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问题 编辑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里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的匮乏,由多种原因造成,如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等。在中国,贫困问题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分为城市贫困问题及农村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用以解决贫困问题。2020年11月13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二阶段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总钥匙。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贫困实际上是分层次的。
区域意义
宏观贫困,即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所有低收入国家都是贫困的国家,而所有高收入的国家则不是贫困国家。这种贫困问题也称不发达状态,它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该学科正是以贫困国家即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创立者刘易斯就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低收入国家的贫困只有通过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因此,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经济,便成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个体意义
微观贫困,即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待贫困。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例如,据报道,美国200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12.7%,即平均8个人中就有一个穷人。这种意义上的贫困可以说是个永恒的问题,除非收入和财富分配是绝对的平均。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困提供了可能性,但它无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至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很多历史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个体意义上的贫困问题是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发展经济学也涉及到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但它基本上不把个体贫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通常所谈的贫困问题实际上就是指个体意义上的贫困,即微观贫困,它是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人口学甚至政治学诸多学科都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在经济学领域,研究贫困问题的学科可以称之为贫困经济学或穷人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可以说就是研究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什么是贫困?人们可能会脱口回答说,贫困不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的人和家庭吗?的确,缺吃少穿是贫困,但贫困的内涵远比这丰富得多。贫困意味着匮乏,匮乏一词是贫困概念的根本涵义。在学术界,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笔者把它们归于三类: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其次,这三者不是替代和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和互动的关系。收入贫困可以导致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一个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是没有能力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也不会有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同样,一个文盲和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人是很难摆脱物质贫困状态的。从正面来说,一个收入水平高的人一般说来,也可能会有更高的挣钱能力和社会政治地位;同样,一个有能力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也不可能是贫穷的,或者较容易摆脱贫困状态。
“反贫困”不仅仅是“解决温饱”
不少人把反贫困仅仅看做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意味着温饱问题解决了,贫困问题也就消除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贫困有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之分。发达国家所谓的贫困是相对贫困,而不发达国家所谓的贫困一般是绝对贫困。随着一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低收入人口和家庭的财政和金融上的持续扶持,温饱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会基本消除。与此相适应,政府的反贫困政策有必要转到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即更多地通过实施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
主攻深度贫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五年间,“五级书记”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一抓到底;一批批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超过20%,一项项超常规政策举措解决老大难问题。2015年到2019年,我国每年减贫1100万人以上,一举改变了以往脱贫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
“十三五”期间,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统计显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到2019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0.2%。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有了保障。村村建起卫生室,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960多万贫困人口“忧居”变安居。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普遍解决。
<2>家庭生活
<3>态度的反应:对福利依赖导致的绝望和冷漠感,通过宗教的热情,酗酒,毒品来逃避现实。
<4>教育:缺乏教育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
社会救助计划分为:一社会保险计划;二贫困救助计划。
社会保险计划包括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退休金,老人的医疗保险,失业补贴,退伍军人医疗保险。贫困救助计划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医疗补助,公共住房和租房津贴等。
滴入式
消减税收和政府开支,消除繁琐的法规和拖沓的公务程序,鼓励私有经济以扩大就业,这样会控制通胀。反对方认为会给富有的美国人带来意外收益,对贫困者无帮助。
罗宾汉式
劫富济贫,大公司国有化,对富人克重税
干涉主义
就业,提供职业培训,但是对纳税人来讲,成本过于昂贵,而且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政策是刺激经济,为贫困地区拓展和雇佣失业者的私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其他方法
教育,让贫困者免费入学,福利改革,威斯康星模式,通过与私营企业建立联系,培训特定企业人员,将福利机构变成职业介绍所。
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贫困的范围和性质是整个世纪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社会需求因高科技对城乡劳动力减少。另一个观点贫困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贫困威胁人们去工作,报酬的等级化,制造了社会等级。
消极功能
贫困对工作存在消极刺激,造成社会功能障碍,贫困过于普遍,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如果低收入的工资刺激还不如福利救济,那么将出现工作空缺和失业。
解决办法:职业培训和教育计划。
积极功能
贫困之所以持续,因为有人从中收益。
<1>廉价劳动力,从事无人愿意干的脏活
<2>穷人购买二手货资助了商人
<3>穷人使富人生活更加轻松,穷人被用来承受社会变化的代价,比如城市改建,拆迁,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成为首要的失业者。
<4>穷人使富人通过慈善活动感受到自己的善良,成为人们比较自身优越性的一个参照点
<5>穷人为不贫困者提供职业,比如毒品贩子,高利贷者,当铺老板,刑罚专家。
冲突论观
贫困者中一种意识认为,自己无法进一步取得成就,就必须依赖他人,他们被异化,夺去了尊严和充满自卑,只要他们接受自己的困境,就无法摆脱困境。年收入保障,将全部有资格但是未获得福利的人包括到福利计划中去,这样政府出现混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