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玉珊 编辑
黄玉珊(1917.10.15-1987.6.9),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航空教育家和结构力学专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9年7月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硕士学位,1940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教授,时年不足23岁,1981年4月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任所长。黄玉珊毕生从事航空、航天与力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学术领导工作,他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早期从事飞机结构和薄壁板壳的研究,后又致力于疲劳与断裂的工程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飞机结构力学》、《断裂与疲劳》等。他本人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他自己或与人合作的专著、译著和教材共有10余部,论文70余篇。
中文名:黄玉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7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1987年6月9日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斯坦福大学
出生地:江苏南京
代表作品:《疲劳与断裂》
1927年,由表兄陆宗藩指导短期补习数理课程后,进入南京钟英中学插班初三。当时他只有10岁,而班上同学都在14岁以上。
1931年,夏考取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时年尚不足14周岁。
1935年,大学毕业入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研习航空工程。一年半的学习,成绩优异,但因病未能参加毕业考试,病愈补考,学校规定补考成绩以60分为上限,故失去一次保送美国公费留学的机会。
1936年底,从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深造。
1938年,作为学生会员参加英国皇家航空学会。
1939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当年9月转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师从著名的科学家S.Timoshenko教授,仅一年时间,便获得博士学位。
1940年,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教授,时年不足23岁,有“娃娃教授”的美称。
1940—1943年,任中央大学教授、航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942年,他开始兼任中国航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抗战期间,在中国工程师学会三次年会上,他均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多次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奖。他每年都有多篇论文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返南京。
1946年,任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后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47年9月,他开始代理航空工程系主任职务,同年被选为中国航空工程学会南京分会副会长。此外,还兼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
1952—1976年间,随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搬迁,先后相继担任了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主任。
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62年,经钱学森推荐,黄玉珊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顾问;同年,被聘为国家科委力学专业组成员。
1963年,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聘请黄玉珊兼任该院技术委员会委员和结构强度组组长。
1964年,经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任命,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五研究所(现航天一院702所,即结构强度与飞行环境研究所)所长。
1971—1978年期间,由国务院、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第三机械工业部等召开的国际和全国性会议,他就参加或主持了36次之多。
1975年,突发脑血栓病,自5月起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了17个年头,即使在他健康每况愈下之时,他仍一如既往地忘我工作。
1978年11月16日,他参加国防科委规划会议时,脑血栓病复发,病情异常严重,经多方抢救才转危为安,但留下后遗症。
1981年4月,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任所长。
1987年6月9日,逝世于陕西省西安市。
科研成就
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根据国外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实际需要,他又专致于疲劳、断裂的科研,是中国旧飞机疲劳定寿和新飞机损伤容限设计的主要创始人。他指导了歼5主梁、轰6梁框、歼6机翼和歼8机翼的损伤容限评定和定寿延寿科研,并主持专家组审定了歼8、轰6、运7、运8、运10等新型号飞机的结构设计方案。
研究板壳理论获得成果
1940年黄玉珊先生在“具有中面力矩形板的弯曲”的博士论文中,发展了一种降阶积分法,巧妙地导出这类薄板弯曲及稳定分析的利维解答。他又应用叠加原理获得在各种不同侧向外载作用下,具有固支边或自由边矩形薄板弯曲的利维解答,该成果于1942年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上宣读,受到学会嘉奖。1942年,黄玉珊先生指导的冯元桢的硕士论文《微弯薄曲杆及薄曲板对侧压力的稳定性》,论证对称的曲杆或曲板,受对称的侧压力时,能因受不对称的小扰动,而使失稳临界压力显著减小。这个主题经久不衰,至今非线性屈曲研究仍在进行。冯元桢于1952年撰写的一篇NACATN2840报告中指出,这类问题的命题和解法是黄玉珊先生老师所创立的。 黄玉珊先生根据航空、船舶等薄壁结构的特点,又提出一种探讨平板失稳分析的新命题。他考虑到加筋条间的板长小于板宽,根据横筋弯扭刚度比,简化成四种典型支持情况,求出相应的利维解答。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适应航天结构分析的需要,黄玉珊进行了薄壁圆管受轴向压力失稳成菱形波后继续坍垮时的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他注意探索A.帕格斯利(Pugsley)等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相符较差的原因,通过实验观察到失稳菱形波中三角平板再继续变形的情况,它并非像帕格斯利等人所认为的主要是剪切变形,而是沿纵向还存在很大的压缩变形。于是他同时考虑剪切与压缩变形,应用塑性极限分析的能量原理,导出了新的理论公式。新公式除了像帕格斯利等人的公式能求出平均坍垮载荷外,尚能进一步求出坍垮载荷的上、下限,并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深入研究薄壁结构力学解决工程问题
在薄壁结构工程梁理论的某些著作中,结构的弯曲轴与剖面弯曲中心的轨迹常发生混淆。1939年黄玉珊先生的硕士论文“弯心轨迹与弯轴的区别”和他在1941年的论文,从物理概念上澄清了这一问题,并应用最小功原理得出弯心轨迹与弯轴相差甚为悬殊,弯心轨迹较为平直,而弯轴甚为曲折,但弯轴始终旋绕于弯心轨迹之两侧的重要结论。这一结论和对德哈维兰(DeHavilland)公司生产的一种机翼的实测结果符合较好。60年代初期,黄玉珊首先把直接设计法推广到薄壁结构,发表了两篇论文(1961,1964),所用方法原理简明,计算迅捷,适宜于结构局部修改,也适用于优化设计。50年代末,黄玉珊先生首先推广此法直接求解多空刚框,获得成功。1960年,黄玉珊先生基于最小能量法、柱比分析法等发展了一种变截面椭圆形弹性隔框的工程计算方法。。
自激振动理论的学科带头人
1957年黄玉珊先生在他主持的西安航空学院飞机系建立了气动弹性力学课题组,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课题组与各研究所密切合作,先后完成了歼教1飞机颤振模型实验、导弹弹翼超音速风洞颤振实验等项任务。以后,又进行了歼6改型机机翼、歼7改型机机翼以及大型运输机的T形尾翼的颤振分析计算。
在黄玉珊先生主持下,西北工业大学还成立了飞机前轮摆振课题组,并于1960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可用于实际型号研制的摆振实验设备。它实际上是中国1984年以前新机研制与旧机改型中前轮摆振实验的唯一设备。在这台设备上做过实验的飞机型号有歼5、歼6、歼7、歼12、强5、图4、运12和一种新农业机等。
为解决飞机的疲劳、断裂和可靠性做出贡献
黄玉珊先生主持和参加了6项有关科研课题:“裂纹扩展及超载迟滞”、“应力强度因子手册”、“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指南”、“裂纹检测概率”、“歼6机使用寿命和检查周期”、“歼5主梁裂纹”,共9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制定国家军用标准、编制飞机结构损伤容限设计指南等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被誉为“黄氏模型”的半线性Willenborg模型,是工程结构疲劳寿命计算的一种新方法。80年代初期,黄玉珊先生在第三届全国断裂学术会议上提出“用可靠性原理修改美空军损伤容限规范的建议”,并针对某些飞机典型构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主要论著
1 黄玉珊.具有固定边及自由边之长方形薄板.工程,1943,16(1):103—110
2 Huang Yushan.Buckling of plates with lateral stiffeners.J.Royal Aero.Society,1941,45(370):326—330
3 黄玉珊.弯曲轴与弯曲线.航空机械月刊,1941,5(2):20—23
4 Huang Yushan.Column analogy for multi—connected rigid frames.Scientia Sinica,1959,8(6):568—579
5 黄玉珊,朱思俞,仇宗宝.椭圆形弹性框的计算.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60,(3):80—108
6 黄玉珊.飞机结构力学.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教材,959
7 Huang Yushan.Stiffness of beams and cabled.Aircraft Eng.1939,11(126):314
8 黄玉珊.直柱上有弹性绞链或局部削弱时的临界压力.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56,1(1):10—23
9 黄玉珊,诸德培.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强度的现状与发展.航空学报,1984,5(2):103—110
10 黄玉珊.飞机设计中的疲劳问题.航空学报,1957,(1):62—66
11 黄玉珊.刘雪惠.半线性W出enborg迟滞模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3,1(1):71—78
12 黄玉珊,傅祥炯,倪惠玲等.损伤容限与耐久性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展望,第四届全国断裂学术会议特邀报告.航天航空科技,1986,(4):5—12
人才培养
黄玉珊从1941年便开始指导研究生, 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在中国航空航天界的结构强度领域,一批批厂、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也是在他指导下得到迅速提高的,黄玉珊先生一贯重视开创性的新兴学科的科研工作,并强调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从50年代起,他先后开展了结构分析的矩阵方法、飞机结构疲劳、高温结构强度和气动弹性力学等科研工作。1956年中国开始研制歼教—1喷气式飞机,就得到了黄玉珊先生的指导,1961年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所在沈阳成立,黄玉珊先生应聘兼任技术顾问,他结合当时正在设计的超音速歼击机,指导该所开展了小展弦比翼面强度、柱壳与锥壳稳定性和结构热强度的分析研究。 学生有西北工业大学李玉龙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 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生物力学创始人冯元桢教授。
黄玉珊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
任命书
东南大学:黄玉珊先生学识广博精深,处事认真果断,思想敏捷,工作效率很高。他讲究原则,任人唯贤,办事公正,治学严谨,深受人们尊重。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人宽厚谦和。黄玉珊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航空事业。西北工业大学:黄玉珊先生热爱祖国、忠诚教育、献身航空、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黄先生为推动航空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西北工业大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张义庭:黄玉珊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学术创新精神。黄先生是航空学院和飞机结构强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们最敬慕和爱戴的老前辈和老领导,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奉献给了西工大,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其情其行,功在当代,光耀千秋。他一生的奋斗历史就是航空结构强度专业及飞机系发展的缩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