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理论 编辑

心理学术语

知觉理论知觉理论

知觉理论是指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这种观点在形成知觉研究的新看法(newlook)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客体的物理特征(如客体的大小和形状)和观察情境的条件(如光线和现实者离开客体的距离),是人类知觉物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新看法认为,观察者在知觉客体的物理特征时,会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知觉理论

外文名:Perceptual theory

知觉的概念

编辑
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的信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信息的过程。知觉具备着以下几个特性,分别是选择性、意义性、恒常性以及整体性。其最初的研究自于生物学中的神经反射,后来研究思维与行为的关系,现已经变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咨询师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正值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但布鲁纳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例如,布鲁纳等人的实验表明,儿童对硬币大小的估计,与他们对钱的感受直接有关,并且间接地受他们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和个性特性的影响。一般说来,来自贫穷家庭的儿童把硬币估计过大,这是由于钱对贫穷儿童具有更大价值的缘故。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转换成意识、知识、情感或其他东西的行动。

知觉的两个特征

编辑
第一,知觉具有归类和推理的性质。所谓知觉,就是人们根据刺激输入的某些确定的或关键的属性,有选择地把它们归入某一类别;然后根据这一类别的已有知识加以推论(关于这一点,下文进一步再讲述)。知觉过程的这一主要特征,也是一般认知的特征。因此,布鲁纳断言:"像认知理论所需要的一样,知觉理论需要一种能够归类和推理的机制"(Bruner,et al·,1956)。因此,布鲁纳赞同赫尔(D.O.Hebb)的论断,认为知觉的某些基本单位或认同性(identification)是天生的,内源的,而不是习得的。事实上,皮亚杰也认为,用某种特定方式归类的某些基本的能力,取决于某些更为基本的能力是否存在,这也就是说,要识别某种事物,首先要存在把该事物归入其中的类别,那么,在儿童认识的最初期,必然已存在某些最基本的、非习得的类别。而随着形成比较复杂的类别,归类就涉及到学习的过程,即要学会如何识别、权衡和使用关键属性。

第二,知觉具有各种不同的真实性。前面提及的儿童对硬币大小有不同的估计,就是一个例子。布鲁纳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东西,实际上多少是以不同程度的精确性来预见该物体事实上应是什么样的。换言之,当人们把某一物体归入某一类别时,就会对该物体必需具备的、但还没有知觉到的属性做出预测。这里,布鲁纳引用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C.S.Peirce)的观点。皮尔斯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人们对与该命题有关的属性或结果做出的假设性的陈述。布鲁纳由此推断:一件事物的意义,在于把它置于假设性推理的网络中,然后对它的特征和效应做出的推理。

在布鲁纳看来:"我们在学习知觉时,实际上是在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事件的各种特征之间的关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学习预测和检索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是合拍的"。因此,他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知觉过程的四个步骤

编辑
(1)初步归类(primitive Categorization);这是在作比较复杂的推理活动之前进行的。在这一阶段上,环境事件在知觉上是孤立的,只是注意到它的某些特征,事件本身还没有什么意义。

(2)搜寻线索(cue search);这一阶段是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在这一阶段上,人们对刺激采取开放的态度。

(3)证实检索(confirmation check);搜寻线索是为了进一步作出尝试性的分类,在这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刺激的开放性骤然缩小,往往只是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4)结束证实(confirmation completion);这是知觉认同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对其他线索基本不开放了。因为当人们认为已把某一事件归入很合适的类别后,就不大可能再对其他线索作出反应了。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最后,布鲁纳还强调,对刺激输入归类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觉准备状态(perceptual readness)。知觉准备状态是指某一类别的可接受的程度,而可接受性是根据某一类别对刺激输入加以编码的难易程度来界定的。某一类别越是容易被接受,所需要的刺激输入就越少,而将被接受的刺激输入的范围就越广,不大可能被接受的类别就越有可能被掩盖起来。

因此,一种合适的类别的可接受性,在知觉的真实性方面起重要作用。布鲁纳认为,有两个因素决定类别的可接受性:个体的期待与需要。例如,我们在需要吃些东西时,对饮食店特别敏感;如果我们期待某人到来时,他一出现就会立即被认出来。在这两种情况下,识别人和物只需很少的刺激输入,但犯错误的可能性也较大。就是说,如果这一类别的可接受性程度很高(我们在车站等待某人),另一类别就可能被掩盖起来(没有发现恰好坐这班车的其他朋友)。

归类理论

编辑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客体加以归类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觉与归类是同一回事。这里之所以再进一步陈述归类理论,是因为布鲁纳从对归类的分析中引出了他最重要的认知学习观--超越所给的信息。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这一观点来源于他的归类理论。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认知活动都涉及类别的问题。

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可辨别的不同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据估计,光是可分辨的颜色,就不下700多万种。没有两个人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我们看到的同一物体,也是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他看来,人类是出于具有归类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的。

归类理论案例

编辑
当我们看到前面站着一位留着长发、穿着花衣服的人时,我们是否仅看到了这些呢?从字面上说,是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但是我们所得到的,可能远远超越了所给予的这些简单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个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腿……。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首先,我们要做出决策:这是个女子;然后,我们根据已知的有关女子的知识做出推断。布鲁纳由此认为,只有通过使类别(在这个例子中,女子是个类别),才有可能做出推理。

所谓类别,就是平等地对各种事物加以归类的规则。用布鲁纳的话说:"归类,就是要分别对待各种相同的事物,对周围的各种物体、事件和人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这-类别的成员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独特性对它们做出反应"(Bruncer,et al,1956)。因此,类别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学习和利用类别,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认知形式。人类是通过这种认知形式来适应环境的。

布鲁纳认为,人们在能够用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分类之前,必须知道这些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根据属性在归类或推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那些用来作为客体的定义的属性称为关键属性,其它属性都是无关属性:例如,性别特征是"女子"这一类别的关键属性,而头发长短与衣服颜色则是无关属性。所以说,类别是具体说明我们正在对之做出反应的事物的规则。以"小轿车"这一类别为例:(1)类别是根据关键属性来下定的。小轿车的关键属性包括车身、引擎、排档和控制装置等。(2)类别不仅具体说明关链属性,而且还指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如果小轿车的所有部件乱成一堆,谁也不会视其为汽车的。这就是说,它们必须按指定的方式予以组合。(3)类别要权衡各种不同的属性。例如,小轿车即使没有油泵、窗户,甚至没有轮子,仍可被归入小轿车这一类别去;但要是没有引擎和车身,那就要被归入其它类别(如汽车部件或废铁)中去了,因为引擎和车身是小轿车这一类别所必需拥有的属性。(4)类别要确立公认的有关属性的限制条件。属性允许各事物之间有所差别,例如,小轿车的颜色可以是非常不同的;但是,小轿车只能有四个轮子,这是公认的限制条件。因此,三个或五个轮子的车子都不能归入小轿车这个类别(Lefrancois,1982)。

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信息加工的最终产物,是要对刺激输入的认同性做出抉择,或对与刺激输入相联系的物体或事件做出各种推理。布鲁纳的论点是:人们同周围世界的所有相互作用,都涉及对与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因此,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换言之,人们不大可能知觉全新的刺激输入。

在布鲁纳看来,人们不仅通过归类来加工所有信息,而且所有决策都涉及分类。首先,要确认一件物体,就要对它是否属于某一类别做出决策。其次,一旦把这一物体置于某一类别,即被确认后,就要根据这一类别固有的特性,对应该怎样对该物体做出反应进行决策。所以,他认为,所谓探究(inquiry),实际上"并不是发现(discover)对世界上各种事件分类的方式,而是创建(invent)分类的方式"。

下一篇 裘法祖

上一篇 认知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