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布尼茨奖 编辑
莱布尼茨奖(Leibniz Prize),全称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德: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Preis, 英: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主要是资助杰出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并鼓励他们带领后起之秀参与科研,德国科研最高奖。是世界上奖金额度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每位获奖者可获得科研奖金250万欧元,奖金数额远高于诺贝尔奖。
中文名:莱布尼茨奖
外文名:Leibniz-Preis(德文)Leibniz Prize(英文)
创办时间:1985年
创办机构:德国科学基金会
特点:德国科研最高奖,世界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之一
奖金数额:每位获奖者可获得科研奖金250万欧元
首次颁奖:1986年
颁奖频次:每年颁发
颁奖对象:最多十位在德国从事科研的学者
奖项命名:以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名字命名
年度 | 获奖者简介 | 获奖原因/学术成果 |
2020年 | 薛凤(Dagmar Schäfer),女,德国汉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 这是德国学界对她的研究领域——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认可。薛凤的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在国际学界颇具影响,《工开万物》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和美国科学史学会辉瑞奖。 |
Thorsten Bach,有机化学,慕尼黑工业大学 | - | |
Baptiste Jean Germain Gault,材料科学,杜塞尔多夫大学 | - | |
Johannes Grave,艺术史,耶拿大学 | - | |
Thomas Kaufmann,神学,哥廷根大学 | - | |
Andrea Musacchio,细胞生物学,多特蒙德大学 | - | |
Thomas Neumann,计算机科学,慕尼黑大学 | - | |
Marco Prinz,神经病理学,弗莱堡大学 | - | |
Markus Reichstein,生物化学,耶拿大学 | - | |
Juliane Vogel,文学,康斯坦茨大学 | - | |
2019年 | Prof. Dr.-Ing. Sami Haddadin,男,机器人制造技术,慕尼黑工业大学。 | - |
Prof. Dr. Rupert Huber ,男,实验物理,雷根斯堡大学。 | - | |
Prof. Dr. Andreas Reckwitz,男,社会学,(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 | - | |
Prof. Dr. Hans-Reimer Rodewald,男,免疫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 | - | |
Dr. Melina Schuh,女,细胞生物学,马普生物物理化学所,哥廷根。 | - | |
Prof. Dr. Brenda Schulman,女,生物化学, 马普生物化学所,马丁斯里德。 | - | |
Prof. Dr. Ayelet Shachar,女,马普多宗教和多伦理社会研究所,哥廷根。 | - | |
Prof. Michèle Tertilt Ph.D,女,经济学,曼海姆大学。 | - | |
Prof. Dr. Wolfgang Wernsdorfer,女,实验固体物理,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 | - | |
Prof. Dr.-Ing. Matthias Wessling,女,化学工程,亚琛工业大学及莱布尼茨交互材料所。 | - | |
2018年 | Jens Beckert,社会学,科隆大学 | - |
Alessandra Buonanno,引力物理学,波茨坦大学 | - | |
Nicola Fuchs-Schündeln,经济学,法兰克福大学 | - | |
Veit Hornung,免疫学,慕尼黑大学 | - | |
Eicke Latz,免疫学,波恩大学 | - | |
Heike Paul,美国研究,纽伦堡大学 | - | |
Erika L. Pearce,免疫学,弗莱堡大学 | - | |
Claus Ropers,实验固态物理学,格廷根大学 | - | |
Oliver G. Schmidt,材料学,德累斯顿大学 | - | |
Bernhard Schölkopf,人工智能,图宾根大学 | - | |
Laszlo Szekelyhidi,应用数学,莱比锡大学 | - | |
2017年 | 贝阿特丽策·格林德勒(Beatrice Gründler),女,阿拉伯学,任教于柏林自由大学。 | 2015年始,格林德勒开始了对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Kalila wa-Dimna)的电子学术批注项目。该书由公元八世纪的阿拉伯作家伊本·穆格法翻译加工从巴列维文转译的古印度《五卷书》而来,格林德勒致力于在批注中勾勒早期阿拉伯和欧洲文明的知识传统的融合和遭遇。 |
安妮·施托希(Anne Storch),女,非洲学,任教于科隆大学。 | 在2011年出版的《秘密的操弄:非洲的语言和情境》(Secret Manipulations: Language and Context in Africa)中,施托希研究了禁忌、密语与权力实践和政治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将文化人类学引入非洲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 |
拉尔夫·赫特维希(Ralph Hertwig),男,认知心理学,任教于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 | 赫特维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适应理性(adaptive Rationalität),他对人类判断和抉择的心理学研究拓宽了对人类理性的可能性和局限的理解。 | |
弗兰克·于利歇尔(Frank Jülicher),男,理论生物物理学,任教于德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 | 于利歇尔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分子动力学,尤其是活性物质的物理。他对组织中的细胞如何自我管控和组织的研究对发展生物学和医学应用都有重大影响。 | |
约阿希姆·P·施帕茨(Joachim P. Spatz),男,生物物理学,任教于海德堡大学和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 | 在施帕茨的细胞黏附研究(cell adhersion)中,他创新性结合了材料学和细胞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手段。 | |
卢茨·阿克曼(Lutz Ackermann),男,有机分子化学,任教于哥廷根大学。 | 阿克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可持续合成、配体设计、均相催化、活性分子合成等领域,他的碳氢键活化催化研究使人们可以用对环境和资源更少伤害的方式制造重要的化学品。 | |
卡尔-彼得·霍普夫纳(Karl-Peter Hopfner),男,结构生物学,任教于慕尼黑大学。 | 霍普夫纳的研究成就是多蛋白复合物的分子机制,他揭示了体内细胞传感器如何识别损害或病毒的核酸,不断修复受损的DNA。在这基础上,他解析了DNA损伤的传感器MRN复合物(Mre11-Rad50-Nbs1/Xrs2)的运作机制。 | |
约尔格·福格尔(Jörg Vogel),男,分子传染病生物学,任教于维尔茨堡大学。 | 福格尔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调控核糖核酸分子在传染病生物学中的理解,革新了对致病微生物的根本性理解。他和2016年的“莱布尼茨奖”得主艾曼纽·夏邦杰(Emmanuelle Charpentier)一起研究了tracrRNA的运作机制,帮助其在基因修饰技术CRPISPR的应用。 | |
卢茨·梅德勒(Lutz Mädler),男,机械加工工程,任教于不来梅大学。 | 梅德勒的重要研究成果是他的“喷雾燃烧热解反应法”,一种更经济的纳米颗粒合成替代工艺;同时,他还研究了合成的纳米颗粒对活性物质(例如人体组织)的影响。 | |
布蕾塔·内斯特勒(Britta Nestler),女,材料科学,任教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 内斯特勒将计算机和材料科学相结合,发展了新的结合多尺度、多物理场的材料模式。通过她的多组分体系的量化模式设计,她进一步研发了灵活而高性能的模拟环境,用以在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材料和工业原材料的微组织模拟。 | |
2016年 | 艾曼纽·夏邦杰(Emmanuelle Charpentier) | 研究了tracrRNA的运作机制,帮助其在基因修饰技术CRPISPR的应用。 |
Frank Bradke,神经变性,波恩大学 | - | |
Daniel Cremers,计算机视觉,慕尼黑大学 | - | |
Daniel James Frost,矿物学,拜罗伊特大学 | - | |
Dag Nikolaus Hasse,哲学,维尔茨堡大学 | - | |
Benjamin List,有机化学,鲁尔大学 | - | |
Christoph Möllers,法学,柏林大学 | - | |
Marina V. Rodnina,生物化学,哥廷根大学 | - | |
Bénédicte Savoy,现代艺术,柏林大学 | - | |
Peter Scholze,数学,波恩大学 | - | |
2015年 | 亨德里克·迪茨,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年仅36岁,慕尼黑工业大学。 | 他在“DNA折纸技术”(即对脱氧核糖核酸长链进行切割折叠)的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这项技术在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
亨利·查普曼教授,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 | - | |
克里斯蒂安·赫特韦克教授,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 | - | |
Stefan Grimme,理论化学,波恩大学 | - | |
Friedrich Lenger,历史学,吉森大学 | - | |
Hartmut Leppin,基督史学,法兰克福大学 | - | |
Steffen Martus,德国文学,洪堡大学 | - | |
Tobias Moser,听觉神经学,哥廷根大学 | - | |
2014年 | Artemis Alexiadou,语言学,斯图加特大学 | - |
Armin von Bogdandy,国际法,海德堡大学 | - | |
Andreas Dreizler,热能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 - | |
Nicole Dubilier,海洋学,不莱梅大学 | - | |
Leif Kobbelt,计算机图形学,亚琛工业大学 | - | |
Laurens W. Molenkamp,固态物理学,维尔茨堡大学 | - | |
Brigitte Röder,心理学,汉堡大学 | - | |
Christof Schulz,气体动力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 - | |
Irmgard Sinning,结构生物学,海德堡大学 | - | |
Rainer Waser,材料科学,亚琛工业大学 | - | |
Lars Zender,肿瘤研究,图宾根大学 | - | |
2013年 | Thomas Bauer,伊斯兰研究,芒斯特大学 | - |
Ivan Dikic,细胞生物学,法兰克福大学 | - | |
Frank Glorius,分子化学,芒斯特大学 | - | |
Glorius Güntürkün,生物心理学,波鸿大学 | - | |
Peter Hegemann,物理学,洪堡大学 | - | |
Marion Merklein,制造技术,纽伦堡大学 | - | |
Roderich Moessner,固态物理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 - | |
Erika von Mutius,儿科学,慕尼黑大学 | - | |
Vasislis Ntziachristos,生物医学,慕尼黑工业大学 | - | |
Lutz Raphael,历史学,特里尔大学 | - | |
Achim Rosch,固态物理学,科隆大学 | - | |
2012年 | 柏林洪堡大学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的迈克尔.布莱希特教授 | 他利用原创性研究方法和创新的技术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马蒂亚斯.曼教授 | 他在蛋白质组学质谱技术研究方面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突出成果,改进或发展了各种新型技术; | |
柏林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的尼古劳斯.拉杰夫斯基教授 | 他极富创造性地把物理学与数学跟系统生物学集成在一起,从而在整个细胞或者基因及蛋白组学的水平上观察生命现象; | |
波恩大学临床医院的君特.哈特曼教授 | 他们发现并阐明了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原理。 | |
克里斯蒂安?库兹教授 | ||
基尔大学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乌尔夫.里伯塞尔教授 | 他是第一位认真研究海洋酸化和变暖会如何影响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科学家 | |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彼得.桑德斯教授 | 作为国际知名的数学算法专家,他是欧洲“算法工程”的领军人物,尤其在主干网络的设计规划方面表现突出 | |
斯图加特大学的约尔格?拉赫特鲁普教授 | 他首次发现了金刚石中杂质(N—V中心)的荧光现象,掀起了用光学方法探测单个杂质原子的热潮,在固态物理和量子光学的交叉领域开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全新研究领域。 | |
法兰克福大学的莱纳·福斯特教授 | 他被认为是德国国内外“50岁以下”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 | |
马尔堡大学的弗里德里克?帕勒维克教授 | 她是一位著名的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专家,从整体上推进了跨学科的调整和德国的中东研究。 | |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芭芭拉.渥尔姆特教授 | 她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包括结构力学和多孔介质领域仿真算法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例如沙浆等多孔介质非均质性的数学模型。 | |
2011年 | Ulla Bonas,植物病理学,哈勒威腾伯格大学, | - |
Christian Büchel,认知神经学,汉堡大学 | - | |
Anja Feldmann,计算机科学,柏林工业大学 | - | |
Kai-Uwe Hinrichs,有机化学,不莱梅大学 | - | |
Anthony A. Hyman,细胞生物学,德累斯顿大学 | - | |
Bernhard Keimer,固态物理学,斯图加特大学 | - | |
Franz Pfeiffer,物理学,慕尼黑工业大学 | - | |
Joachim Friedrich Quack,古埃及历史学,海德堡大学 | - | |
Gabriele Sadowski,热力学,多特蒙德工业大学 | - | |
Christine Silberhorn,光学,帕德博恩大学 | - | |
2010年 | Jan Born,神经科学,吕贝克大学 | - |
Peter Fratzl,生物材料,波茨坦大学 | - | |
Roman Inderst,经济学,法兰克福大学 | - | |
Christoph Klein,儿科,汉诺威大学 | - | |
Ulmn Lindenberger,心理学,柏林大学 | - | |
Frank Neese,理论化学,波恩大学 | - | |
Jügen Osterhammel(于尔根·奥斯特哈默,1952年-),男,康斯坦茨大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系现代史教授 | - | |
Petra Schwille,生物物理学,德累斯顿大学 | - | |
Stefan Treue,神经科学,哥廷根大学 | - | |
Joachim Weickert,图像处理,萨尔大学 | - | |
2009年 | Antje Boetius,微生物学,不莱梅大学 | - |
Holger Braunschweig,有机化学,维尔茨堡大学 | - | |
Wolfram Burgard,智能机器人,弗莱堡大学 | - | |
Heinrich Detering,北欧文学,哥廷根大学 | - | |
Jürgen Eckert,金属物理,德累斯顿大学 | - | |
Armin Falk,经济研究,波恩大学 | - | |
Frank Kirchhoff,病毒学,乌尔姆大学 | - | |
Jürgen Rödel,材料学,达姆施塔特大学 | - | |
Karl Lenhard Karl Lenhard,消化内科,乌尔姆大学 | - | |
Burkhard Wilking,微分几何,芒斯特大学 | - | |
Martin R. Zirnbauer,数学物理学,科隆大学 | - | |
2008年 | Susanne Albers,计算机科学,弗莱堡大学 | - |
Martin Beneke,粒子物理学,亚琛工业大学 | - | |
Holger Boche,通信工程,柏林大学 | - | |
Martin Carrier,哲学,比勒菲尔德大学 | - | |
Elena Conti,结构生物学,马丁斯里德大学 | - | |
Holger Fleischer,商法,波恩大学 | - | |
Stefan Hell,生物物理,哥廷根大学 | - | |
Elisa Izaurralde,生物化学,图宾根大学 | - | |
Klaus Kern,物理化学,斯图加特大学 | - | |
Wolfgang Lück,代数学,芒斯特大学 | - | |
Jochen Mannhart,固态物理学,奥格斯堡大学 | - | |
2007年 | Jens Claus Brüning,内分泌学,科隆大学 | - |
Brüning Bruno,固态物理学,普朗克研究院 | - | |
Magdalena Götz,神经科学,慕尼黑大学 | - | |
Peter Gumbsch,材料科学,弗莱堡大学 | - | |
Gerald Haug,古气候研究,波茨坦大学 | - | |
Bernhard Jussen,中世纪史,比勒菲尔德大学 | - | |
Guinevere Kauffmann,天体物理学,普朗克研究院 | - | |
Falko Langenhorst,岩石学,耶拿大学 | - | |
Oliver Primavesi,古语言学,慕尼黑大学 | - | |
Detlef Weigel,生物学,图宾根大学 | - | |
2006年 | Matthias Beller,均相催化,莱布尼茨研究院 | - |
Patrick Cramer,结构生物学,慕尼黑大学 | - | |
Peter Jonas,神经生理学,弗莱堡大学 | - | |
Ferenc Krasz,光学,慕尼黑大学 | - | |
Klaus Mezger,地球化学,芒斯特大学 | - | |
Thomas Mussweiler,社会心理学,科隆大学 | - | |
Felix Otto,微分方程,波恩大学 | - | |
Dominik Perler,哲学,洪堡大学 | - | |
Gyburg Radke,哲学,马尔堡大学 | - | |
Marino Zerial,细胞生物学,德累斯顿大学 | - | |
Peter Wasserscheid,化工,纽伦堡大学 | - | |
2005年 | Peter B. Becker,生物化学,慕尼黑大学 | - |
Immanuel F. Bloch,光学,美因茨大学 | - | |
Stefanie Dimmeler,分子学,法兰克福大学 | - | |
Jürgen Gauß,理论化学,美因茨大学 | - | |
Günther G. Hasinger,天体物理学,普朗克研究院 | - | |
Christian Jung,植物学,基尔大学 | - | |
Axel Ockenfels,经济学,科隆大学 | - | |
Wolfgang Peukert,机械力学,纽伦堡大学 | - | |
Barbara Stollberg-Rilinger,古代史,芒斯特大学 | - | |
Andreas Tünnermann,微系统技术,耶拿大学 | - | |
1986年 |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 ) | -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