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实验高能物理学家

王贻芳王贻芳

王贻芳,男,1963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王贻芳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参加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L3实验,专业研究高能粒子;1991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1996年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1月9日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2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贻芳

外文名:Wang Yifang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1963年2月20日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佛罗伦萨大学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4年获得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性别:男

学历:博士

人物经历

编辑

王贻芳

1963年2月20日,王贻芳出生于江苏南京,家住南京清山汉中门附近,小学就读家门口的清凉山小学,中学就近在南京市第四中学上学。

1980年,考入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

1984年5月,即将毕业的王贻芳获得了物理系的推荐来到上海,参加丁肇中教授面向全国招收高能物理研究生的面试,被丁肇中选中,赴其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的L3实验深造,在其指导下研究高能粒子 。

1990年,出任“新粒子寻找组”组长,在所有L3实验物理分析小组组长中,唯有他是一名学生。

王贻芳

1991年9月,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任研究人员(至1992年6月),在被L3实验组内部认为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精确测量出了陶轻子的极化。同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

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任研究人员。

1996年4月至2001年2月,向丁肇中请辞,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研究员。

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

2001年12月,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2年3月8日,王贻芳团队实验测得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实验曾入选2012年年末美国《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 。

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

2015年11月9日,王贻芳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 。

2017年1月10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荣获国家自然奖一等奖,王贻芳担任主要完成人 。

2019年9月7日,获得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24年4月30日,王贻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王贻芳参加L3,AMS,Palo Verde和Kam Land等实验,在中微子物理、e+e-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200多篇文章。首次提出“Swap Method”以解决时间不对称信号中的时间对称本底问题,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完整地计算出宇宙线引致的中子产额及能谱,扫除了国际上围绕这一问题20多年的混乱,对低本底中微子实验、质子衰变、双b衰变、暗物质寻找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国外领导完成了多项实验工作,如负责Palo Verde中微子实验的电子学、触发、数据获取、离线软件以及物理分析;AMS与 KamLAND实验的蒙特卡罗模拟与设计等。先后担任L3实验的新粒子寻找组组长与多光子态物理分析组组长,在新粒子寻找,tau物理,QCD等方面有多篇以L3合作组名义发表的文章。

    王贻芳加入高能所以来,主要从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担任了北京谱仪总体(BESIII)主任,成功领导了新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现任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领导BESIII的科学研究。另一个是中微子物理与探测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亚湾核电站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中微子混合角sin22q13的完整实验计划,包括探测器的设计,本底的估计,误差分析和解决办法,最佳实验点的选取等。现任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和工程经理,领导了实验的设计、建设和科学研究。

  • 学术论文

    1、*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psi(2S)->p(p)over-bar eta,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8(3),2013/8/26.

    2、*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Precision measurements of B and B,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8(3),2013/8/12.

    3、*Zhang ShuHua;Wang YiFang;Ye Mei;Li XiaoNan;Zhang YinHong;Xu Jun;Min Jian;Du XiaoFeng;Zeng Lei,Detector control system for Daya B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56(8),pp 1966-1973,2013/8.

    4、*Li,Yu-Feng;Cao,Jun;Wang,Yifang;Zhan,Liang,Unambigu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trino mass hierarchy using reactor neutrinos,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8(1),2013/7/16.

    5、*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i;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Search for baryonic decays of c psi(3770)and psi(4040),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11),2013/6/21.

    6、*Ablikim,M.;Achasov,M. N.;Ai,X. C.;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Observation of a Charged Charmoniumlike Structure in e(+)e(-)->pi(+)pi(-)J/psi at root s=4.26 GeV,Physical Review Letters,110(25),2013/6/17.

    7、*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Search for the lepton flavor violation process J/psi ->e mu at BESIII,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11),2013/6/17.

    8、*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Study of J/psi ->omega p(p)over-bar at BESIII,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11),2013/6/3.

    9、*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ger,N.;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psi ' events at BESIII,Chinese Physics C,37(6),2013/6.

    10、*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Measurement of eta ' ->pi(+)pi(-)e(+)e(-)and eta ' ->pi(+)pi(-)mu(+)mu(-),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9),2013/5/28.

    11、*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ger,N.;Bertani,M.;Bian,J. M.;Boger,E.……,Partial wave analysis of J/psi ->gamma eta eta,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9),2013/5/21.

    12、*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Study of c (3686)->omega K(K)over-bar pi decays,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9),2013/5/20.

    13、*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Measurements of the branching fractions for J/psi and psi ' ->Lambda(Lambda)over-bar pi(0)and Lambda(Lambda)over-bar eta,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5),2013/3/5.

    14、*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Evidence for eta(c)(2S)in psi(3686)->gamma(KSK +/-)-K-0 pi(-/+)pi(+)pi(-),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5),2013/3/4.

    15、*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Study of the near-threshold omega phi mass enhancement in doubly OZI-suppressed J/psi ->gamma omega phi decays,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3),2013/2/22.

    16、*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Measurements of baryon pair decays of chi(cJ)mesons,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3),2013/2/15.

    17、*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Ferroli,R. Baldini;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Search for eta and eta ' ->pi(+)e(-)(v)over-bar(e)+ c.c. decays in J/psi ->phi eta and phi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3),2013/2/15.

    18、*Ablikim,M.;Achasov,M. N.;Ambrose,D. J.;An,F. F.;An,Q.;An,Z. H.;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Evidence for eta(c)->gamma gamma and measurement of J/psi ->3 gamma,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3),2013/2/8.

    19、*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Search for eta and eta ';invisible decays in J/psi ->phi eta and phi eta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1),2013/1/24.

    20、*Ablikim,M.;Achasov,M. N.;Albayrak,O.;Ambrose,D. J.;An,F. F.;An,Q.;Bai,J. Z.;Ban,Y.;Becker,J.;Bennett,J. V.;Bertani,M.;Bian,J. M.;Boger,E.;Bondarenko,O.;Boyko,I.……,Measurements of psi ';->(p)over-barK(+)Sigma(0)and chi(cJ)->(p)over-barK(+)Lambda,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Fields,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87(1),2013/1/18.

    人才培养

    2014年4月,南京大学和王贻芳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了“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共同培养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同步辐射、粒子天体物理、宇宙学等学科感兴趣,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王贻芳还不定期回到南京大学,给“粒子与核物理英才班”的学生们开讲座 。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12年12月14日

    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2年

    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3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3年5月25日

    第六届科技奖“基础科学奖”

    周光召基金会

    2014年4月

    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首位中国科学家)

    美国物理学会

    2015年

    第20届“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

    2015年11月9日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首位中国科学家)

    2015年12月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6月

    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10月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11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2月

    布鲁诺·庞蒂科夫奖

    2018年10月11日

    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

    2019年9月7日

    第四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来源

    2012年4月—2016年4月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实验物理中心主任

    2018年3月—202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2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3月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理事长

    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

    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

    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

    个人生活

    编辑
    王贻芳有一子一女,女儿从小到大的物理学习,身为物理科研工作者的王贻芳却从没插过手,女儿在国内读完高中后申请美国高校,专业选择时咨询过王贻芳的意见,王贻芳没有表露半点希望孩子“子承父业”学物理的想法,给女儿充分的自主权 。

    人物评价

    编辑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中微子振荡的基础性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超越标准模型的新前沿 。(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评)

    王贻芳领导的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首次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sin22θ13,开启了未来中微子发展的大门。 (2016年布鲁诺·庞蒂科夫奖评)

    王贻芳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 。(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评)

    下一篇 郭华东

    上一篇 李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