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 编辑

环境资源环境资源

环境资,是指作为资源总和的环境整体。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产等和它们组合的各种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环境资源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例如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壤沙漠化、森林面积锐减、部分珍稀物种和矿物濒临枯竭等,都会给人类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必须遵循持续、协调发展的方针。

基本简介

编辑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空气、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可称其为自然资源属性。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可称其为环境资源属性。

环境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除具有区域分异性、整体性、稀缺性、多用途性等特点外, 还具有价值性、无阶级性和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性。环境蕴含着资源, 有资源就有价值; 环境是资源, 是资源就有价值。

利益分配

编辑
环境资源利益分配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环节。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景象。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资源日渐稀缺,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此时,以信息化、知识化为特征新经济成为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方向,它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来减少纯物质资源的消耗,提高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价值含量,谋求打破环境资源瓶颈的新路。除此之外,当今世界,人们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节约环境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向。环境保护从实质上讲也是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问题。

在我国,环境资源的瓶颈效应更加明显,十多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却并没有在整体上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局面。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目前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GDP的10%左右。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的。在我国,环境资源同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在环境资源方面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遏止对环境资源上的无序开发、使用和掠夺,通过协调人与人之主体之间在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使用过程中的和谐,来完成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之间的和谐,避免产生下一轮环境资源深层次的结构危机所给社会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瓶颈作用。

要想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资源利用与使用过程中的这两种和谐,必须寻找到一个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世界和人与人的主体世界之间的关节点,那就是环境资源利益分配。

一个建立在环境利益公平性标准基础之上的环境资源利益分配方式,既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又是界定和梳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它不仅可以限制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流量,同时也可以限定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方式,保证自然资源的休养生息;另一方面,通过环境资源利益分配可以对环境资源利益相关者各方面进行利益调节,也就是以行为主体的自身需要为基础动因,并使之通过由一定的利益关系所构成的传导和分配中介进入各个实际领域,使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都与正确的环境利益挂钩,形成人们可持续发展行动的直接动机,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且,以环境资源利益分配为出发点寻求解决环境危局的方法,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和谐社会的主要宗旨就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所以,环境资源利益分配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问题。而在从前,我们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转移和分散了我们人类自身对环境资源的占有、使用和管理中的权、责、利的关系的关注。这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资源的无序使用和过度开发的现状的。

机制设计

编辑
人类活动范围的增大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正在对整个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地球环境资源系统正面临无法回避的系统性风险,环境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环境资源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必将受到挑战,生态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在充分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之上,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可设计出包含协调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在内的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相关利益冲突。

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以及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力求实现各机制的相互补充与协调,使各机制共同构成有机整体。

市场交易机制包括产权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低碳交易机制、补偿与合作机制和可持续性消费机制,通过市场交易机制设计可以实现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

宏观调控机制可以转变政府职、避免政府失灵,通过建立健全绿色财政、税收体系引导微观主体行为,通过引入环境统计和核算方法可以加强对环境利用的实时监控、建立绿色审计与考评体系可以引导各级政府的树立绿色行政理念。

科技创新机制充分运用知识扩散的微观机理与乘数效应,积极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源动力,完成在企业、行业和区域以及国家层面机制设计,为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新型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

人才引进机制从人才引进、利用再到人才激励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构建人才流动的良好通道,为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智力支持,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下一篇 生产要素

上一篇 环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