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开国上将

王震王震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浏阳人,1924年参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将军衔。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1958年7月,创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首任校长由王震担任。1958年10月,创建塔里木农垦大学,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1993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王震同志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震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浏阳县

出生日期:1908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1993年3月12日

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国务院原副总理开国上将中共中央党校原校长

性 别:男

人物生平

编辑

王震

王震同志1908年4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仓乡马跪桥村一个佃户家庭。少年时代,有感于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萌发反抗压迫的思想。1922年到长沙从军,后当铁路工人,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曾任工人纠察队队长、粤汉铁路工会长沙段职工分会执行委员等职。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王震同志毅然投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辗转长沙、武汉等地,坚持从事工人运动、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1929年,他参加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先后任红军湘东独立一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师党委书记,红八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代理军长,中共湘赣省委委员、省军区代理司令员。在根据地斗争中,他作战英勇、冲锋在前,率领部队有力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曾荣获三等红星奖章。他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关于纠正肃反扩大化的指示和粉碎敌人“围剿”的战略战术原则,尽力保护同志,抵制“左”倾军事路线的影响。1933年5月,在九渡冲战斗中,他带领战士直插敌人阵地后方山崖,一举抢占高地,出其不意,消灭守敌。此役红八军共歼敌500多人,俘敌千余人,被中革军委称赞是“湘赣省的空前胜利,是在河西战线上严厉地打击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配合了中央红军的伟大胜利”。

1934年7月起,王震同志先后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在任弼时同志领导下,他与军团长萧克同志一道率部西征。红六军团在80多天里,疾行5000多里,历经千辛万苦,冲破敌人围追堵截,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同年10月,红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同志率领的红三军(不久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师后,王震同志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员、中央军委分会委员、代理军区司令员等职。他参与指挥十万坪战斗,歼敌3000余人,取得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第一个重大胜利。随后,他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沉重打击敌人,有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为创建、发展和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王震司令员

1935年11月,为摆脱国民党军重兵“围剿”,红二、红六军团主动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不久,根据中央指示,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王震同志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一道坚决反对和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行径,坚决执行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他下令焚毁张国焘授意下发的鼓吹分裂党和红军的图书和宣传资料,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中央的忠诚,成为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的一段佳话。同年10月,他随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胜利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区的大会师。在烽火连天的红军岁月中,王震同志政治坚定、有勇有谋、不惧牺牲,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是一名令敌人心惊胆寒的“革命猛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同志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数次伏击日军,破坏敌交通运输,配合忻口战役的开展,取得重大战果。1938年2月起,他率部连续光复宁武等7座县城,建立抗日政权,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其后,他按照党中央部署挥师挺进晋察冀边区,相继进行70余次战斗,创建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初至8月,他指挥三五九旅进行上下细腰涧、作新村等战斗,连战连捷,予敌以重大杀伤。八路军总部和边区政府分别授予王震同志所部“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杏树嘴战斗中,他在受到日军毒气弹攻击的情况下,仍率部冲入敌阵,获得胜利,受到朱德、彭德怀等同志的高度赞扬。

1939年8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王震同志奉命率部回师陕北,进入绥德、米脂等地,就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率部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进行了坚决斗争。1941年初,他率部进驻南泥湾,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在“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他率领全旅官兵,一面参与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一面为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地30余万亩,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在大生产运动中,王震同志率领各级干部坚持在开荒第一线,担负与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由衷赞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王震同志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毛泽东同志为他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

1944年10月,根据党中央部署,由三五九旅为主力组成以王震同志为司令员、王首道同志为政治委员的八路军南下支队,执行南下作战、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王震同志率领部队克服重重艰难险阻,长途跋涉,英勇转战,途经8个省份,跨越半个中国,跋涉两万余里,先后突破敌人100多条封锁线,英勇战斗300余次,于1946年秋胜利返回延安,完成党中央赋予的任务,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这一壮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第二次长征”。在南下执行任务期间,在党的七大上,王震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震同志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协助李先念同志成功指挥了中原突围。1946年11月以后,王震同志先后任中共吕梁区委书记、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绥军区野战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1946年冬至1947年初,他率部参加吕梁战役、汾孝战役,牵制、延迟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1947年春,他率部从晋绥回师陕北,任西北野战兵团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指挥下,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继而展开陇东三边战役和榆林、沙家店等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企图将我军歼灭于陕北或赶过黄河以东的狂妄计划,使西北战场的局面发生根本转变。随后,率部参加和参与指挥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取得重大胜利。期间,在澄(城)合(阳)战役 中,他亲临前线指挥并第七次负伤;在永丰镇战斗中,他率部歼敌万余人,创造攻坚战中一个军歼敌一个军的模范战例。1949年,他相继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同志主动请缨进军新疆。9月,他率部进入西宁,解放青海。其后,沿西(宁)张(掖)公路北上,冒着风雨严寒翻越终年积雪的祁连山,直插张掖,解放酒泉,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为解放大西北、巩固祖国统一、创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同志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任务,领导剿灭土匪、土地改革等工作,医治战争创伤,培养民族干部,改造和团结起义部队,建立地方各级政权和党的组织,迅速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实现了新疆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他率领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以勇敢而勤劳的精神,屯垦戍边,发展生产,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天山南北掀起生产热潮,兴修大批水利工程,开荒百万亩,在北疆首次成功种植棉花和甜菜并获高产,结束了“自古北疆不种棉”的历史。他提倡节省军费开支,筹集资金,兴办工业,建立起钢铁、纺织、发电、农机、水泥、煤矿等一批工矿企业。到1953年,新疆的工业生产总值约为1949年的36倍。王震同志为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巩固西北边疆,呕心沥血,东奔西走,倾注全部精力,为新疆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创建的。他的辛勤付出,使新疆的长期稳定和后来的全面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他对新疆各族人民饱含无限热爱,对这片热土怀有深沉眷念,受到各族人民真诚爱戴。

1954年2月,王震同志转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带领铁道兵部队坚决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克服技术、装备落后等困难,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铁道建设的突击队。他将铁道兵总部从北京搬到现场,亲率10万大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战斗的姿态,移山填海,筑路架桥,仅用9个月时间便高质量低成本建成全长300多公里的黎湛铁路。在东南沿海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他率部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用2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用3年建成的全长700多公里的鹰厦铁路。在王震同志领导下,铁道兵部队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积极调动广大官兵士气,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坚决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开辟华南出海通道、巩固东南海防的战略部署,创造了中外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1955年,王震同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1956年5月起,王震同志长期担任农垦部部长。同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他率领农垦战线十几万转业官兵、大批支边青年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新疆、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等地,披荆斩棘,白手起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展农垦事业,创建一大批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使之成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为国家生产粮食以及油、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并创造了农工商贸一条龙的成功经验。王震同志不顾严寒酷暑和大病初愈,足迹遍布北大荒、海南岛、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地,有6个春节在寒冷的黑龙江、新疆度过。作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他领导我国农垦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

王震同志在担任农垦部部长期间,1958年7月,创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首任校长由王震担任。 并在1958年10月,创办塔里木大学,王震任该校名誉校长。

“文化大革命”中,王震同志遭受迫害。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前途是光明的,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党的九大、十大上,仍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72年,他参与国务院的业务领导工作。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他协助周恩来同志抓经济工作,支持邓小平同志进行全面整顿,发展国民经济。

1976年,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王震同志坚决支持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为挽救党、挽救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后,他积极参与推动平反冤假错案,与叶剑英、陈云等同志一起呼吁尽快恢复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职务。他反对“两个凡是”,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主张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发挥多方面影响和作用,赢得全党的尊重。

在党的十一大、十二大上,王震同志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任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连任国务院副总理。1988年4月,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震同志还曾任中日友协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

1993年3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逝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 。

王震同志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人物评价

编辑

老年时的王震老年时的王震

王震同志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功勋卓著。他推进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军转民生产,为新时期我军武器装备改善和国防工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较早主张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积极利用国外资金,以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他积极支持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不顾高龄,多次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特区开发建设工作。1984年春,他向中央提交《关于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的情况报告》,提出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建议,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积极倡议海南建省,竭力推进上海宝钢建设和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许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项目得到过他的关心和指导。他领导推进党校教育正规化,提出干部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干部培训工作要制度化、经常化;他关心学员和教职工的生活,甘于做党校的“后勤部长”,令大家深受感动。他重视发扬革命传统,重视党史、国史研究和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岗位上,王震同志始终心系民族地区的建设,牵挂科技文教事业的发展,重视外交工作和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他对新疆等民族地区人民感情笃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曾先后8次赴新疆视察工作,建议并促成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全心全意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利益,坚定不移反对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势力。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诚爱护知识分子,主张提高中小学幼儿教师社会地位,重视青少年茁壮成长,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他曾率团访问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会见接待许多外宾和友好人士,为我国加强国际间友好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王震同志始终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各个重要历史关头,他总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努力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坚决同一切摆脱或削弱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行作斗争。他对祖国繁荣富强和完全统一寄予殷切期望,对党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1993年3月,王震同志在广州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同志一定能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他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王震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壮丽的一生。他经历各种考验,始终表现出共产党人探索真理的勇气、忠贞不渝的信仰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反复强调,越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越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在自己工作过的每条战线、每个部门和地方都模范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王震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崇高风范,襟怀坦荡、率真赤诚的革命情怀,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刻苦精神,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学习。今天我们纪念王震同志,就要学习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品德和风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后世纪念

编辑
1993年10月15日塑像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正式落成。

1994年3月,大型文献纪录片《王震将军》、大型画册《王震》、纪念专辑《尊师重教的典范──王震同志》发行。同年10月,王震铜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落成。

1999年11月《王震传》(上卷)出版发行。

2018年4月11日,开展纪念王震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 。

下一篇 王首道

上一篇 豫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