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编辑

香港中文大学下属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前身是研究中国大陆的西方学者于1963年在香港成立的“大学服务中心”,专门为冷战期间从海外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1988年,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最齐全的图书馆,被称为“中国研究的麦加”。2021年1月,中心馆藏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特藏的一部分,丰富了图书馆的特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成立时间:1963年

地点:中国香港

宗旨:服务中国研究

中心简介

编辑

中心现址(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中心现址(香港中文大学田家炳楼)

1963年,西方研究中国大陆的学者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专为海外到香港来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服务,直到中国对外开放以前,中心成为西方中国研究学者的大本营。按80年代初的统计,大约有200多本有关中国大陆研究的学术著作,都在该中心完成。中心为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的了解,为国际中国研究学术圈的形成,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资料收藏、网站

1988年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为中国研究者提供无偿服务的宗旨未变。如今,中心成为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最齐全的图书馆,其使用之方便为海内外学者称道。中心收藏主要包括:

  • 五十年代初至今的省级及全国性报纸、期刊、以及学术机构、政府部份出版的报刊的印刷版及电子版收藏

  • 完整的全国、省、市级综合及专类年鉴、统计资料

  • 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包括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

  • 中、英文中国研究专著八万多册,尤多地区研究资料

  • 各类光盘资料

    中心的中国研究网上论文库收录中、英文实证研究佳作,提供分类、相关文章显示并有作者及关键词查询等功能。中心还收集纪录片、未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等民间历史资料。

    学术服务、活动

    中心对世界各地的学者开放,提供的无偿服务包括:查阅资料(中心馆藏一律不外借)、协助办理签证、安排住宿,为来访时间较长的学者提供研究室或专用书桌。中心通常每周举办午间研讨会。每年一月举办国际中国研究生研讨班。暑期则开办研究方法研习营。

    海外、本港及中国大陆内地来的学者聚集一堂;不同学科、文化背景相异的研究者在此切磋交流,形成活跃的学术气氛,令中心成为理想的研究基地。欢迎海外及中国内地的学者前来使用中心的收藏,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交流。中心的收藏目录、服务详情、研讨会预告、访问研究及参加研讨班申请等。

    宗旨:营造最佳学术研究环境;促进中、外学者交流;提倡研究为社会服务

  • 发展历程

    编辑

    首任主任Jerome Cohen(孔杰荣)教授全家福首任主任Jerome Cohen(孔杰荣)教授全家福

    1950s:冷战期间,中国对外关闭国门。许多西方基金会积极寻求在香港建立学术研究中心以求了解当代中国。

    1962:在中心建立的前一年,一大批难民被允许跨过边境进入香港,之后许多内地的流亡者逃到香港避难。

    1963:William Marvel,教育及世界事务理事会主席联系了Jerome Cohen,一位正打算在九龙做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的法学教授,请他帮忙建立一个学术服务中心。几个月后,Cohen租下了亚偕老街155号的一座独栋别院,建立了大学服务中心,并开始访问难民。

    1964:大学服务中心正式向全世界各个学科的学者开放。来中心访问的绝大多数是博士在读生和年轻学者。

    1966:当时在香港拥有最丰富中国研究馆藏的联合研究院(Union Research Institute)一直同意将自己的剪报及书籍有偿借给中心,但自1966年起URI的资料不再更新,因此中心必须开始发展自己的馆藏。

    1970:成立六年内,超过二百五十位学者曾到访中心。

    中心亚偕老街155号旧址

    1971:中国开始接纳外国访问团,开启了中心的新篇章。美国1971年第一个组织访问团访问中国,成员全部由中心的年轻学者及其家属组成,他们回来第一时间做的报告也是面向中心的同僚。

    1974-1988:John Dolfin做主任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中国省级或地方报纸。至八十年代末,中心杰出的馆藏,尤其是自五十年代的老报纸。

    1980s: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后,梅隆、卡耐基、卢斯以及福特西方基金会相继撤销对中心的资金支持。中心不得不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讨论将中心移交香港本地大学的可能性,以求维持中心的馆藏和服务。

    1988: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为中心的新家。亚偕老街155号的旧办公室被关闭,全部书籍被陆续运送到中大。新主任关信基教授主持中心新的发展方向,熊景明女士担当中心的助理主任,负责管理中心的日常事务,拓展馆藏以及维系中心的学术网络。

    第一届“当代中国”研讨班合影第一届“当代中国”研讨班合影

    1990s:内地学者开始到访中心。中心馆藏与内地同类图书馆相比要更为丰富,管理更为完善,使用更为方便,中心渐渐在内地学者中树立了口碑。

    1995:中心第一次得到稳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内地学者访学计划。

    2005至今:中心一直以来的历史使命之一是培养新一代中国研究学者。自2005年,中心与亚太汉学中心合办“当代中国”研讨班(GSOC)。

    2015年1月,中心举办50周年研讨会,傅高义、马若德等多位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齐聚一堂,回忆他们与中心的交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