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编辑

美国著名军事将领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英语: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国著名军事将领。麦克阿瑟生于军人世家。1899年以第一名考入西点军校,毕业后在工程兵部队任职。1917年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历任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晋升为陆军参谋长。任内曾镇压美国失业退伍军人游行,造成“华盛顿惨案”,也大力促进美军现代化建设。1936年被授为菲律宾陆军元帅,翌年退出现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1年重入现役,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因作战失利被迫放弃马尼拉,退守巴丹半岛。1942年被调往澳大利亚,不久出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他强调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受命指挥新几内亚战役、菲律宾战役。1944年晋升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统帅,执行对日占领任务,随后代表盟国接受日本投降。在占领日本期间,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对日本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指挥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一度向鸭绿江推进。后被中朝军队击退至三八线以南。次年因军事失利及违抗政府指令企图扩大战争被免职。1952年参与美国共和党总统初选,但未胜出。同年起任兰德公司董事长。1964年因胆结石去世,终年84岁。著有《往事的回忆》。麦克阿瑟富有个性,雄心无比,其一生事业引发当时及后世的诸多争论。各界对他的评价截然不同,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别名:杜高特·道格

所处时代:19至20世纪

民族族群:苏格兰裔美国人

出生地: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

出生日期:1880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1964年4月5日

主要成就: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统帅

主要成就:对战后日本进行管理与改造,对日本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指挥仁川登陆

主要作品:《往事的回忆》(中译版为《麦克阿瑟回忆录》)

毕业院校:美国陆军军官学院(西点军校)

信仰:基督教

军衔: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菲律宾陆军元帅

所属党派:美国共和党

人物生平

编辑

求学时期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郊外30公里的一个军人家庭,是苏格兰移民的后代。他的父亲阿瑟·麦克阿瑟,曾参加南北战争、美西战争,曾任美国驻菲律宾军事总督,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是1905年至1909年间美国军衔最高的陆军将领 ;母亲玛丽·平克尼·哈迪生于弗吉尼亚一个棉花商人家庭,早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尔的摩一所中等专科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麦克阿瑟性格的形成和职业的选择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儿时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4岁那年,他的一家到了新墨西哥州一个位于湖畔的小哨所——塞尔察堡。在麦克阿瑟成长的关键时期,母亲给了他许多教益。麦克阿瑟坚信自己命中注定会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伟人”。

麦克阿瑟6岁时开始在堪萨斯州的利文沃思堡接受正规教育,后进入华盛顿军队公立小学学习4年。在此期间成绩平平。13岁时,因全家搬到休斯敦,麦克阿瑟进入西得克萨斯军校。这时他在体育和学业方面显露出才华,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1897年的毕业典礼上,麦克阿瑟代表毕业生致告别词。

1899年6月13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麦克阿瑟成功考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多年后,他回忆道:“做一个西点军校学员的那种自豪和激情,从来没有稍许消失过”,“我仍然可以说,‘这是我最大的光荣’”。 麦克阿瑟的母亲对他关爱有加,为了督促他在军校认真学习,甚至搬到军校附近的克莱尼旅馆居住。

在校期间,麦克阿瑟既刻苦攻读,又注重体育锻炼,表现十分突出。有3年中,他名列全班级第一。到二年级时被任命为连队下士,三年级升任连队上士,四年级时成为学员队第一队长。1903年6月11日,23岁的麦克阿瑟以98.43分的成绩毕业。据说这是该校25年来的毕业学员中取得的最高分。

军界升迁

自西点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被委任为工程技术兵团少尉,1904年4月23日晋升为工程兵中尉。期间前往菲律宾服役,但很快便因患了疟疾而被送回旧金山。一年后病愈。

1905年10月,麦克阿瑟被派去日本,给作为日俄战争官方观察员的父亲当随从参谋。当他到达日本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麦克阿瑟父子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分析估价日本的军事力量。这时期,日本的扩张野心给麦克阿瑟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父子二人进行了一次长达9个月的旅行,到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缅甸仰光、印度加尔各答、印度孟买、爪哇、暹罗和中国上海等地,把情报收集活动扩大到整个远东。

1906年秋,麦克阿瑟回国,成为美国陆军工兵学校学员,兼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 1908年调任工兵营连长,因训练有方而晋升为营部副官,稍后成为骑兵学校教官。1911年晋升为上尉。

青年时代的麦克阿瑟

1912年9月5日,阿瑟·麦克阿瑟突然去世。为照料母亲,麦克阿瑟请求调到了华盛顿陆军部工作。次年,他成为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参谋部的成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麦克阿瑟先被部队派遣到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第二年晋升为少校,隔年成为陆军参谋长兼陆军部长小牛顿·迪尔·贝克的助手,同时兼任陆军部新闻检查官。

1917年,美国政府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战,他声称这个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所以也叫“彩虹师”。

1918年2月中旬,第42步兵师开进洛林南部的吕内维尔。麦克阿瑟不断深入前线,身先士卒,获得了军人生涯的第一枚勋章——十字军功章,并获得美国陆军银星章。6月26日,麦克阿瑟得到陆军准将的临时军衔。7月,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他以作战英勇而获第二和第三枚银星章。10月,在攻击夏蒂隆山的战斗中,麦克阿瑟严重中毒,几乎双目失明,但他却拒绝住进医院。11月,战事结束。麦克阿瑟因为勇猛善战,战绩卓著,在大战中被授予2枚优异服务十字勋章、1枚优异服务勋章、7枚银星章、2枚紫心贺章及数枚法国勋章,成为战争中受勋最多的军官之一。美国驻欧洲远征军司令约翰·约瑟夫·潘兴盛赞他为“我们所有的最伟大的将领”。

西点校长

1918年的麦克阿瑟

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代理第42步兵师师长。1919年4月,他从欧洲归国。当时西点军校比较混乱,课程陈旧,学员知识面极为狭窄。新任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对此深为不满,他在6月任命麦克阿瑟为西点军校校长,要求其使军校重放光彩。麦克阿瑟推辞不得,只能就职,时年39岁,是西点自创校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麦克阿瑟在3年任期内,时刻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学校体育馆的上方,放着一块匾,上面镌刻着他的一句话:“今天,在友好场地上播撒下的种子,明天,一定会在战场上收获胜利的果实!”他排除各种障碍,开拓新路,使西点军校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开始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他还念念不忘亚洲对美国的重要性,下令在校内张挂亚洲地图,供学生们阅读(具体措施参见“主要影响-军校改革”目录)。

1920年夏,当在一战期间获得临时高级军阶的职业军官大多被降为永久性军阶时,作为西点校长的麦克阿瑟反而被晋升为正式准将。这使他成为美国军界最年轻的将军。

(“1918年的麦克阿瑟”图册参考资料 )

驻守菲律宾

1922年6月,麦克阿瑟结束了军校工作,并于年底前往马尼拉,任菲律宾军事总督伦纳德·伍德的副手。

1925年2月15日,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是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他奉调回国,统辖第3军区,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同年,麦克阿瑟在威廉·米切尔准将(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案件中奉命担任陆军军事法庭审判官。法庭判米切尔不服从上级罪,停止其军职5年。后来,麦克阿瑟不得不在回忆录中为自己作辩解。

麦克阿瑟1927年秋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此后,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陆军参谋长

  • 改革与抗争

    1930年8月,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长来电,得知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总统决定让他出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在世界经济危机之际,和平主义思潮高涨,军费开支必将缩减,怕出力不讨好,有辞职的意思。母亲劝他接受,声称“如果你表现出怯懦,你父亲也会为此感到羞耻。”11月21日,50岁的麦克阿瑟接受陆军四星上将的临时军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他是当时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

    麦克阿瑟上任后,开始转变陆军部的战略重心,要求陆军部只更新、训练美国陆军最有战斗力的组成部分。他对待陆军现有的计划和价值观的态度傲慢专横,因此备受争议,他为参谋部设定了新方向,要求关注特定的战争计划,或者说是“可能爆发的冲突”,要求总统能够自由地命令部分动员,以减少国会的干扰。到1934年,总参谋部合并了只存在于纸面上的现役和预备役,正规军和国民警卫队共22个师,组成4支野战军。麦克阿瑟并不强调要组成一支庞大的军队来保卫美国不受侵略,而是希望陆军部把资金用来建设一支40万人的“防护部队”,能够应对真正爆发的危机,尤其是和日本作战。麦克阿瑟的思路体现在《防护动员计划》中,这个六年计划旨在保证正规军和国民警卫队得到现代化发展,他的思路后来由继任者马林·克雷格继续贯彻了下去。

    此外,麦克阿瑟命令地面部队所有兵种开始机械化进程 ;为诸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以减少浪费,建立航空队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队的协调效率;反对国会因经济原因而欲裁减陆军机构的企图;反对削减军官队伍,声称“一支陆军可以缺乏口粮,可以衣住简陋,甚至可以装备破旧,但如缺少训练有素及指挥有方的军官,则在战时注定会被歼灭。胜利与失败的不同,全在有无干练而有效率的军官队伍”;每年都成功地阻止削减陆军员额的议案,并为陆军的战备辩护。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总统后,麦克阿瑟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为挽救财政危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把陆军预算削减50%。尽管在麦克阿瑟当面直言力争和以辞职要挟下,罗斯福作了一定的让步,但军费还是被大量削减,以至于陆军被迫拒绝接收新式武器,或延缓装备部队。而此时日本人却在远东积极侵略,希特勒也在扩建陆军和空军。凡此种种,激起陆军的极大愤怒,他们把这一切归咎于麦克阿瑟一人。

  • 镇压“退伍金进军”

    主词条:华盛顿惨案

    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还在于1932年亲自出马,镇压华盛顿的美国退伍军人的“退伍金进军”。 1932年5月,约15000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业退伍军人聚集华盛顿,要求政府按照1924年《重订补偿金法》的规定,发给“退伍军人补偿金”,遭拒绝后,遂在华盛顿就地驻扎。6月15日众议院投票通过议案,大部分人返家,但仍有2000人留在华盛顿等待参议院的表决。两天后,参议院否决议案,事态恶化。同月底,警察驱赶请愿者,双方发生冲突,两名警察和两名请愿者身亡。

    1932年的麦克阿瑟 1932年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认为是赤色分子渗入了退伍军人组织,并很快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在他看来,退伍军人的这次进军,是共产党人想要煽动革命。麦克阿瑟也宣称请愿者中有90%不是退伍军人。而实际上,退伍军人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这些人中有94%曾在军队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务,20%为残疾军人。1932年7月28日上午11点多,警察、老兵间发生冲突,警察向退伍军人们开了枪,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胡佛命令陆军部长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赫尔利则命令麦克阿瑟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负责该区域的警方合作,包围受影响地区,驱散肇事者,要对受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给予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相一致的人道措施。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挥部队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坦克压阵。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紧跟着,步兵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泪弹。后面的军队仍步步紧逼,继续投掷着催泪弹,像驱赶畜群一样。到晚上9点钟,逃难的老兵已撤到设在阿纳科斯蒂亚河对岸的大本营。麦克阿瑟想穷追不舍,让部队打过河捣毁老兵们的大本营,但胡佛总统下令禁止过河。麦克阿瑟违抗命令,并宣布原定计划不变。麦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桥头架起重机枪,然后率领一支步兵纵队冲过去,到了对岸,部队兵分两路,向退伍兵营地包抄过去,并投掷催泪弹,镇压的部队用火把点着了营地的所有棚舍,顿时火光冲天。在洗劫中,一个想从着火的窝棚里救出心爱兔子的小男孩,被一个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两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瓦斯活活憋死。 美国历史上称此事为“血腥星期四大屠杀”。

    出于反共的本性,直到临终前,麦克阿瑟还深信索取退伍金进军是赤色分子的阴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是野蛮而是明智的。 然而,麦克阿瑟对曾经为祖国而战的人下毒手,招致全国各地一片声讨,给他的军人生涯抹上污点。

    三度赴菲

    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接受菲律宾自治政府总统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的邀请,以少将军衔任奎松的军事顾问。这是他第三度赴菲。

    在前往菲律宾的旅程中,麦克阿瑟结识了在身世和个性上酷似母亲的富商之女吉恩·玛丽·费尔克洛思(Jean Marie Faircloth)。1937年4月,二人在美国结婚。

    1936年8月,麦克阿瑟接受了奎松授予的菲律宾陆军元帅军衔。

    1937年,麦克阿瑟从美国陆军退役。12月31日,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按计划规定,至1946年菲律宾军队将拥有40个师(地面部队40万人)、250架飞机以及50艘鱼雷快艇。其目的是要把菲律宾建成为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堡垒。但这个计划由于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基本流产。

    鏖战太平洋

  • 仓促迎敌

    1940年的麦克阿瑟 1940年的麦克阿瑟

    1941年底,美国决定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称为“吕宋的拿破仑”的麦克阿瑟被征召回到军中,奉命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指挥美国军队在西南太平洋战场进行越岛进攻,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6月,美国军方采纳“彩虹5号”计划,决定一开始与轴心国作战就把重点放在欧洲。7月,华盛顿方面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晋升为中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下辖乔纳森·温莱特指挥的第1军和乔治·帕克指挥的第2军。 11月,美国陆军、海军实施了增援菲律宾的计划。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8日凌晨3时,马尼拉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美军指挥部估计到日本飞机可能偷袭菲律宾美军基地,但是在中午时分,当从中国台湾(时被日本占据)起飞的日本轰炸机飞临吕宋美国空军基地时,美机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半未及起飞便被炸毁在地面上。次日,日机又袭击了吕宋岛南部甲米地的美国海军基地。美军保卫菲律宾的海空力量损失殆尽。10日,日军发起了对菲律宾的地面进攻。拥有1.9万人美军、11.2万人菲军的麦克阿瑟未能挡住日军进攻。到24日,日军已在吕宋岛多点登陆,向马尼拉实施向心突击,并在其他各岛登陆。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但未能成功。当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嘲笑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麦克阿瑟试图要求陆军部派遣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打击“敌人宣传的气焰”,稳定守军士气。但未被批准。

  • 困守巴丹

    麦克阿瑟看到马尼拉势所难保,于是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并于1942年1月1日前将吕宋岛守军及自己的司令部全部撤往巴丹半岛。第二天,日军开进马尼拉。此时,麦克阿瑟将8万守军沿巴丹半岛长约20英里的颈部一线展开。温赖特和帕克分兵各守西、东岸。两部被横亘其间的纳蒂布山分隔开来,彼此几乎失去联系。麦克阿瑟没有海上和空中支援,半岛军需贮备仅够一个月之用。药品奇缺,热带雨林的流行疫病侵扰着美军。守军处境异常艰难。

    1941年至1942年的菲律宾战役1941年至1942年的菲律宾战役

    此时,日本大本营认为菲律宾战役已基本结束,遂将精锐部队移向其他战场,只留下一些新兵居多的部队。1942年1月9日,日军65旅开始对巴丹半岛进攻。美菲军坚守阵地,挫败日军进攻。日军进攻两周未果,便集中了两个精锐团,改用中间突破战术,直插温赖持和帕克两军中间,左右扩展,将守军分割开来。麦克阿瑟命令全军从第一防线退至半岛中部的第二防线,扼守半岛南部。日军进行连续进攻,激战两周,终未突破第二防线。

    至此,日军已强攻巴丹半岛月余,损失7000余人,并有上万人感染各种疾病,只得暂停进攻,等待援兵。据守半岛的美菲军却无援可待,处境更加恶化。在日军再次发动进攻之前,日美两军对峙了1个多月。在巴丹半岛受挫的日军声言将活捉麦克阿瑟,将他绞死在东京帝国广场上。

    由于美国政府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因此,对菲律宾的美菲军队难以及时增援。奎松总统抱怨美国政府,人们辱骂美国,再加上麦克阿瑟不去巡视部队,又传言他的生活作风依然奢侈。因此,在巴丹半岛上流传一支歌谣说:“麦克阿瑟狗,躺着心发颤,不怕遭突袭,不会挨炸弹。麦克阿瑟狗,吃喝在巴丹,且看他部下,饿死无人管。”

  • 退往澳大利亚

    在当时,不仅菲律宾危在旦夕,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也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保住澳大利亚这一反攻基地,罗斯福总统和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一致认为有必要任命一位新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成了当然的理想人选。因此,罗斯福一面授权麦克阿瑟向日本投降,一面安排舰艇护送奎松和麦克阿瑟前往澳大利亚。由马歇尔向麦克阿瑟转达了罗斯福要他撤离的命令,命令麦克阿瑟将守军交给温赖特,他本人前往澳大利亚担任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但麦克阿瑟坚持只有总统亲自下令他才撤离,为的是不让人指责他胆怯。

    1942年3月11日,麦克阿瑟登上PT-41号鱼雷艇,在其他3艘鱼雷艇的护航下,乘夜雾悄然离开科雷吉多岛,逃出日本海军封锁线,抵达卡加延港,然后搭飞机飞往澳大利亚。17日上午9点30分,麦克阿瑟终于踏上澳大利亚国土。随后,他自澳大利亚中部的艾利斯普林斯转赴墨尔本。当在阿德蒙德停留时,记者请麦克阿瑟发表讲话。他说:“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吉多来到澳大利亚,目的是组织对日本人的进攻,主要目标是解放菲律宾。我脱险了,但我会回去的!”

    4月9日,巴丹的9000多名美军和45000名菲军被迫向日军投降。而哥黎希律要塞的守军抵御了日军长达1个多月的围攻,直到弹尽粮绝。5月6日下午,在哥黎希律岛的美国远东军司令温赖特请求投降,7日深夜通过马尼拉电台命令菲律宾所有美菲军队无条件投降。当麦克阿瑟听到哥黎希律陷落时,他写道:“它用自己的炮口写下了自己的历史……我将永远有一幅图景隐现在脑际:一群神情严酷、形容憔悴、像鬼一样苍白的好汉们,依然无畏地挺立着。”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盟军连遭惨败的最黑暗时期,麦克阿瑟在巴丹半岛英勇阻击日军进攻10周之久,使他成为英雄。当麦克阿瑟到达墨尔本、驱车驶入市内时,他得到许多人的热烈欢呼。由于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对日作战的表现,美国政府授予他一枚国会荣誉勋章。而他骗过狡猾的日本人安然逃离战区,则几乎使他成为神话般的人物。但麦克阿瑟十分沮丧,发誓要解放菲律宾,以此来洗刷罪责,挽回美国及他本人的名誉。

  • 重整旗鼓

    主词条:巴布亚半岛战役

    1942年4月18日,麦克阿瑟被正式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统帅,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担任南太平洋战区指挥官,开始布置策划太平洋的防务。西南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划分原以东经160°为界,后又改为159°,因为瓜达尔卡纳尔岛是海军陆战队防区,要归入南太平洋区的海军地盘。

    麦克阿瑟到达澳大利亚后,迅速建起司令部,并得到了澳大利亚帝国陆军第6师、第7师和美国陆军第32师、第41师的指挥权。同时,澳大利亚开始实施组建10个陆军师的计划。马歇尔还下令组建有8个大队的以澳大利亚为基地的空军,其第一线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有535架。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给麦克阿瑟派去了6艘驱逐舰、2艘潜艇补给舰和6艘老式S级型潜艇,并着手改造澳大利亚基地的20艘潜艇。此外,麦克阿瑟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建起新的机场网,使轰炸机离日军的所罗门、新不列颠和新几内亚的基地大为接近。7月,麦克阿瑟将盟军司令部从墨尔本移到布里斯班。

    巴布亚半岛战役 巴布亚半岛战役

    此时,日军为切断美澳海上交通线,在占领了所罗门群岛的图拉吉岛并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又开始在新几内亚的布纳登陆,欲图攻占东南亚重要港口莫尔兹比港。7月21日,日军先遣队约2000人直扑莫尔兹比,29日占领科科达。8月中旬,日军南海支队主力13000人陆续从布纳登上新几内亚。9月14日,日军进攻部队指挥官堀井已登上了莫尔兹比港背后的伊米塔山脊。对此,麦克阿瑟组织了反击,迫使日军停止进军,并从科科达山道撤向布纳,在戈纳—萨纳南达—布纳一线绵延10英里的海岸建起了滩头阵地。11月6日,麦克阿瑟在莫尔兹比港设立前线指挥部。14日,他命令左翼澳军第7师攻击并扫荡戈纳—萨纳南达之敌,右翼美军第32师攻击并扫荡布纳之敌。16日,两部发起攻击,但遭到日军顽强抵抗。美澳军伤亡惨重,缺乏补给,受阻于疾病、霖雨,在进攻开始两周后陷入困境。30日,麦克阿瑟撤掉了前线指挥官哈丁,命令新编美第1军军长罗伯特·艾克尔伯格接任,并授予艾克尔伯格全权。艾克尔伯格飞往布纳前线后,整顿队伍,撤换畏缩不前的军官,组织调动了大批的补给,亲自率军重新发起进攻,一步步向前推进,到12月14日攻占布纳。这时,左翼澳军也拿下戈纳。但日军防线并未崩溃,数千日军仍在死守阵地。麦克阿瑟及时派去生力军。得到增援的盟军部队于18日再次发动进攻。激战两周,击溃日军。

    1943年1月21日,麦克阿瑟用新几内亚的全部盟军,以钳形攻势,围歼了沿岸登陆的全部日军。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战役以盟军胜利告终。此役美澳军伤亡8300余人,歼敌约12000人,挫败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战略企图,为美军在这一区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在1942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

  • 俾斯麦海海战

    在巴布亚半岛战役结束后的半年里,新几内亚岛上的地面战事暂告沉寂。盟军据守莫尔兹比、布纳一带,日军占据莱城、萨拉茅阿一带。为减少日后进攻日军占领区的阻力,麦克阿瑟以其辖下的海军和空军,全力阻击日军从海上向新几内亚运送增援部队。在这个过程中,由乔治·丘吉尔·肯尼任司令的空军部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几内亚地图 新几内亚地图

    3月初,麦克阿瑟通过可靠情报得知将有一支运送援兵和给养的日军庞大船队驶往莱城,当即命令空军拦击。肯尼在新几内亚集结了207架轰炸机和150架战斗机,组成了强大的突击机群。此外他还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各基地集中了80架轰炸机和95架战斗机,作为预备队待命。3月2日,肯尼捕捉到日运输船队,立即实施攻击。第二天,又先后派出400多架飞机,组成巨大机群,几乎将这支日军运输船队和护航驱逐舰全部击毁,运输船上的日军绝大多数毙命,船队装载的给养、军需用品,也全部沉入海底。

    经过两天的轮番轰炸,美军凭借空中优势取得了重大战果,在这次被麦克阿瑟称为“俾斯麦大海战”的战斗中,以损失6架飞机、牺牲13人、负伤12人的微小代价,击落日军护航战斗机59架,击沉日军运输船8艘、护航驱逐舰4艘,摧毁了日军运输船队所载运的全部作战物资,3664名日军葬身鱼腹,只有820人活着登上新几内亚岛(据麦克阿瑟总司令部的战报,盟军歼敌15000人 )。

    通过这次海战,美澳盟军取得了俾斯麦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彻底切断了拉包尔基地日军对新几内亚岛守军的补给,战争的天平完全倒向盟军一方。

  • 制定跳岛战术

    主词条:新乔治亚群岛登陆战役

    日本侵略者南进之后,连连取胜。但通过1942年和1943年初的中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逐渐转攻为守,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盟军从1943年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进攻日本本土诸岛,但这一目标是通过一种越岛进攻的战术(即“跳岛战术”)来实现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1943年3月28日确定了当年太平洋战争的新计划:仍以新不列颠岛上的重要港口拉包尔为主攻目标,盟军轰炸机由此逐步前移。西部战区,在麦克阿瑟直接活动范围内,夺取莱城、萨拉茅阿和新几内亚附近的几个地区,并在新不列颠南部登陆。东部战区,在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海军上将直接活动范围内,夺取所罗门群岛中的新乔治亚岛和布干维尔岛。两战区联合作战,由麦克阿瑟为总指挥。麦克阿瑟和哈尔西制定了代号“车轮”的进攻计划,并积极进行了战役准备。

    6月30日,麦克阿瑟发动了“车轮”战役。这是一次极为复杂的军事行动,战线绵延1000英里的陆地和海域,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陆海空部队参战。盟军两路出击,一路指向所罗门群岛,一路指向新几内亚东海岸,对拉包尔形成钳形合围之势。

    新乔治亚群岛登陆战役 新乔治亚群岛登陆战役

    在右翼,哈尔西的两栖部队在6月30日首先开始攻击新乔治亚,经1个月的激战,于7月底完成占领,8月15日占领佛拉拉佛拉岛。到10月1日,盟军在新乔治亚和佛拉拉佛拉已经有了4个前进机场,下一个进攻目标——布干维尔处在盟军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

    而在左翼,麦克阿瑟麾下的美军第6集团军司令沃尔特·克鲁格上将也于6月30日开始进攻。他首先攻占了距布干维尔较近的伍德拉克和基里维纳。麦克阿瑟在该处建立了空军基地。与此同时,美军还拿下了萨拉茅阿以南60英里的拿骚湾,掌握了向萨拉茅阿和莱城跃进的前进站。

    7月,麦克阿瑟向萨拉茅阿进军。日军撤退。9月,麦克阿瑟在极其缺乏两栖舰艇和海上护航舰只的情况下,进攻莱城(参见词条莱城-萨拉莫阿之战)。他的计划是:以澳军第9师从海上进攻莱城;美第503伞兵团同时在莱城的纳德扎布机场空降,占领机场;而后肯尼将澳军第7师全部空运过去,从背后攻打莱城,与第9师形成夹击。

    到9月4日日出时分,对莱城的进攻开始了。巴比海军上将的5艘驱逐舰炮轰莱城以东的滩头阵地之后,澳第9师潮水般涌上海岸,向西直抵莱城日军要塞,一路几乎未遇抵抗。次日,肯尼出动由302架飞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将第503团空投在莱城背后的纳德扎布机场。伞兵上午10时20分开始跳伞,数分钟后,全团1700人全部着陆,随即占领机场。日军未作顽强抵抗。麦克阿瑟则在一架B-17“高级将领”式轰炸机上观战(由于这次飞行,他被授予空军勋章)。

    攻打莱城的战役按计划发展。澳第7师空运到莱城背后。盟军夹击莱城。日军于9月15日弃城败逃。澳第7和第9师胜利会师莱城。麦克阿瑟下令扩大战果,发展胜利。澳第7师乘车和飞机一气向北推进200英里,直抵拉穆峪,攻占了卡亚皮特和杜姆普。澳第9师各部于10月2日夺取了芬施哈芬。至此,盟军从日军手里夺回了新几内亚大部。

    在此期间,罗斯福、丘吉尔和盟军联合参谋部的参谋长们商定,为免使麦克阿瑟在直接进攻拉包尔防区时遭受重大损失,将置拉包尔于不顾。“车轮”计划以占领布干维尔和新不列颠南部告终。

  • “车轮”行动的胜利

    主词条:布干维尔岛战役 等

    1943年11月1日,右翼哈尔西的部队在日军防线最弱点布干维尔的奥古斯塔皇后湾西岸登陆,33000人上岸后站住脚,建立了环形防御地带,并开始修建机场。

    为了击退进攻布干维尔的盟军部队,日军从特鲁克向拉包尔派去一支庞大的巡洋舰队。麦克阿瑟盟军司令部的情报部门破译了日军密码,肯尼和哈尔西的侦察机很快就发现了日舰队的行踪。麦克阿瑟和哈尔西决定将日舰队放入拉包尔港,然后用飞机将其摧毁。

    11月5日上午11时30分,哈尔西的两艘航空母舰上的100架舰载机袭击了拉包尔,将日军防空力量吸引过来。1小时后,肯尼的100架飞机集中袭击新开进港内的日本舰队。这次袭击取得成功,炸伤日巡洋舰6艘和驱逐舰2艘。日舰队严重受创,被迫撤离拉包尔,取消了对进攻布干维尔的盟军部队的所有海上攻击行动。

    在进攻主轴上,萨拉茅阿一莱城一芬施哈芬战役结束之后,麦克阿瑟于12月中旬发动了对新不列颠的进攻。两支美军部队于12月15日和16日分别在南岸的阿拉维和西北端的格罗斯特角登陆,并站住脚。一直在新几内亚北部海岸作战的澳第7师和第5师则向马丹推进。日军节节败退。澳军第7师占领了锡奥后,又得到澳第5师的增援,追击逃窜的日军。澳军1944年2月中旬占领达塞多尔,3月攻下马丹。

    在此期间,麦克阿瑟的另一个进攻目标是阿德默勒尔蒂群岛的马努斯岛。麦克阿瑟决定采用肯尼的建议,先用小股部队迅速占领马努斯岛附近的洛斯罗内格罗岛,修建机场,为进攻马努斯岛提供空中支援。进攻前,他先让空军对该岛进行侦察,发现该岛主要机场完全废弃,日军防御阵地薄弱,遂于2月29日晨发动进攻。由于日军对这次突袭毫无准备,故而美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在发起进攻两个小时后就占领了主要目标莫莫特机场。当天夜里,日军组织反攻,但盟军已建立起滩头环形防线,并在不久后陆续得到了大批增援部队。3月底,盟军即全部占领了阿德默勒尔蒂群岛,4000日军除75人被俘外,其余全部战死,盟军仅损失320多人。不久,肯尼的机群从洛斯内格罗岛上的机场起飞,掩护克鲁格的大部队登上马努斯岛。美军全歼岛上守军4500人。麦克阿瑟掌握了阿德默勒尔蒂群岛连同重要港口锡阿德勒港。

    占领马丹后,麦克阿瑟原计划下一个目标是汉萨湾。但汉萨湾和威瓦克有日本第18集团军的5万人防守,是两个强固据点,一时难以攻下,即使攻克,最远也只能跃进200多英里。因此,麦克阿瑟决定越过这两个强固据点,进攻艾塔佩与霍兰迪亚(一译荷兰迪亚,今印度尼西亚查亚普拉) ,这样就可以一次挺进500英里。而据各种情报表明,盟军占领霍兰迪亚,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空军可以控制到新几内亚最西端的鸟头半岛,盟军西进的时间可提前几个月。麦克阿瑟决定在霍兰迪亚两侧,即享博尔特和塔拉梅拉湾登陆,同时用一小股兵力在艾塔佩登陆。占领霍兰迪亚的部队集中到内地三个机场的侧翼,占领艾塔佩的部队控制战斗阵地,阻止威瓦克与霍兰迪亚日军彼此会合。进攻日期预定在4月22日。进攻时,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将全力予以支援。

    此外,麦克阿瑟还制定了欺骗日军计划。他一面命令空军在汉萨湾和威瓦克上空投放照明弹,模拟照明侦察,投放假降落伞;一面让海军把空橡皮舟遗弃在海滩上,造成盟军要进攻汉萨湾和威瓦克的假象。通过照相侦察和破密情报证实:日本第18集团军果然加强了这里的防御。霍兰迪亚日军机场有三四百架飞机,部队有12000人,多是勤务保障部队。这时,美国空军已拥有许多P-38战斗机,其航程足以掩护重型轰炸机到达霍兰迪亚,但为了进一步麻痹日军,麦克阿瑟严令这些战斗机不准飞越艾塔佩以远。集中在阿德默勒尔蒂群岛北部、由113艘舰船组成的盟军特混舰队(不包括从尼米兹那里借来的8艘小型航空母舰),也只准向西北与攻击目标霍兰迪亚和艾塔佩平行方向行驶,以使日军摸不清盟军下一步棋会怎么走法。

    待到进攻霍兰迪亚前夕,即3月30日、31日和4月3日,美国空军突然每天派出由75架P-38护航的约65架重型轰炸机,还有171架中型和轻型轰炸机对霍兰迪亚连续进行了3次袭击。这3次袭击,几乎全部摧毁了霍兰迪亚的日本空军力量,并炸毁了弹药库、维修设施、兵营和食堂。一直在攻击目标霍兰迪亚和艾塔佩平行方向行驶的盟军特混舰队,这时也突然向南一转,直指霍兰迪亚。

    4月21日傍晚,盟军小股兵力驶向艾塔佩,准备登陆。22日凌晨4时,继续前进的特混舰队一部迅速驶向霍兰迪亚北部20英里的塔拉梅拉湾,主力护航队则直接向亨博尔特湾驶去。天一亮,海军重炮向岸上目标进行了猛烈的炮击,空军也向岸上目标予以饱和轰炸。到盟军部队登陆时,日军执勤部队没有怎样抵抗,即向大山或丛林逃去。霍兰迪亚和艾塔佩一被占领,威瓦克和汉萨湾的日军陷入困境,不久亦被盟军所消灭。

    布干维尔岛战役 布干维尔岛战役

    从1943年7月到1944年4月的9个月的时间里,麦克阿瑟占领了新乔治亚、佛拉拉佛拉、奥古斯塔皇后湾、萨拉茅阿一莱城、芬施哈芬、格罗斯特角、锡奥、赛多尔、马丹、洛斯内格罗斯—马努斯。“车轮”行动的大铁钳从东西两个方向合围了拉包尔要塞,盟军机场形成了半圆形包围圈。拉包尔的主要补给基地特鲁克岛也被封锁,另有10万日军被困在布干维尔、拉包尔和卡维恩自毙 。至此,“车轮”行动以胜利告终。

    此外,在1943年,共和党政客有意让麦克阿瑟成为1944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预选表明麦克阿瑟得票并不多。因而,麦克阿瑟只好声明无意参加总统竞选。

  • 重返菲律宾

    与麦克阿瑟有战略分歧的海军上将尼米兹 与麦克阿瑟有战略分歧的海军上将尼米兹

    至1944年春、夏之际,美军在太平洋上已拥有绝对优势。对于下一步的进攻目标,麦克阿瑟和中部太平洋盟军司令尼米兹意见不一,各有主张。麦克阿瑟主张使用陆军和陆军航空兵以及澳大利亚师来进行战争,以陆军和陆军航空兵穿过丛林茂密的岛屿向菲律宾推进。其理由主要有三点:(一)在中国台湾登陆是冒险的;(二)一旦攻克吕宋,可进攻冲绳而完全绕开中国台湾;(三)被后人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要实现重返菲律宾的诺言。尼米兹则主张在棉兰老取得空军基地之后,孤立吕宋,进攻中国台湾和沿海,进而打击日本本土,可以缩短战争进程。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各为部下撑腰,僵持不下。最后,罗斯福出面仲裁,他于1944年7月来到珍珠港,召集两员大将开会商讨,经过两天激烈的辩论,特别是麦克阿瑟向罗斯福力陈述首先占领菲律宾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最后,尼米兹作了让步,罗斯福接受了麦克阿瑟的建议。

    麦克阿瑟进攻菲律宾采用中间突破战术,首先攻打中部的莱特岛。当时日军守岛主力是第35集团军第16师约2万余人,集团军司令铃木宗作中将任指挥,协助守岛的还有空军的大量飞机和海军的大量舰艇。美军攻岛部队是克鲁格的第6集团军,有4个突击师,共约20万人。麦克阿瑟辖下的第7舰队司令托马斯·卡森·金凯德海军上将集结700余艘舰船,肯尼集结4700架飞机,负责运送部队和支援进攻。 他们还得到了哈尔西上将麾下的第3舰队航空母舰的支援和掩护。

    1944年10月16日,麦克阿瑟登上金凯德的旗舰“纳什维尔”号,亲率进攻部队出战。菲律宾流亡政府总统塞尔吉奥·奥斯米纳也乘“约翰·兰德”号运输舰一同出发。由800艘舰船组成的舰队向莱特岛驶去。

    天亮时,进攻开始。金凯德军舰上的舰炮进行了炮火准备。10时,美军登陆梯队在莱特岛附近的杜拉格和塔克洛班两个小岛首先登陆。

    1944年,麦克阿瑟(中)重返菲律宾 1944年,麦克阿瑟(中)重返菲律宾

    10月19日,盟军在莱特湾诸岛迅速登陆。麦克阿瑟身着卡其布军装,戴着墨镜,头顶着他那“人人都知道的”战斗帽,带着来自他父亲的可以使他“永远都不会被活捉”的手枪,跳下水,冒着日军迫击炮和狙击手的射击,穿过登陆舰被击中后发出的“壮烈的火焰”涉水上岸。

    10月20日,克鲁格的部队分三处在莱特岛东岸和南端登陆。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奥斯米纳的陪同下,从广播车上激动地宣称:

    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让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战线推进到你们所在的地区时,起来战斗!利用每一个有利机会,打击敌人!为了你们的故乡和家庭,战斗!为了你们神圣的死者,战斗!

    莱特湾海战时的菲律宾形势 莱特湾海战时的菲律宾形势

    菲律宾是日本从南方供应石油和橡胶的生命线。失去菲律宾,就意味着日本将输掉整个战争。所以日本大本营下令决心投入所有力量,以摧毁哈尔西第3舰队和金凯德第7舰队,并将登陆盟军部队赶出滩头,坚决守住菲律宾。从10月23日到26日,美日双方在莱特湾展开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参见词条莱特湾海战),双方共投入战舰282艘。在4天激烈的海战中,日军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9艘(一作10艘)巡洋舰、11艘(一作9艘)驱逐舰、7艘潜艇和500多架飞机,伤亡约1万人。而美国第3和第7舰队只损失了2艘小型航空母舰和3艘驱逐舰。

    在莱特岛海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1944年12月15日,美国国会授予麦克阿瑟新设置的五星上将的军衔,以表彰他的功绩。

    美军在莱特岛获胜后,立即将进攻矛头指向吕宋岛。麦克阿瑟首先派遣一支登陆部队占领了离吕宋岛航程较近的民都洛岛,控制了岛上机场,并将美国第5航空队调到岛上,为进入吕宋提供强大的空中支援。退守吕宋岛的日本第14方面军粮食匮乏,陷于困境,于是方面军司令山下奉文大将决定以其主力确保吕宋北部的重要地区,以其一部兵力确保马尼拉东面的山地与克拉克西面的山地(参见词条民都洛岛战役)。

    麦克阿瑟在吕宋岛前线巡视 麦克阿瑟在吕宋岛前线巡视

    占领民都洛岛后,麦克阿瑟计划让盟军第8集团军驻扎在吕宋岛南部的海岸以外,准备在莱加斯比、巴丹和其他南部港口登陆,对敌造成威胁,把大部分日军吸引到南部来。第6集团军以两栖战术包抄无掩蔽的吕宋岛北部海岸,并从那里登陆,然后迅速向纵深发展,迫使南部日军退回北部。这时,第8集团军再次登陆并向纵深发展,造成南北夹击日军之势。根据这一计划,麦克阿瑟命令空军不停地轰炸吕宋岛南部地区,其他飞机对巴丹、塔亚巴斯地区进行摄影侦察。运输机在同一区域的上空飞行,伪装为空降部队。鱼雷快艇在吕宋岛的西南方,最北达到马尼拉湾的沿海进行巡逻。登陆舰船向这些地区的海滩靠拢,当日军向它们开火时就撤离。这一安排,果然使日军把部队集中在南方,造成北方空虚的局面。

    1945年1月9日,由164艘舰艇组成的庞大的美国舰队到达吕宋岛的仁牙因湾。民都洛岛上的美机对吕宋岛的日军各机场进行了猛烈轰击。7时20分,美军在仁牙因湾登陆,主力占领圣伐比安(参见词条仁牙因湾战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美登陆部队迅速由海岸向马尼拉推进,2月3日,开始攻入马尼拉市区。2月7日,麦克阿瑟随第37师进入市区。2月26日,马尼拉守军司令官岩渊三次少将自杀,市区战斗于2月底结束。3月4日,美军占领了马尼拉。5月中旬,菲律宾群岛的大规模战斗行动基本结束(参见词条马尼拉战役、吕宋岛战役等)。

    美军在莱特登陆时,菲律宾人民抗日军就积极配合盟军的攻势,对日军展开了反攻。但当美军重返菲律宾之后,麦克阿瑟却解除了人民抗日军的武装,并突袭了人民抗日军第77支队,使100多名战士被活埋。

    受降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盟国受降仪式决定在9月2日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这一天的8时30分,麦克阿瑟登上“密苏里”号。8时50分,美中英苏澳等九国代表及其他将领相继登舰。8时55分,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及其他人员登舰。9时,受降仪式开始,由麦克阿瑟主持。他首先发表了简短演说:“我以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名义,在此声明……以正义和宽容来履行我的职责;同时,为了彻底、迅速、忠实地遵守投降条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接着,战败国日本的代表首先在投降书上签字,然后麦克阿瑟签字,最后九国代表依次签字。仪式仅用了14分钟。

    麦克阿瑟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在签字受降时,麦克阿瑟特意安排太平洋战争初期即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莱特和英国将军阿瑟·珀西瓦尔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准备了5支派克金笔用作签字。他用第一支笔签了“道格”两字,送给站在身后的温莱特;第二支笔接着写了“拉斯”,然后送给珀西瓦尔;第三支写了“麦克阿瑟”就收起来,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笔签了职务“盟军最高统帅”,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第五支笔签了年月日后,送给妻子吉恩。

    这次仪式举行后不久,杜鲁门两次邀请麦克阿瑟回国庆祝胜利,但均被麦克阿瑟以日本的“形势复杂而困难”为由加以拒绝。杜鲁门对此甚为恼怒,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转入紧张。

    在受降仪式6天之后,麦克阿瑟和总司令部迁往东京,原美国大使馆作为他私人官邸,司令部设在东京商业区第一大厦。作为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最高长官,他在5年又7个月的任期内,到达了权力的顶峰,被认为是日本的绝对统治者和“太上皇”。 麦克阿瑟力主修改宪法,废除贵族,进行土改,普及教育,极力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军国主义,被不少人认为是对日本命运影响最为深远的美国人。 (详见“主要影响-主政日本”目录)。

    (“麦克阿瑟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图册来

    朝鲜得失

    主词条: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挽救李承晚政权,控制整个朝鲜,杜鲁门于6月27日宣布美国军队“支援”南朝鲜军队,并命令麦克阿瑟从日本调出美国占领军的两个师去朝鲜。与此同时,杜鲁门命令第7舰队侵占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国操纵下通过决议,成立由各国派遣人员组成的“联合国军”,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这样,朝鲜战争由原来的内战迅即转化为国际性战争。

    1950年9月15日在南朝鲜(韩国)的麦克阿瑟 1950年9月15日在南朝鲜(韩国)的麦克阿瑟

    6月29日,麦克阿瑟乘飞机在汉城以南20英里外的水原着陆,以便实地观察朝鲜战场的形势。当他看到南朝鲜军队正处于全面瓦解和溃逃之中时,他要求政府派地面战斗部队入朝。经华盛顿批准后,他选派威廉·费舍·迪安少将指挥的第24师开进朝鲜,结果迪安被俘,全师几乎被消灭。个人主义愈发膨胀的麦克阿瑟利用华盛顿集体决策的弱点,抓住在远东的外交和战略上的主动权,竭力主张扩大侵朝战争,执行一项更冒风险的政策,要求政府增派军队介入战争。7月底,他擅自决定飞往中国台湾,同蒋介石磋商所谓“军事防卫问题”。8月,麦克阿瑟起草了一份演说稿,并在正式发表前广为散发,攻击所谓“鼓吹太平洋绥靖政策和失败主义情绪的人”,力图使美国政府对朝鲜进行更大规模侵略和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麦克阿瑟认为,五角大楼军人集团的人员海外阅历局限于欧洲,观点基本上是欧洲式的。他还认为杜鲁门和他的军事顾问们并未竭尽全力阻挡共产党的“侵略”。麦克阿瑟上述一些行动引起了世界舆论界的注目,公开暴露了他和美国政府在策略上的分歧,使美国政府处于被动地位。杜鲁门为此大为恼火,他下令麦克阿瑟收回这份演说稿。8、9月间,李承晚等节节败退,最后龟缩在东南部釜山一隅。美国政府以挽救李承晚政权为借口,最终走上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道路。当时麦克阿瑟提出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的建议,这个计划遭到华盛顿军方的反对。经过一段时期的激烈争论和麦克阿瑟的坚持,8月底,参谋长联席会议才同意由两栖部队在仁川实施一次“转向行动”。9月12日,麦克阿瑟在佐世保登上“麦金利山”号舰,向登陆地点驶去。9月15日,美国调集了它在远东的几乎全部陆军(约4万多人),以及300多艘军舰、500多架飞机,在仁川设法克服了仁川港航道狭窄、潮汐落差大等不利因素,成功登陆(参见词条仁川登陆)。登陆部队向东开进,并与釜山防御出击的沃尔顿·沃克的队伍合力,在30日攻陷汉城。

    1950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与杜鲁门讨论朝鲜半岛局势 1950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与杜鲁门讨论朝鲜半岛局势

    这时麦克阿瑟踌躇满志,贺电纷至沓来。10月4日美军越过三八线,15日,杜鲁门同麦克阿瑟于威克岛会谈整个局势和下一步行动。在会谈中,麦克阿瑟大言不惭地说:“我认为到感恩节,正规抵抗在整个南北朝鲜就会停止。我本人希望到圣诞节把第8集团军撤至日本。”他拒不承认存在“中国出兵干预”的危险 。在离开威克岛时,杜鲁门授予麦克阿瑟优异服务勋章。此时,战火迅速向北延伸,美国空军开始轰炸鸭绿江。在美国日益扩大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政府多次发出警告。但麦克阿瑟置中国严重警告于不顾,继续向北推进,在10月21日侵占平壤,侵略的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面对武装入侵的危险,中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下旬,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邀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进攻“联合国军”。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与李奇微视察战场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与李奇微视察战场

    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经过三次战役(参见词条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将麦克阿瑟击退回三八线附近。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美国与其盟国之间的矛盾,反对美国侵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政府被迫开始寻求停火,但叫嚷着“为夺取胜利可以不择手段”的麦克阿瑟反对任何停火的企图,公开与美国政府唱反调。1951年3月24日,他声称要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战争威胁,并宣称:“我随时准备与敌军总司令在战场上会谈。”接着,4月5日美国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小约瑟夫·马丁在众议院发表了麦克阿瑟3月20日给他的复信,信中麦克阿瑟不仅主张动用国民党军队,还指出美国政府在朝鲜采取有限战争的政策有误,要求在亚洲对共产主义扩大战争。4月11日,麦克阿瑟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必要时动用核武器。杜鲁门恐此举会导致苏联参战而不同意。麦克阿瑟的上述言论轰动世界,使美国舆论哗然,杜鲁门政府尴尬到极点。

    在马修·邦克·李奇微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 在征得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充分支持后 ,杜鲁门于4月11日凌晨发表公告:“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的指挥。因此,我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权……。”由于通讯故障,麦克阿瑟自己开始还不知道被撤职的事,是从妻子琼妮那里获悉被解职的消息的,而其妻子则是别人从广播中听到后告诉她的。当麦克阿瑟听到这一消息时自我解嘲地说:“琼妮,我们终于要回家了。”他52年的戎马生涯从此结束。麦克阿瑟对杜鲁门不宣而撤的方式耿耿于怀,认为对他是一种“嘲弄和侮辱”。

    隐退的老兵

    由于美国上下早已对这场朝鲜战争和“打不赢”的策略心生厌倦,因此杜鲁门将麦克阿瑟“扫地出门”在国内政坛引发轩然大波。那些主张发动全面战争、赢得胜利的人将麦克阿瑟视为杜鲁门误导政策的牺牲品。而对于那些早就认为战争毫无意义且与美国国家利益毫不相关而大唱反调,以及不分场合一概反对使用武力的人而言,麦克阿瑟不过是蛊惑人心的危险分子,他以下犯上是罪有应得。1951年4月16日,麦克阿瑟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在回到华盛顿后,这位毁誉参半的英雄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这背后也有共和党的煽风点火)。 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个州的议会通过了决议,要求杜鲁门收回命令。

    1951年4月19日,在国会会议之前的告别演说中,麦克阿瑟发表了名为“老兵永不死”的演说 :

    1951年4月,从美国陆军退役后,麦克阿瑟在演讲中 1951年4月,从美国陆军退役后,麦克阿瑟在演讲中

    我即将结束52年的军旅生涯。我从军是在本世纪开始之前,而这是我童年的希望与梦想的实现。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教练场上宣誓以来,这个世界已经过多次变化,而我的希望与梦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记着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军歌词,极为自豪地宣示“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6月25日,美国国会为了表彰麦克阿瑟的功绩,破例通过一个决议,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

    国内大众的热烈欢迎以及自身的“殉难情绪”促使麦克阿瑟有些忘乎所以。他在向国会两院公开发表的一次重要演说中,他首先指责政府的绥靖政策和失败主义,继续主张扩大侵略战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等政策,然后保证说他将像军歌中唱的那样“像一位老兵那样隐退”。但麦克阿瑟并没有马上隐退的诺言,在参议院就战争及国防政策举行的听证会中,麦克阿瑟言辞激烈,但已无力改变政府限制战争的政策。正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指出的那样,如果照麦克阿瑟的设想把战争扩大,那就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高龄逝世

    1952年,应共和党员罗伯特·阿方索·塔夫脱的邀请,麦克阿瑟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支持塔夫脱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期间有许多人希望麦克阿瑟也竞争提名人选。但他们最后都败给了艾森豪威尔。此后,淡出政治舞台的麦克阿瑟与妻儿隐居在纽约曼哈顿的沃尔多夫·阿斯托利亚旅馆里,安度晚年。同年8月1日,他应邀出任雷明顿-兰德公司(后改名斯佩里-兰德公司)董事长。

    1960年,年已80的麦克阿瑟患上前列腺炎,此后体质渐衰。

    1961年7月,麦克阿瑟被邀请参加菲律宾独立15周年纪念活动,所到之处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

    1962年5月2日,82岁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接受军校最高奖励——西尔维纳斯·塞耶荣誉勋章。在授勋仪式上,他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被认为最动人的一次演讲。 在演说中,他说:

    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辉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得到了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

    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的耳畔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

    我向大家告别。

    1964年3月2日,麦克阿瑟住进了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美国陆军医疗中心),在经历过包括摘除胆囊在内的几次手术后,最终于同年4月5日下午2时30分(当地时间)因胆结石病逝,享年84岁。 当日,美国总统林登·贝恩斯·约翰逊下令全球美军基地鸣炮19响,向麦克阿瑟致哀,并下半旗至安葬日止。他的遗体被先后摆放在纽约第7装甲团大厅、华盛顿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 和诺福克供人们凭吊瞻仰。他的朋友们在诺福克的前市政大厅中为他建了一座巨大而宏伟的大理石纪念碑。4月11日,美国政府为麦克阿瑟举行了国葬仪式。 随着军号吹起熄灯号,他的遗体被放进了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城麦克阿瑟纪念馆的地下墓穴中,长眠于母亲的家乡。

  • 主要影响

    编辑

    军事作战

  • 太平洋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赢得了较为显著的战绩和荣誉,为美国在战争中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对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也进行了袭击,从而掌握了菲律宾地区的制空权。此时驻守菲律宾的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率部退守巴丹半岛,顽强抵抗。受罗斯福总统之命,麦克阿瑟于1942年3月11日被迫离开了他在菲律宾的部队,乘快艇冲破日军封锁前往澳大利亚。4月18日,麦克阿瑟在澳大利亚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此时,日军已在与澳大利亚邻近的所罗门等岛屿建立了据点,严重威胁着澳大利亚的安全。麦克阿瑟坚决抵制了澳国内的失败主义和悲观情绪,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把保卫澳大利亚的军事行动放到澳大利亚境外去进行的积极防御策略。为此,他在巴布亚的莫尔兹比港设立了前进指挥部。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拿下了巴布亚,为太平洋地区的战局带来了转机。麦克阿瑟也由此完善了他自己独特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在己方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攻击部队在空军的支援和掩护下,沿着前进的中轴线,向几个重要目标的外围作“隔岛跃进”,即采取所谓的“跳岛战术”。

    在1943年6月至1944年9月期间,麦克阿瑟指挥盟军沿新几内亚海岸成功地实施了几十次两栖登陆,“攻其所不守”,绕过日军坚固的防守据点。美军每获得一个据点,便立即修建机场,以此夺取新的据点和修建新的机场。这种战术打破了日军的逐岛防御体系,使美军得以直达菲律宾本土。他的这一战术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好的作战效果,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两栖登陆作战的典范。东条英机曾认为,越岛进攻战术是盟军胜利的主要原因。此言虽有为自己的失败辩护的成分,但能反映出这种战术确实使日本处于穷于应付的被动地位。到1944年10月,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征战,麦克阿瑟终于率部在菲律宾莱特岛的红滩登陆,接着攻占吕宋,重返马尼拉,收复巴丹。

  • 朝鲜战场

    麦克阿瑟的反共意识极强,这突出地反映在他对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态度上。他把朝鲜战争看作是“击退共产主义浪潮”的一场大决战,积极主张干涉朝鲜内战。1950年7月,他受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9月中旬仁川登陆战役的成功,使他的名声达到了顶点。尔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凌厉攻势下,“联合国军”接连受挫。由于麦克阿瑟蓄意扩大战争规模,加之与美国政府上层之间在朝鲜战争政策上意见相悖,最终于1951年4月11日被杜鲁门总统黜职。

    主政日本

    以麦克阿瑟为首的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占领日本5年多的时间里,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对日本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 维护天皇制度

    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裕仁 麦克阿瑟与日本天皇裕仁

    麦克阿瑟在刚踏上日本土地时,许多人认为应该将日本的头号战犯天皇裕仁处死,并废除天皇制。但麦克阿瑟认为“天皇是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废除天皇制将导致日本国家的瓦解”,日本社会将有可能走向失控,和平仍将难以实现。于是,他建议美国政府“不能把裕仁作为战犯逮捕”,主张宽恕裕仁,以利用天皇进行间接统治。 在东京审判开始前,美国政府也一面游说盟国不要起诉天皇,一面向麦克阿瑟发出秘密指示:“日本国民显然是支持天皇制的。对天皇制的直接攻击会削弱民主势力而加强共产主义和军国主义这两种极端势力。故此命令总司令官暗中协助扩大天皇的声望,并促使其化神为人。” 经盟军最高统帅部暗示,天皇裕仁在1946年元旦发表了《人间宣言》,亲自宣布否定自身的神格性、日本不是神国以及日本不再企图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这从根本上颠覆了以皇室中心主义教育支配国家、贯彻军国主义的日本路线。这一诏书的颁布被认为是美国设计保留天皇的极其重要的步骤。

    麦克阿瑟对天皇的宽恕政策,遭到了盟军一部分人的指责和反对,他们主张在日本实行强硬的占领政策。对此,麦克阿瑟解释说:“从感情上,我是仇恨日本人的。但一旦取得了胜利,作为占领军的最高长官就不能感情用事。我现在所关心的不是使日本永远爬不起来,而是怎样使他们重新站起来。” 长期担任麦克阿瑟副手的劳伦斯·贝克曾这样说过:“麦克阿瑟在精神层面上通过天皇、在政治层面上通过吉田(吉田茂)进行卓有成效的占领。”

  • 改造日本

    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确定了“美国占领日本的最后目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应尊重他国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文件还提出了对日政策的两个基本目标,即非军事化和民主化。

    麦克阿瑟八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为了实现美国政府的目标,麦克阿瑟制定并实施了改造日本的7项措施。这些措施是:解散日本军队,摧毁军事力量;惩治战犯;遣送士兵回家;建立代议制政体结构,制订宪法,举行自由选举,给予妇女选举权;释放政治犯,解放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建立自由劳工组织,鼓励自由经济;重建学校,废除军国主义教育,实行政教分离;发展自由负责的新闻事业,取消警察压迫。 这其中,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盟军最高统帅部不断催促日本政府修订宪法,甚至单独拟制了一份“麦克阿瑟方案”。它规定,天皇今后只处于象征性地位,无权干预国政;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武装力量;清除日本的封建残余势力。最终,在重重压力下,日本政府于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和平宪法》(1947年5月3日施行),使日本确立“象征天皇制”,实现了放弃战争和非军事化的目标。 麦克阿瑟自己也认为“这部宪法也许是占领当局唯一重要的成就,因为它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权利”。

    经过5年的治理,日本的政治体制、军备力量和教育制度等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经济也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治理和改善。麦克阿瑟因此深得日本朝野的信任。在日本人民的眼中,他被视为一个友善的保护者。麦克阿瑟战后初期对日本的治理,对日本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甚至夸耀麦克阿瑟“是历史上最进步的占领军司令之一,而且是其中少数政绩卓著者之一”。 众多研究日本战后历史的学者认为,这一成功,部分要归于麦克阿瑟和第一批占领军表现出的克制、稳重、善意、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部分要归于日本人民特有的性格;部分要归于战败的完全彻底程度。 总的来说,再造日本成为麦克阿瑟政治上最成功的一笔。

    军校改革

    麦克阿瑟作为新生时,曾经在西点军校遭受老生的欺凌。因此,他对西点军校严重的欺凌问题深有感受。到1919年出任西点军校校长后,为革除这一顽疾,他开始颁布一系列强有力的整顿措施。

    (一)完善荣誉教育,设置新的评比制度

    西点军校的麦克阿瑟雕像 西点军校的麦克阿瑟雕像

    在麦克阿瑟看来,学员的荣誉教育和学习成绩同样重要。他完善了自西尔韦纳斯·塞耶(一译西尔瓦努斯·塞耶)开始创建的荣誉制度,不但成立荣誉委员会,还制定具体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编写荣誉法规,并使这一制度发扬光大。荣誉委员会一般由三、四年级的学员组成,其设置有利于学员开展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并让高年级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以及让受欺凌者配合学校调查,敢于说实情。 麦克阿瑟和学员指挥官罗伯特·丹福德还着手处理纪律管不到的繁琐小事,他们消除了大部分此类事件。

    麦克阿瑟还建立一种新评比制度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即把人品、军人风度、领导能力、军事效能、体育成绩,学员参与活动等行为过失计入综合表现。学员的领导力和军人品格由连队的其他成员和战术长官定期评估,评价结果在最终班级排名中占很大的比重。无论他的成绩多么优秀,如果行为不端,他的班级排名也不会很高,以此来让学员懂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通过听课和拜会教授的方式,麦克阿瑟循序渐进地改变他们的态度,使之摈弃过时的教学方式。1921年,他在教学方面提出三项改革:每年每位教授必须以观察员的身份参访三所不同的高校,以汲取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到西点工作的教员必须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习普通高校所教授课程;为了开阔学员的视野,学校邀请更多的声名显赫的权威来做综合性演讲。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拓宽了课程设置范围和教学内容,《内战研究》课被取消,代之以《世界战争研究》;内燃机引擎首次进入了课堂。计算尺的使用终于得到了认可;地形学的课时减少,法语课增加,开办历史系。麦克阿瑟还使委员会同意开设一门综合研究政府和经济的新课。

    西点逐渐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使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得到缓和。

    (二)提倡民主和自由,培养学员的社交技能

    麦克阿瑟在革除欺凌方面的改革与提倡民主和自由紧密相连的,这主要包括废除不合理的制度,颁布新的条例和条令,增强学校的活力和民主氛围。他颁布新的军校条令:“高年级和新生拥有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低年级学员和学员队的基本利益,班级之间应以礼相待,必须提倡民主精神,提倡个人为国家的做出贡献,于此相对立的东西绝对不允许。 ”麦克阿瑟还向学员加强说服教育,强化民主精神,以提高学员对班级、学校和国家的责任感。

    麦克阿瑟放宽了规章制度,让学员享有更多的自由。他想尽一切办法使学员与外界接触,拓展他们的视野。他规定学员每天必须阅读报纸,通晓世界和本国事务。在麦克阿瑟的倡议下,周末休假六个小时,暑假则允许休假两天。一年级学生获得了类似于低级军官的权利,如打电话、参加聚会、跟军官及其夫人打牌等。 所有学员无需教官的检查自由地接收家里寄来的包裹和普通信件。西点规定学员每月50美元的津贴,但无权支配,麦克阿瑟则发给他们5美元用来逛街购物。通过进行小额的商品交易与外界接触,让学员获得一些至关重要的社交经验。

    为了提高学员自我表达的能力,麦克阿瑟规定他们必须写诗。他坚信跳舞是训练军官的一个基本部分,声称舞蹈是每个男人都应该有的素质。为此,麦克阿瑟雇了一名专业舞蹈教练,命令所有的学员必须学会跳华尔兹和两步舞。员工的妻女做女舞伴。

    (三)实施新的军训机制

    麦克阿瑟废除野外训练,把新生送到正规军营接受训练。他还规定西点的战术教官全权负责新兵的前三个周的训练,之后把新生送到正规军的军营——新泽西州的迪克斯军营。相比于从前在训练中彰显“权威与影响”的高年级学员,麦克阿瑟明白由正规军官能更好地树立领导艺术的榜样。在职业军士的指导下,新生与现役军队一起训练,接受基本的步兵操练。

    曾在欧洲参加一战的麦克阿瑟深知本国军事教育同欧洲强国之间差距,他要把年轻的西点学员培养成良好的职业军人,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同优秀的欧洲军官相媲美,他再接再厉让全校各年级学生都派到欧洲各地军事基地接受训练。

    (四)加强学校监督管理,成立“反欺委员会”

    首先,麦克阿瑟通过跟一年级的代表促膝谈心, 麦氏促使他们研究高年级学员的行为取向并做出相关报告。 其次,他召集一些高年级学员,商讨如何解决欺凌事件。麦氏告诉他们,当年那些学长在他身上实施的欺辱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 他仍然耿耿于怀:“那些欺凌他人的家伙似乎很高兴自己的残酷, 但由此在我心中对他们的怨恨永远也无法消除。 ”最后,他让老生成立“反欺委员会”,并立即行动起来,制定详细的行为准则,将一些侮辱行为制作成小册子,在全校推广实行。 例如:禁止在裸露的刺刀上方做劈叉动作。 徒手拳击也遭到禁止。 这让老生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

    (五)创建全面的运动比赛体系

    麦克阿瑟认为,体育训练一方面可以健壮学员的体格,培养军人坚忍不拔的精神,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机智勇敢、机敏灵活的性格,这些是未来的军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丰富了他们的课外业余生活,让他们通过公平竞争的体育运动来宣泄旺盛的精力和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使他们不再热衷于残忍的欺凌行为。

    麦克阿瑟拓展体育课程,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以前西点仅有3项运动比赛。而他把比赛性运动项目扩大到17项。他要求每位学员每年必须用6周的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并受到教官的监督指导。以团体体育为教学重点,他组建了11个校级体育代表队,诸如橄榄球队、马球队、田径队和水上运动队等。1922年,西点全面的运动比赛体系已经建立。 这既能锻炼学员领导能力、增强体质,又能使学员精神焕发,增进友谊,从而无暇顾及欺凌。 他还曾计划修建一座能容纳5万人的橄榄球体育馆,但未被批准。

    麦克阿瑟也非常重视校际间的体育比赛。每年西点要参加31场的校际比赛。这既能增强学员的凝聚力,又把他们在欺凌方面视线转移到同外校开展体育竞赛上,振奋学员的士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全校氛围。以前支持欺凌行为的西点毕业生联合会,反而组成了14000人的陆军体育协会,是西点体育代表队的强大后盾,在美国军内具有较大影响。

    通过这次强有力的改革,麦克阿瑟匡正了西点的不良秩序,恢复了士气,重振军威,破除了墨守成规的作风。 美国传记作家詹姆斯博士写道:“人们一致认为,是他(麦克阿瑟)而不是任何别人领导西点军校踏进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开始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确实,他在美国军事院校方面所做的开拓新路的努力,是他对建设现代化军队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还有人称赞道:“如果西瓦尔努斯·塞耶是西点之父的话,那么麦克阿瑟就是西点的救星。”

    但麦克阿瑟的整顿措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欺凌问题上,他虽然主张全面禁止会引起学员身体损伤的过分和残暴的欺凌,但认为轻微的欺凌是允许的。在西点的体育教学已经很完善情况下,他依然扩张体育课程,这不但占据了学生的太多课余时间,而且引发学员间激烈的身体对抗,特别是被称为“校园谋杀”的足球赛。这进一步助长了欺凌的气焰。此外,麦克阿瑟只在西点呆了三年,当很多政策正在卓有成效的进行时,他却卸任了。如他自己所言:“这意味着我们刚开始的多项进步措施将覆灭。”

  • 历史评价

    编辑
    当1935年麦克阿瑟卸任参谋长时,曾反对麦克阿瑟任职的约翰·约瑟夫·潘兴将军说:“对麦克阿瑟参谋长,我只有赞扬。他完全懂得为国防发展一支统一战斗部队的需要。他主张进步,但并不激进。他勇于向上级发表他的正确意见这一点是令人钦佩的。由于他的参谋部处事英明,他赢得了陆军和全国的完全信任。”

    美国第32任总统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称赞麦克阿瑟“是军事天才,在危急的时刻能创造奇迹” ,“是我们最伟大的将军”,但同时又指出他“是我们最差劲的政治家” 。

    曾长期与麦克阿瑟共事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第34任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认为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就我所知是无与伦比的”。

    一向看不惯麦克阿瑟的罗斯福政府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克斯曾直白地说:“麦克阿瑟是这样一种人,他认为当他登上天堂时,上帝也会步下那神圣的白色宝座,恭恭敬敬地把他请上去。”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夏尔·戴高乐称麦克阿瑟为“太平洋伟大的胜利领导者”。

    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评价道:“他(麦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所造就的最优秀的战士。”

    澳大利亚元帅托马斯·布莱梅曾简单明了地评价麦克阿瑟道:“你听到有关他最好和最差的那面都是事实。”

    美国空军五星上将亨利·哈利·阿诺德指出:“对任何指挥官来说,对上、下级忠诚同样重要,而麦克阿瑟将军总是对下忠诚。”

    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认为麦克阿瑟是真正的“天才”,但也指出,麦克阿瑟盲目地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誉崇拜,“使他在一些场合伸手要荣誉,或者贪他人之功据为己有”。

    麦克阿瑟的亲密助手乔治·丘吉尔·肯尼曾说:“真正、或者自认为认识麦克阿瑟的人,不是钦佩他,就是讨厌他,没有中间地带。”

    曾任海军第7两栖部队司令的少将丹尼尔·爱德华·巴比认为:“麦克阿瑟从来都无法和四周的官兵,建构出一种温暖、如同袍泽般的情谊。下属尽管尊敬他,却没有对他有同情、理解与爱戴。他的态度太过疏远,行动、语言和服装太规规矩矩了。”

    美国第31位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称:“他是自乔治·华盛顿以来美国所产生的政治家和军事领袖的集大成者。正是他的军事天才赢得了对日战争,正是他的政治家才能消除了日本人民固有的敌意。”

    麦克阿瑟画像麦克阿瑟画像

    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位非凡人物,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就像一则传奇故事一样,包含着各种矛盾和对立。他既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趾高气扬、惟我独尊的军人;既是一位独裁主义者,又是一位民主主义者;他是一位天才的、很有感染力的演说家,喜欢发挥丘吉尔式的雄辩口才,打动过千百万人的心,同时也使许多自由主义者气得晕头转向。”

    日本在二战后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说:“麦克阿瑟将军为我国利益所做的贡献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他把我国从投降后的混乱凋敝的境地中拯救了出来,并把它引上了恢复和重建的道路,是他使民主精神在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牢牢扎根。”

    中国政治、军事人物蒋介石:“麦克阿瑟元帅之陨落,不止是美国丧失了一位伟大军人,而且是这一多难世纪丧失了一个模范斗士。当世界陷于全面大战、陷于骨岳血渊的艰危之时,麦帅曾经一再起而为他的国家、责任、荣誉——亦就是为人类的信念、希望、光明而奋斗。在第二次大战中,麦帅配合我们中国战区的长期抗战,发挥了同盟协力的精神,收到了桴鼓相应的战果。”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称麦克阿瑟为“美国的恺撒” ,指出他是“既高贵又卑鄙,既勇壮又残暴,既傲慢又䩄腆,最优秀的男子汉,最坏的汉子”,“是美国得未曾有最具天才的军人” 。

    英国陆军元帅、军事评论家理查德·迈克尔·鲍威尔·卡弗在《欧美名将评传》中援引斯蒂芬·安布罗斯的话,评价道:

  • ①麦克阿瑟可算是一位极端的将军。他曾经计划和指挥军事史上某些最卓越的攻击,但也遭受过美国武装部队所遇过的最大失败。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他的部下在克拉克机场和菲律宾境内受到奇袭,被日军打得灾情惨重。对于这些错误至今并无任何令人满意的解释。但在战争期中,麦克阿瑟所执行的跃岛战略却使日本的战争计划束手无策。在朝鲜,他几乎是单独贯彻仁川登陆的计划,他手下的高级军官以及他的上司都无不反对。其结果是一次扣人心弦的成功。但以后向鸭绿江推进时却缺乏适当的侦察,而且两翼之间出现危险的缺口,结果遂为共军所乘。

  • ②尽管如此,麦克阿瑟仍然是一代名将。他在本世纪三次大规模战争中都是将官,这是一个世界记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中,他成为两栖作战的大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是一位勇猛的低级军官,并终于晋升为称职的师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时,他都是战区总司令,表现出优异的弹性和对三军联合作战的擅长。他的能力又不仅限于战争。他是一位创新的西点军校校长,对该校作了迫切需要的改革;而且的确也是近代军校之父。在不景气时他是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又主持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这些职位上都有杰出的表现。

  • ③麦克阿瑟这个人是才华盖世,雄心无比,所以他的一生事业也就引起了许多争论。人们对于他的反应是各走极端,毁誉参半,这部分是由于他的个性、他的领导方法和他的右倾政治思想所造成。有许多平民和军人都憎恶他,但也有人把他捧上了天。司徒梅叶中将说他是基督之后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将军。反对他的人却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 ④一位曾与麦克阿瑟共事的人却有一种特殊的见解:“他是非常的与众不同,使我无法真正了解他。而且也无人能够。”这种说法的确不无道理。麦克阿瑟是独来独往,自成一格,很难和其他任何人比较,所以对于他的性格和将道也就很难作一论断。他似乎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分类。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他异常勇敢,无数次出生入死,为部队树立了榜样。他实际上是一名最伟大的士兵,是在长达三分之一世纪(1918—1951)里的三大战争指挥官,以更少的伤亡他比其他任何美国人指挥了更多的军队。他也是一位广受争议的人物。他向来自负,当谈到政治的时候,人们感到他在社会和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无法与他的军事胜利相媲美。他的战功和驻日盟军总司令都被载入史册,但他的成就是本质上的。然而,麦克阿瑟的职业生涯是如此的千差万别——高尚与卑鄙,令人鼓舞与无法容忍,狂妄与羞怯……喜怒无常……荒谬愚蠢……雄伟崇高。”

    美国军事史专家詹姆斯·M·莫里斯(James M. Morris)称麦克阿瑟是“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也“恐怕是20世纪最为声名显赫,也最令人难以捉摸的军事将领”。

    美国作家约翰·鲍威尔在《20世纪世界领导人传记百科》中评价道:“作为军人兼政治家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不朽的贡献在于出现一个现代的日本。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人民伤痕累累,5年内他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日本,以一个成功的民主国家屹立于现代世界中。他在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中领导的战役,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将作为军事艺术的完美体现被进一步研究。”

  • 人物荣誉

    编辑

    勋章

    授予时间

    名称/头衔

    授予国家/地区

    备注

    1918年

    十字军功章

    美国

    ——

    银星勋章

    共获得7枚,是美军中获得该勋章最多的将军

    陆军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2枚

    陆军杰出服务勋章

    ——

    紫心勋章

    2枚

    1942年11月6日

    亚太战功勋章

    首位获得者

    1951年6月25日

    金制荣誉勋章

    美国国会特制,勋章上镌刻其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卫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

    1962年5月

    西尔维拉斯·塞耶荣誉勋章

    西点军校的最高荣誉

    1988年

    总统自由勋章

    由麦克阿瑟夫人露易丝·克伦威尔·布鲁克斯代领

    1950年

    (2024年追授)

    太极武功勋章

    韩国

    ——

    1993年

    功勋勋章

    菲律宾

    由麦克阿瑟夫人露易丝·克伦威尔·布鲁克斯代领

    内容参考来源

    军衔

  • 美国

    等级

    授予时间

    美国正规军少尉

    1903年6月11日

    美国正规军中尉

    1904年4月23日

    美国正规军上尉

    1911年2月27日

    美国正规军少校

    1915年12月11日

    美国国民警卫队上校

    1917年8月11日

    美国国民警卫队准将

    1918年7月11日

    美国正规军准将

    1920年2月28日

    美国正规军少将

    1925年1月17日

    美国陆军上将

    (临时)

    1930年11月21日

    美国正规军少将

    1935年10月1日

    美国陆军上将

    (退役)

    1938年1月1日

    美国正规军少将

    (重回现役)

    1941年7月26日

    美国陆军中将

    1941年7月27日

    美国陆军上将

    1941年12月22日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1944年12月15日(1946年3月23日成为永久军衔)

    以上内容来源

  • 菲律宾

    1936年,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授予麦克阿瑟“菲律宾陆军元帅”的军衔。

  • 轶事典故

    编辑
    人物名言

    一支陆军可以缺乏口粮,可以居住简陋,甚至可以装备破旧,但如缺少训练有素及指挥有方的军官,则在战时注定会被歼灭。胜利与失败的不同,全在于有无干练而有效率的军官队伍。

    人际关系

    编辑

  • 父母、兄弟

    1950年,麦克阿瑟的妻子和儿子以及麦克阿瑟到菲律宾访问1950年,麦克阿瑟的妻子和儿子以及麦克阿瑟到菲律宾访问

    麦克阿瑟的父亲名为阿瑟·麦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 Jr.),曾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美西战争,曾任美国陆军助理参谋长,授中将衔。 他是启发麦克阿瑟成为军人的人。麦克阿瑟的母亲玛丽·平克尼·哈迪·麦克阿瑟(Mary Pinkney Hardy),昵称为“平基”,一译“萍琪” ,在1875年5月与阿瑟·麦克阿瑟结婚。二人共有三子,麦克阿瑟排名第三。老大阿瑟·麦克阿瑟三世(Arthur MacArthur III)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军衔为海军上校,当过一艘主力舰的舰长,1923年12月2日因盲肠炎病死 ;老二马尔科姆·麦克阿瑟(Malcolm MacArthur)在1883年6岁时因患麻疹而去世 。

  • 感情生活

    1922年2月,与露易丝·克伦威尔·布鲁克斯(Louise Cromwell Brooks)结婚。1929年,因夫妻不和,麦克阿瑟和露易丝离婚。1937年4月30日,与吉恩·玛丽·费尔克洛思·麦克阿瑟(Jean Marie Faircloth MacArthur)结婚,之后两人的儿子阿瑟·麦克阿瑟四世(Arthur MacArthur IV)出生(也是麦克阿瑟的独生子)。 麦克阿瑟四世在哥伦比亚大学研修音乐,做了一段时间的谱曲家。

  • 主要作品

    编辑
    麦克阿瑟著有回忆录《往事的回忆》(Reminiscences,1964年出版 ),中译版名为《麦克阿瑟回忆录》。

    后世纪念

    编辑
  • 纪念馆及墓

    麦克阿瑟纪念馆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中心。纪念馆由博物馆、档案和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剧院、欢迎中心和礼品店组成,致力于保存和展示麦克阿瑟的生平故事。麦克阿瑟和妻子也安葬于纪念馆的地下墓穴中。

    菲律宾东内格罗斯省的塔克洛班也有麦克阿瑟纪念馆,是一家小型博物馆。1910年麦克阿瑟曾在此居住。

  • 雕塑

    韩国仁川的麦克阿瑟雕像

    1957年,麦克阿瑟的纪念雕像矗立在韩国仁川广域市仁川港的自由公园。 自由公园中还有麦克阿瑟和其副官在海边行走的浮雕作品。

  • 麦克阿瑟公路(今中山高速公路)

    麦克阿瑟公路,又称麦帅公路 ,是连接台北市和基隆市的公路,为纪念麦克阿瑟而取此名 。

  • 纪念币

    1980年,菲律宾为纪念麦克阿瑟诞辰100周年,发行了一枚纪念币。纪念币正面是戴眼镜、叼烟斗的麦克阿瑟头像,背面为麦克阿瑟率美军在菲律宾海边登陆的情景。1989年,纽埃发行一枚麦克阿瑟纪念币。1995年,所罗门群岛发行一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纪念币。纪念币背面是麦克阿瑟侧面像和日本侵略者在密苏里军舰上签署投降书的场景。

  • 影视形象

    编辑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图册

    1955年

    对比利·米切尔的军事审判

    代顿·卢米斯

    部分麦克阿瑟影视形象

    1976年

    碰撞过程:杜鲁门vs麦克阿瑟

    亨利·方达

    1977年

    麦克阿瑟传

    格利高里·派克

    1981年

    仁川

    劳伦斯·奥利弗

    1989年

    再见国王

    约翰·贝内特·派瑞

    1995年

    追求荣耀

    杰姆斯·B·锡克金

    1995年

    杜鲁门

    丹尼尔·冯·巴根

    2005年

    太阳

    罗伯特·道森

    2006年

    东京审判

    迈克尔·艾恩塞德

    2011年

    东方

    Alexander Pavlov

    2013年

    天皇

    汤米·李·琼斯

    2016年

    仁川登陆作战

    连姆·尼森

    2020年

    跨过鸭绿江

    马意骏(Cavolo Mario Eugene)

    2021年

    长津湖

    吉姆·菲尔伯德

    2022年

    长津湖之水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