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里·巴里什 编辑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诺贝尔物理学奖、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巴里·巴里什195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研究员;1963年至196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员;1966年至196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69年至197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1972年至199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1991年至200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林德物理学教授;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同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年当选为欧洲皇家医生学院荣誉院士、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巴里·巴里什的研究领域是物理学。
中文名:巴里·巴里什
外文名:Barry Clark Barish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
出生日期:1936年1月27日
毕业院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195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
196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2年—196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研究员。
1963年—196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员。
1966年—196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1969年—1972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副教授。
1972年—1991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物理学教授。
1991年—200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林德物理学教授。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3年,被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任命为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同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
201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当选为欧洲皇家医生学院荣誉院士、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巴里·巴里什的职业生涯始于高能物理领域。他曾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和费米实验室(Fermilab)进行实验,是最早观测到弱中性流(weak neutral current)的科学家之一,这是Glashow、Salam和Weinberg的电弱统一理论的关键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他指导了MACRO实验,该实验旨在寻找名为磁单极子(magnetic monopoles)的奇异粒子,并研究了穿透性宇宙射线,包括提供了证实中微子具有质量并发生振荡的重要证据的中微子测量。他还领导了一个团队,为超导超级对撞机(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SSC)设计实验,这是一个准备在德克萨斯州建造的巨型粒子加速器,该项目于1993年被美国国会取消,SSC项目取消后,巴里·巴里什于1994年成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主要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在1992年和1993年对LIGO的评审中对其可行性和管理结构表示怀疑,巴里·巴里什对LIGO的设计进行了技术改进,例如使用了比最初计划的氩气激光器更强大的固态激光器。LIGO的两个干涉仪于1994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Livingston)和华盛顿州的汉福德(Hanford)开始建设,观测工作于2002年开始,巴里·巴里什推动了一个升级版本,即先进LIGO(Advanced LIGO)的计划。先进LIGO于2004年获得NSF的批准,并于2014年完全安装。2015年9月14日,先进LIGO首次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一对螺旋进入彼此的黑洞产生的引力波。
学术论文
刊发时间 | 论文作者 | 论文标题 | 期刊名称 |
---|---|---|---|
1967年12月 | D.H. Coward、H.C. DeStaebler、Richard A. Early、J. Litt、A. Minten、Luke W. Mo、W.K.H. Panofsky、Richard E. Taylor、Martin Breidenbach、Jerome I. Friedman、Henry W. Kendall、Paul N. Kirk、Barry C. Barish、J. Mar、Jerome Pine | Electron-Proton Elastic Scattering at High Momentum Transfers (高动量传递下的电子-质子弹性散射)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68年5月 | J. Mar、Barry C. Barish、Jerome Pine、D.H. Coward、H.C. DeStaebler、J. Lilt、A. Minten、Richard E. Taylor、Martin Breidenbach | A Comparison of Electron-Proton and Positron-Proton Elastic Scattering at Four Momentum Transfers Up to 5.0-GeV/c^2 (四动量传递至5.0-GeV/c^2下电子-质子与正电子-质子弹性散射的比较)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69年12月 | J. Litt、G. Buschhorn、D.H. Coward、H.C. DeStaebler、Luke W. Mo、Richard E. Taylor、Barry C. Barish、S.C. Loken、Jerome Pine、Jerome I. Friedman、George C. Hartmann、Henry W. Kendall | Measurement of the Ratio of the Proton Form-Factors, GE / GM, at High Momentum Transfers and the Question of Scaling (高动量传递下质子形状因子GE/GM的测量及尺度问题) | 《Physics Letters B》 |
1970年9月 | W. Atwood、B. Barish、H.W. Nicholson、J. Pine、A.V. Tollestrup、J.K. Yoh、A.S. Carroll、F. Lobkowicz、A. Melissinos、Y. Fukushima | Measurement of p-p Forward Charge Exchange Scattering (p-p向前电荷交换散射的测量) | 《Physical Review D》 |
1973年 |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e | Mass Limit on a Positively Charged Heavy Muon (正电重μ子的质量限制)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73年 |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c | Lower Bound on the Intermediate Boson Mass (中间玻色子质量的下限)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1973年 | B.C. Barish、J.F. Bartlett、D. Buchholz、T. Humphrey、F.S. Merritt、Y. Fukushima、F.J. Sciulli、D. Shields、H. Suter、G. Krafczyk、A. Maschke | Exploratory Study of High-Energy Neutrino Interactions (高能中微子相互作用的探索性研究)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参考资料: |
人才培养
学生培养
毕业时间 | 学生姓名 | 学生类别 | 毕业学校 |
---|---|---|---|
1977年 | Frank Smith Merritt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85年 | Hitoshi Yamamoto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86年 | Geoffrey Blount Mills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88年 | Charles E. Lane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96年 | Erotokritos C Katsavounidis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97年 | Kate Scholberg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1997年 | Christopher W Walter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2002年 | Peter Shawhan | 博士后 | 加州理工学院 |
2000年 | Malik Rakhmanov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2002年 | Matthew John Evans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2002年 | Robert G. Nolty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2007年 | Mihai Bondarescu | 研究生 | 加州理工学院 |
—— | Vuk Mandic | 博士后 | 加州理工学院 |
参考资料: |
荣誉表彰
获奖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02年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2002年 | 克洛普斯特格奖 | 美国物理教师协会 |
2005年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
2006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
2007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
2013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
2016年 | 恩里科·费米奖 | 意大利物理学会 |
2016年 | 美国创新奖—物理科学奖 | 史密森尼杂志 |
2016年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泰坦物理学奖 | 纽约世界科学节 |
2017年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诺贝尔奖委员会 |
2017年 | 亨利·德雷伯奖章 | 美国国家科学院 |
2017年 | 朱塞佩和万纳·科科尼奖 | 欧洲物理学会 |
2017年 | 阿斯图里亚斯公主科学技术奖 | 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基金会 |
2017年 | 复旦—中植科学奖 |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和中植基金会 |
2018年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度杰出校友奖 |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2018年 | 欧洲皇家医学院荣誉会员 | 欧洲皇家医学院 |
2018年 | 西班牙科学院外籍院士 | 西班牙科学院 |
2018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 |
2018年 | 荣誉博士学位 | 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 |
2023年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委员会 |
参考资料: |
任职时间 | 任职单位 | 担任职务 |
---|---|---|
1984年—1996年 | 加州理工学院高能物理组 | 首席研究员 |
1990年—1999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粒子与场委员会 | 成员 |
1998年—2005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引力波天体物理小组 | 成员 |
2001年—2002年 | 美国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高能物理咨询小组 | 美国高能物理计划长期规划小组联合主席 |
2002年 |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物理和天文学委员会—中微子设施评估委员会 | 主席 |
2002年—2005年 |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美国联络委员会 | 主席 |
2005年—2012年 | 国际直线对撞机—全球设计工作组 | 主任 |
2006年— |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 高级科学家 |
2016年— | 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监督委员会 | 主席 |
参考资料: |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博士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众多研究领域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Dr. Barry Clark Barish is a prominent scientist who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in numerous lines of research)。(瓦伦西亚大学时任校长Valencia M. Vicenta Mestre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