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二世 编辑

英格兰国王

亨利二世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英语: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是金雀花王朝的首位英格兰国王(1154年10月25日-1189年7月6日在位)、诺曼底公爵(1150年-1189年7月6日在位)、安茹伯爵(1151年-1189年在位)及阿基坦公爵(1152年-1189年7月6日在位)。号称“短斗篷亨利”。1153年登陆英格兰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1154年即位为英格兰国王。1171年侵入爱尔兰并要求理查·德·克莱尔臣服。1188年,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什一税。亨利二世晚年因后代争权夺位而精神饱受摧残。1189年7月6日,亨利二世于法国希农驾崩,享年56岁。亨利二世所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中世纪最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从他开始的几位国王也被称作安茹国王,因为英格兰只是他们那没有多少实际统一性的巨大领地的一部分。他与同时期的德皇腓特烈一世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认为是全欧洲最有权力的三个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亨利二世

外文名:Henry II

别名:短斗篷亨利

国籍:法国→英国

民族:法兰西人

出生日期:1133年3月5日

逝世日期:1189年7月6日

职务:国王

出生地:勒芒

性别:男

所在王朝:金雀花王朝

前任者:斯蒂芬

继任者:理查一世

人物生平

编辑

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的勒芒。他的父亲是安茹伯爵(美男子)若弗鲁瓦五世(他是玛蒂尔达的第二个丈夫)。因此亨利几乎可算法国人。19岁时在他还是安茹伯爵时,他与阿基坦的埃莉诺(30岁)结婚(后者因生育问题刚与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离婚)。亨利从母亲处继承了诺曼底,从父亲处继承了安茹,又得到了阿基坦作为嫁妆。这使他实际上成为法国最大的领主,也造成了他与路易七世的宿怨。在亨利的大部分生命里,他企图以武力或智力战胜路易七世。亨利第一次来到英格兰是在1142年,以支持其母对英格兰王位的要求。但玛蒂尔达最终未能从布卢瓦的斯蒂芬手中夺得王位。不过根据斯蒂芬与玛蒂尔达的一项协定,亨利于1154年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二世在英格兰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了王权,同时也将征收盾牌钱固定下来。他采用陪审制,提高王室法庭的地位,把大部分司法权力集中于国王手中,实际上亨利二世对英国习惯法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

1155年英格兰籍的教皇艾德里安四世在一份文件中把爱尔兰赠给亨利二世。这份文件后来被认为无效。这很可能是亨利的政治阴谋,从此以后爱尔兰的命运就与英格兰紧紧相连。

1164年,当亨利二世试图把教会的司法权也收回时,他与昔日的密友和顾问,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发生了冲突。贝克特请求教皇的干预,触怒了亨利二世。1170年12月29日,四个男爵骑士,显然是在亨利支持下,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刺杀了贝克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威胁要对亨利二世处以绝罚。亨利不得不屈服,他赤身表示悔罪,于1172年5月21日在法国阿夫朗什大教堂公开忏悔,并表示要领导十字军去巴勒斯坦。

1171年,亨利二世首次侵入爱尔兰,令在都柏林之围中获胜的理查·德·克莱尔臣服于自己。 1188年,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什一税。

亨利悔罪亨利悔罪

在亨利二世晚年时,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地,时常叛乱。亨利二世认定自己的妻子怂恿儿子们反对他,遂秘密请求教皇允许他与阿基坦的埃莉诺离婚,未获同意。他在悲痛中去世于法国希农,葬在法国。

家庭

编辑
父亲:若弗鲁瓦五世

母亲:玛蒂尔达

亨利悔罪亨利悔罪

妻子:阿基坦的埃莉诺(1122年—1204),1152年结婚

子女:

  • 威廉九世(William IX, Count of Poitiers;1153年8月17日-1156年),普瓦捷伯爵,三岁夭折

  • 亨利(幼王)(Henry the Young King;1155年2月28日-1183年6月11日),英格兰王国王储,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摄政王(死在亨利二世之前)。与法兰西的玛格丽特(路易七世与第二任妻子卡斯蒂利亚的康斯坦萨的女儿)结婚,无幸存后代

  • 玛蒂尔达(Matilda;1156年6月-1189年6月/7月),又写作莫德,1168年与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结婚,有后代

  • 理查一世(狮心王)(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位英格兰国王。1191年与纳瓦拉的贝伦加丽亚结婚,无后代

  • 杰弗里二世(Geoffrey II;1158年9月23日-1186年8月19日),又作若弗鲁瓦二世,布列塔尼公爵。1181年与布列塔尼女公爵康斯坦丝结婚,有后代

  • 埃莉诺(Eleanor;1162年10月13日-1214年10月31日),1176年与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结婚,有后代

  • 琼(Joan;1165年-1199年9月4日),1177年与西西里国王古列尔莫二世结婚,无后代;1196年与图卢兹伯爵雷蒙德六世结婚,有后代

  • 约翰一世(无地王)(John I; 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英格兰国王。1189年与格洛斯特女公爵伊莎贝拉结婚,1199年离婚,无后代;1200年与昂古莱姆女伯爵伊莎贝拉结婚,有后代

    亨利二世的情妇罗莎门德·克利弗德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即

    杰弗里,约克主教

    威廉·朗斯沃德,索尔兹伯里伯爵

    彼得

  • 亨利改革

    编辑
    亨利二世在英格兰进行一系列改革。他是第一个征收盾牌钱的国王。他把大部分司法权力集中于国王手中,

    1155年英格兰籍的教皇艾德里安四世在一份文件中把爱尔兰赠给亨利二世。这份文件后来被认为无效。这很可能是亨利的政治阴谋,从此以后爱尔兰的命运就与英格兰紧紧相连。

    1171年,亨利二世首次侵入爱尔兰。1188年,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什一税。

    名校传说

    编辑
    牛津和牛津城的传说

    牛津城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国牛津大学在此成立。牛津确实与牛有关。传说古代牛群涉水而过,因而取名牛津。牛津向来是伦敦西行路线上的重点,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讲学。

    “牛津”,这名字极具诗意和想象力,它的原义是“牛可以喝水过河的地方”。事实上牛津本是个小渡口。传说牛津城的创始人是一位撒克逊女王,名叫费莱兹怀德。她曾祈求上帝救助她生病的丈夫,许愿建一座修道院来报答。于是在泰晤士河畔出现了一座修道院,这大约是8世纪的事。从此,就在这修道院的墙外,一点点扩展成牛津城;另一传说同样发生在8世纪,相传一个叫弗雷德斯维莎的英国公主为躲避众多的求婚者,只身逃亡到泰晤士河边,她骑着一头牛涉过河水,在对岸上修建了一座神庙来为自己的命运祈祷。人们把这位圣女称为牛津的保护神。

    当然,关于牛津保护神的说法有很多,但是牛津城环绕在传说中的修道院周围建设,是一个事实。当代,基督教主教堂就建立在传说中的修道院原址上,牛津也以此地为中心,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以至达到当代的繁荣。

    牛津城有其独特的地理地貌,牛津城三面都被河谷草地包围,算得上是辽阔绿野中的一座城市。牛津所代表的泰晤士河的渡口其实也被称为法兰克人的渡口。牛津的城堡承载着泰晤士河流域最初的记忆,它是牛津古老文明的象征。经过若干个世纪牛津从一个乡下小城逐渐扩张起来,成为科茨尔德的织布和毛纺工业中心,并成立了商业行会。随着工商业的发达,亨利二世于1155年宣布允许牛津的商业行会拥有经商特权,牛津进一步开放,大量移民拥入充实了这个城市的人口。

    从整个历史来看,可以说,亨利二世扩建和成就了牛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他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亨利二世对牛津的建设和商业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在他的晚年时期,其子因争权夺地,时常叛乱。亨利二世认定自己的妻子有怂恿谋反之嫌,遂请求教皇允许他们解除夫妻关系,未获同意。1189年,亨利二世在悲痛中在法国希农去世。

    牛津大学的最初形成亦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研究活动的结果。从1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教士从事经院哲学的研究并到欧洲各地讲学,这种日益频繁的学术活动使得欧洲相继形成了几个讲学的中心,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和法国的巴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地教士都可以来讲学和听课的风气。1129年以后,牛津城出现了几座修道院。于是,英国一些教士便把这里当作了做学问的场所。牛津城中学术研究团体的出现,完全是一个历史的偶然。1167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同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争吵,亨利二世一气之下召回了在法国巴黎的英国学者,并且禁止他们去法国进行讲学或从事研究。这批英国学者来到了牛津,从而使牛津迅速发展成为英国经院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于是,继波洛尼亚和巴黎之后,牛津成了欧洲的又一个学术中心,成为欧洲第三个学术研究中心,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雏形。

    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在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和其他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的那次争吵,一种说法是,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于是人们开始把牛津作为一个“总学”,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学者们之所以会聚集在牛津,是由于当时亨利二世把他的一个宫殿建在牛津,学者们为取得国王的保护,就来到了这里。12世纪末,牛津被称为“师生大学”。

    牛津大学现今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以美丽的大学城闻名全世界,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即以此地为故事背景。在牛津处处都是优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筑,因此有“尖塔之城”之称。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培育出无数的顶尖杰出人士。

    制度衰落

    编辑
    英国议会制的开端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亨利二世的改革

    诺曼征服标志着英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的到来。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竭尽所能巩固自己的权利防止贵族们挑战他的威权。威廉于1087年在诺曼底(Normandy)离世。他有三个儿子。根据威廉遗嘱,他的大儿子罗伯特Robert得到了诺曼底,二儿子“红脸”威廉(William Rufus)获得英格兰,而他的三儿子亨利(Henry)则得到一笔钱财。“红脸”威廉在一次狩猎中意外被一只箭射中身亡,于是亨利自己就于公元1100年8月在西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加冕为亨利一世(Henry I)。亨利一世的女儿和法国安茹的伯爵“金雀花”杰弗里(Geoffrey Plantagenet, Count of Anjou of France)结婚,他们的儿子也被取名为亨利,1154年加冕为英格兰王亨利二世(Henry II)。在英国历史上,亨利二世是“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 dynasty)的建立者。他于1152年和法国阿基坦女王埃莉诺(the French Princess Eleanor of Aquitaine)结婚后,拥有了整个法国西部从诺曼底到西班牙边境的领土。事实上,在亨利一世死后和亨利二世加冕(coronation)前这段时间里,英格兰国内的领主就支持谁继承王位分成了几派。英格兰为此陷入了持续十多年的内战。许多贵族利用混乱的时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当亨利二世继位(1154-1189)时,王国已陷入混乱状态,许多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减少贵族的权利并防止以各种私人名义为借口发动战争,亨利二世迫使外国雇佣军离开英格兰。他还摧毁了大量贵族自己非法修建的城堡并扩大了自己郡长(sheriff )的权利,同时,他以民兵(militia)为武装依靠,这些民兵由英格兰自由民(freemen)组成。以“hide”为基础的土地年税(the annual land tax)被取消了,代之以一个臣民的年租金动产的一定比例为税收评定标准(annual rents chattels )。

    在亨利二世即位前已经存在两种庭审方法:盎格鲁—撒克逊的“酷刑”审判法(ordeal: “an ancient test of guilt or innocence by subjection of the accused to severe pain, survival of which was taken as divine proof of innocence.”)以及诺曼人的“决斗”审判法(duel)。在两种庭审制度下,证人们都被传唤到一起断言某人是否无罪。亨利二世的庭审制度改革产生了一种新的庭审系统——巡回法庭(the circuit courts)和陪审团制度(the jury system)。在巡回法庭制度下,亨利二世派出的法官(justices)到整个王国各个地方巡视以审查案情,这些法官被称为“巡回法官”(itinerant justices)。陪审员(jurors, also known as jurymen or sworn men)由当地的自由民(free men)中选出,他们组成的陪审团同巡回法官会面以审判某人。陪审员由12人组成。最开始他们只是作为证人(witnesses),并不听取证据(evidence)和作出裁决(verdict),但到了后来证据的重要性在判决中越来越重要。到了最后,陪审团承担了听取证词以及做出法庭裁决的职责。原始的庭审方式最终被陪审团制度取代了。亨利二世的巡回法官们作出的法庭裁定的依据主要以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和风俗为基础,因为当时没有成文的法律条文告诉他们如何处理案件以及惩罚违法者。法官作出的判决被称为“先例”/“判例”(precedent: “Law a precious case or legal decision that may be or (binding precedent)must be followed in subsequent similar cases.”)。所有这些“先例”反过来构成了英格兰“不成文法”(the English Common Law),又被称为“官制法”(the Judge-made law)。

    当亨利二世准备改革教廷(the Bishops’ courts)时遇到了困难。在亨利二世的时代,教会被看成是学术自由的守护者。被控有罪的牧师、僧侣在教廷接受控诉,但并不会受到体刑(corporal punishment)。被判有罪的人也要求获得神职人员的特权(Benefit of Clergy),只要他们能懂得一点拉丁文(Latin)。亨利二世坚持在宫廷(king’s court)而不是在教廷审判有犯罪嫌疑的神职人员。他的改革计划和坎特伯雷教堂的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à Becket, 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发生了冲突。贝克特是诺曼商人的儿子,亨利二世亲密的朋友。他于1154年被任命为“英格兰总理大臣”(Chancellor of England)(the king’s chief secretary)。1162年,亨利二世任命贝克特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主教,以为能帮助自己改革教会。一年后,一个被控谋杀的神职人员在林肯主教的教廷(Bishop of Lincoln’s court)被无罪释放。亨利二世要求这个人应该在国王的宫廷再受审判,但贝克特拒绝了。为了解决危机,亨利二世起草了提高世俗法庭权力降低宗教法庭权力的“克拉伦登章程”(the 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贝克特不情愿地签了字,但很快就反对该法律。亨利二世对贝克特的行为十分生气,有一次说道:“难道就没人替我除掉这个爱管闲事的牧师吗?”('Is there no one to rid me of this meddlesome priest?’)四名皇家骑士把国王的话当了真,在坎特伯雷教堂圣坛的台阶上谋杀了贝克特。次日贝克特的遗体被葬于地穴里,他的墓地很快就成了朝圣之地。伟大诗人乔叟(Chaucer 1340-1400)的不朽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生动描绘了一群朝圣者去参拜贝克特坟墓的故事。亨利二世也在贝克特墓地前忏悔(penance)。贝克特在遇刺三年后的1173年被追封为圣者(to be canonized),这个事件被看作是教会的一次重大胜利。艾略特(T.S. Eliot 1888-1965)1935年的《坎特伯雷谋杀》(Murder in the Canterbury)就是众多关于这件事件的戏剧中的一部。

    后代信息

    编辑
    亨利二世(1133年—1189年)(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丽诺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在位期间确立对爱尔兰统治权)

    1、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兰国王1189年—1199年)

    (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只有六个月)

    2、约翰王(1167年—1216年)(英格兰国王1199年—1216年)

    (“无地王”,在贵族胁迫下签署《大宪章》,布汶战役被法国击败,失去大部分大陆领地)

    3、亨利三世(1207年—1272年)(英格兰国王1216年—1272年)

    4、爱德华一世(1239年—1307年)(英格兰国王1272年—1307年)

    5、爱德华二世(1284年—1329年)(英格兰国王1307年—1327年)

    (征服苏格兰失败,承认其独立。被王后伊莎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谋害)

    6、爱德华三世(1312年—1377年)(英格兰国王1327年—1377年)

    (发动英法百年战争,在克莱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国骑士团,获得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

    7、理查二世(1367年—1400年)(英格兰国王1377年—1399年)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远征爱尔兰时被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废黜,由亨利即位)

    影视形象

    编辑
    1964年电影《雄霸天下》:彼德•奥图饰演亨利二世

    1968年电影《冬狮》:彼德•奥图饰演亨利二世

    下一篇 基督教会学院

    上一篇 张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