾鲁以都清运使的身份,参加了治河讨论会,再次提出自己的两个治河方案,尽管会上反对贾鲁方案和另提方案的大臣不在少数,而贾鲁进一步申述了自己的主张。脱脱当机立断,决定采用贾鲁的后一个方案。至正十一年,55岁的贾鲁出任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指挥十五万民夫和二万士兵,开始了黄河治理史上的著名的“贾鲁治河”。
治河成功
贾鲁敏达干练,竭诚行事。他面对奔腾咆哮的黄河,采取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浚中,凡生地新开,凿之以通,故道高低,取之以平,河身广狭,导之以直,淤塞之道,浚之以深,泽水之地,开渠以排洪。塞堵中,凡薄垒之堤,增之以固;决河之口,筑堤坝以塞其流。贾鲁在三百余里的治黄工地上亲自指挥,督人巡察,宜疏则疏,宜塞则塞,需防则防,需泄则泄,使河槽高不壅,低不潴(聚水),淤不塞,狂不溢,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堵截山东曹县黄菱岗大堤决口时,因决口势大,又遇秋汛,河口刷岸北行,回旋急,难以堵截,贾鲁用27艘大船做一“方舟”,方舟装石,依次下沉,层层筑起“石船大堤”,大堤合龙时,水势猛急,若自天降,怒吼咆哮,犹撼船堤,“观者股栗,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贾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对施工人员“日加奖谕,辞旨恳切,众皆感激赴工”。经过惊心动魄的大搏斗,终于完成了黄陵岗浩大截流工程。治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兴工,七月就凿成河道280多里,八月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 ,全线完工,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贾鲁回朝,向顺帝上《河平图》。
贾鲁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治河劳积。碑文说:“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用石船大堤堵塞决河的方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人们为了纪念他,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元延至元年间
两次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中书省检校、检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 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贾鲁曾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至正四年(1344)五月
黄河决河改道。河水在山东曹县向北冲决白茅堤,平地水深二丈有余。六月,又向北冲决金堤,沿岸州县皆遭水患。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为保证运河通航保护山东、河北沿海地区的盐场不被黄河冲毁,缓和黄泛区民众的反抗,元政府不得不大规模治理黄河。
至正八年(1348)二月
元政府在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者,次年五月,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丞相脱脱召大臣研讨“治河方略”,贾鲁力排众议,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循行河道,往返数千里,掌握了河患的要害所在,他将观察所见绘成图,并提出两种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最后决定采用后一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四日,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征发民工15万,军士2万,兴役治河。
贾鲁主持的这项治河工程,是至正十一年四月开工的,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辑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十一月,土木工完毕,各种堵堤建成。整个工程计190天。
治河方法
贾鲁采取的治河方法是疏塞并举,先疏后塞,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案。他考虑到疏浚的工程量最大,但比较容易,乘汛期来到之前,使疏浚工程控制在土工范围内,可大大缩短工期,所以整个治河分为疏浚故河,堵塞黄河故道下游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以及堵塞白茅决口。
第一大工程
第一大工程是疏浚从黄陵岗到哈只口的黄河故道和凹里村到杨青树的减水河。由于河道的情况有高有低,有宽有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疏、浚方法。施工是从白茅口南二里的黄陵冈向东开始的,开新河十里到达南白茅,又开河十里至刘庄村,接入故道,从刘庄至专固浚故道有102里280步,从黄固到哈只口浚故道51里80步。这段干流工程共长182里。为防止以后堵口合龙后水势狂怒,特疏浚凹里村减水河,从凹里村向西开生地3里40步,分别不同情况拓宽旧河为82里54步到张赞店,从张货店到杨青村垦生地13里60步,接入故道。这段减水河共长98里54步。两者全长280里54步强。
第二大工程
第二大工程是堵塞缺口、豁口,修筑堤埽。至正四年河决后,黄河故道两岸已是千穿百孔,为使河回故道后不致出现决溢险情,贾鲁在疏浚了故道和开凿减水河的同时,先后筑塞了专固缺口和凹里减水河豁口四处,从哈只口至徐州300余里,修缺口107处。同时又兴两岸埽堤工程,北岸因地势低洼,修筑护岸堤防,高宽不等,通长254里71步,其中白茅河口至清州板城补筑旧堤,长25里85步,板材到英贤村等处,长133里200步,稍冈至砀山县,长85里20步,亦思刺店缕水月堤,长6里30步,哈只口至徐州缺口1O7处,共长3里256步。第三大工程是堵塞白茅决口,黄河回故道,这项工程是决定治河成败的关键一役。八月开始向疏浚完毕的故道放水。
在这之前,贾鲁考虑到决河势大,又正值秋涨汛期,故在口门西侧的北岸筑刺水堤二道,总长26里2O0步。用作挑溜减弱口门流势。又筑截河大堤19里177步,其中在黄陵北岸的部分,总长10里41步,在口门西侧岸上筑上堤伸入水中,修叠埽台,系龙尾埽,直抵龙口;黄陵南岸总长9里160步。刺水堤及截河大堤筑得较短,而决河南北宽400余步。中流深3丈余,水流量比原来增加了十分之八,两河争流、在原先河口的地方,河水冲刷着堤岸向北奔流,回旋湍急,难于下场。如果河水大量涌入决河,将导致故河淤积,前功尽弃。在此关键时刻,贾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新的防止河水涌入故河的方案。
治河效果
贾鲁河
贾鲁首先采用船堤障水法,逆流排大船27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绳、竹绠绑扎在一起,连成方舟,又用绳索将船身上上下下捆个结实,这时将铁锚在上流放入水中。又用长达七八百尺的竹绠系在两岸的木桩上,每根竹绠上或吊二条船或三条船,使船不会顺流而下,船身中稍微铺些散草,装满小石头,用台子板钉盖上,再用埽密布合子覆上,或覆上二层,或三层,用大麻绳缚住,再把三道横木系在头桅上,都用绳维持住,用竹编成笆笼,装上草石,放在桅前,约长一丈多,称为水帘桅。……然后选水性好的民工,每条船上两个人,执斧凿,站在船首船尾,只听岸上击鼓声,同时开凿,沉船阻塞决河口。船沉后,水流入故河道,就再树水帘,再用前面的方法,然后再如此重复操作。但由于水势过大,堵口合拢极其惊险,修到河口一二十步时就更加艰难了,决水将大埽冲裂冲陷。这时贾鲁表现出惊人的镇定,依然命令万余人扎帮、运埽、叠埽,终于在十一月使龙口堵合,决口的黄河不再泛滥,故道又开始畅通。贾鲁在堵口技术上的重大创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治河耗资
整个治河工程耗资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所用木桩大约2万7千根,榆柳杂梢66万6千根,蒲苇杂草733万5千余束,竹竿62万5千根,碎石2千船,绳索5万7千根,所沉大船127艘,其余苇席、竹蔑、铁线、铁锚、大针等等物资不计其数。总计用去中统钞184万5千6百30锭。工程如此浩大,这在我国古代治河史上是不多见的。人们为了纪念贾鲁,特命名河南中牟的一条河为贾鲁河。
治河纪念 黄河复归故道,汴河南流入淮,当地又恢复了生机。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汴河改名贾鲁河,把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定名为贾鲁河村,当地人简称为贾河。至今,村里土地庙仍有“贾鲁河”的题字。
现贾河村位于郑州惠济区。
基本介绍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历史背景
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贾鲁河
重要性
贾鲁河风光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穿越历史的时光,仿佛依稀可见滔滔河水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码头上正弯腰屈身紧张劳作的民工,岸边堆满了来不及搬走的各种货物和粮食,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传来阵阵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悠扬而动听…… 贾鲁河的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19世纪末黄河再一次泛滥,贾鲁河又一次淤塞,此后水流逐渐缩小,终于无法通航,所有的繁华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过往。 落寞而平静,这种状态伴随着贾鲁河走过近现代,一直走到今天,虽然它已无法承担繁重的运输,但作为郑州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地理位置
贾鲁河在荥阳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楼,河王,唐岗等几座中型水库分布于河道,在荥阳东北部向东北改向,北环绕郑州市区,并从中牟县、开封市往东南方向。所以在地图上看似郑州市里黄河很近,但其辖区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淮河流域。但是,由于荥阳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黄河溢出造成的沼泽(即荥泽),它与现今的贾鲁河河道很近,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