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艺术 编辑
泛指一切置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以区别于置于各种封闭空间(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也可以不开放)内的艺术品。专指当代艺术范畴内,有意识地从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来规划、设计、制作、设置于其间的建筑、雕塑、壁画、喷水池等艺术作品,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包括了一些流动性的、动态性的、互动性的艺术展示。
中文名:公共艺术
外文名:Public Art
公共艺术或专为此空间设计、创作、建造,旨在陶冶教化公众,或因被置于此空间而产生公众效应。因此,它并非特指某种艺术形式,而是对艺术的功能界定,大致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园林绿化、广告招贴、建筑装饰、站亭路牌设计等。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相当丰富,是集审美、社会学、传播学、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建筑空间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公共性是其根本属性,要求艺术品出现在公共的、可共享的空间中,可由社会成员免费或低成本视读。同时,它还具有大众审美、传播广泛、存在恒久等基本特征,并能发挥产业化等职能。
公共艺术的概念出现较晚,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城市建设诞生的,但艺术品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却很长。尽管对公共艺术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其社会功能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公共艺术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是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表现艺术本体的问题。公共艺术创作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交流空间的变化,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传统艺术的批判、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新的艺术媒介的实验性探索也使公共艺术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多样化的当代性特征。公共艺术除了具有艺术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这个公共性绝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的空间,而是针对公共的概念提出问题,进行创作。最终让公共艺术回归社会,回归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需要一定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为公共艺术的表现提供了表达的基础。这种空间性不仅是指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三维空间,还包括人类的精神空间。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应以具体的空间环境为基础,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前提,通过艺术介入空间、艺术介入人类的生活、艺术与大众生活的互动,达到艺术引领生活、艺术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目标。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为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建设及分享权利的肯定。公共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民主的、开放的、共享的.是和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相对于社会个体的私密性、封闭性、私有性而言,它被公众广泛地关注,并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到其中进行自由的交流与互动。
人类对于美的需求与生俱来,审美性也就成为公共艺术存在的基础。公共艺术要基于大众自身的文化欣赏习惯.发掘大众的审美意识、精神追求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力量,从而让艺术回归到原本的理想状态中去。公共艺术品创作的出发点首先应考虑到大众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怀和尊重带有普遍性的公共利益和情感,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意志和公共愿望。
引导性是决定公共艺术作品水准的尺度。公共艺术与高雅艺术的欣赏人群有明显的区别。高雅艺术一直为少数贵族的专属,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知识结构是无力欣赏或占有高雅艺术的,当然这也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公共艺术则服务于大众。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相对一般市民的审美鉴赏能力而言。在思想及思维方面是比较超前的,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公共艺术家具备非常好的艺术修养,对环境有敏锐的把握能力,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将艺术美的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原则。
艺术作品图片 | 相关信息 |
法国雕塑大师恺撒·巴勒达西尼(1921一1998)的著名雕塑《大拇指》,造型逼真,“拇指”向指甲面微曲,力量直注指尖,箕形的指纹、皮肤的纹理、荧节的褶皱乃至干指甲的口凸等细节纤毫毕现¨。手是人类进化的杰作,人类用双手创造了文明,拇指在五指中最有力,这尊雕塑不仅颂扬了人的力量,同时竖大拇指的手势。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高、妙、赞、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恺撒后来用铜、铝等材料复制了8件,分别安放在巴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几个城市,以此进一步促进法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 | |
英国艺术家巴巴拉·海普沃斯(BarbaraHeDwrmh),位于联合国总部花园前,《打结的手枪》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有一个近乎黑色的青铜雕塑.那是一把枪管被卷成“8”字形的左轮手枪,名为《打结的手枪》,是卢森堡于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寓意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符合联合国的宗旨,被展示在联合国总部的大门前。它站在全球的高度与全世界人类进行对话,提醒着人们战争带来的危害.应制止战争,禁止杀戮。 | |
美国渡普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的作品构成多源于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和商业广告这些非抽象表现主业的元素.他创作的“LOVE”雕塑已遍厦全球各大城市.如纽约、东京、新宿以及中国台北、上海、杭州等。“爱”是举世共通的语言。这样的主题能够拆除东西文化、种族、本土与国际的藩篱,仿佛发声祈祝举世和平共荣同时关于“爱”的题材,也有多种艺术形式和介质可以表达。 | |
尼基·德·圣法勒(Nikide Saint Phalle)是法国新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她针对法国社会歧视女性的社会现象,创造了“娜娜”系列作品。尽管思想前卫,但这些造型夸张,充满趣味性和装饰性。色彩斑斓的女性雕像却受到了公众的喜爱,也随之成为她标志性的艺术符号。1978年,她开始设计她的雕塑王国。当时她正对中世纪流行的占卜工具塔罗牌上的图形和符号着迷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22座包括《愚者》《女祭司》《皇帝》《恋人》《命运之轮》《死神》等与塔罗牌同名的大型雕塑作品。全部雕塑皆由彩色的聚酯纤维、玻璃、陶瓷碎片等材料拼贴而成,公园也因此被命名为塔罗公园(Tarot Garden)。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