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在庆 编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方在庆方在庆

方在庆,男,湖北天门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曾任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英国蒂赛德大学访问学者。出版有《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等著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方在庆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籍贯:湖北天门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性别:男

学位/学历:博士

代表作品: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背景

编辑
1979.9-1983.7 吉林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

1983.9-1986.7 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

1988.10-1991.7 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学术经历

编辑
1986.7-1988.9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

1991.7-1992.12 福建出版总社厦门办事处,编辑

1993.2-1993.10 奥地利格拉茨(Graz)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1993.11-1995.1 德国波恩(Bonn)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1995.7-2002.2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其中 1998.1-1998.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杰出访问学者”

1998.9-1999.2 英国蒂赛德(Teesside)大学,访问学者(欧盟与中国教育部高教合作项目)

方在庆获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方在庆获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1999.10—2001.10 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 Voegelin Professur,C3,赛特尔基金会(Hanns-Seidel-Stiftung)受助者

2002.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2024.6 -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

出版图书

编辑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

作者名称 方在庆

作品时间2006-05-01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是2006-05-01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方在庆。

德国科技与教育发展

作者名称 方在庆

作品时间2004-1-1

德国科技与教育发展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

作者名称 方在庆

作品时间2006-10-1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是一本正文语种为简体中文的书籍。

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

作者名称 方在庆

作品时间2006-6-1

《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方在庆。

学术成果

编辑

著作

《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方在庆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爱因斯坦画传——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方在庆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袁江洋、方在庆 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德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与戴继强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科技发展与文化背景》,方在庆 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译著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韩文博、何维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弗里茨·斯特恩:《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方在庆、文亚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派斯:《爱因斯坦传》(上下册),方在庆、李勇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4年。

阿瑟·I·米勒:《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方在庆、伍梅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韩文博、何维国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

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1991年。

罗伯特·H·卡巩:《罗伯特密立根的足迹——一个杰出科学家的生活侧影》,方在庆译,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

派伊斯:《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方在庆、李勇等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论文

《科技创新与文化背景》,《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4期,第28-30页。

《未完成的“齐尔塞尔论题”》,《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5期,第53-76页。

《德国科学史与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26-27页。

《重审“奥本海默事件”》,《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6期, 61-86页。

《青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奇迹年”百年-纪念》,《文景》,2005年第9期, 第4-11页。

《“爱因斯坦年”留给了我们什么》,《科技中国》,2006第1期, 第2-7页。

《试论海森伯的哥本哈根之行》,《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 第44-46、75页(与文亚合作)

《教研结合、同行评议与大科学规划——简论德国科学中的制度创新》,《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第6期,第47-65页。

《<哥本哈根>的幽灵》,《读书》,2003年第10期,第115-121页。

《全球化对德国科技、经济竞争力的影响》,《科技导报》,2001年第8期,62-64,8页。

《德国的研究开发体系与创新机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9期,67-69页。

《从韦伯关于<作为职业的学术>的演讲谈起》,《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0期,67-69页。

《‘科学战争’与对科学的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4期,39-43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1998年7月,第28-32页转引。

《预算、补偿与歌德的自然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1期,第7-11页。

《爱因斯坦-玻尔之争:不同竞技规则》,《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5期,第27-31页。

《真理、因果性与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的实在论初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39-45页。

《歌德对牛顿光学理论的拒斥及其文化背景》,《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五期,第41-46页。

《一种“互动整合”:计算机与隐私》,《国际学术动态》,1996年第8期。第10-12页。

《歌德的〈颜色论〉及其背景》,《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第96-100页。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读书》,1996年第5期,第156-157页。

《通过一个乌托邦的目标来拒斥形而上学》,( Through an utopian Goal to Reject Metaphysics), 1994年-纪念洪谦国际研讨会,北京。1994

《规范自然主义评述》,《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2期,第1-10页。

《有关实在论的争论》, (Review of the Debates on Realism), 收入《1988-1991中英暑期学院优秀论文集》,1991,北京。

《评波普对量子理论的阐释》,《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2期。第1-8页。

马赫反对原子理论的理由》,《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年第5期,第1-9页。

学术任职

编辑
英文杂志《信息、通讯与社会》(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编委

《科学文化评论》执行编委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

《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

科普活动

编辑

导读《原子弹秘史》导读《原子弹秘史》

2023年1月28日(周六)20:00,高山科学经典邀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此念文化创始人,高山书院2017级同学毛思翩,一起阅读《原子弹秘史》,了解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科学工程“曼哈顿工程”的全貌和细节。

下一篇 个人自由

上一篇 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