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墨春秋 编辑
《粉墨春秋》是由北京世纪喜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制作的26集京剧发展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由段锦川、蒋樾执导,张元制片、监制,于2006年2月27日在凤凰卫视播出。该片从京剧的起源、发展,到京剧名角、名曲的成名、流传等角度,以图像与采访、讲述相结合,全景展现了京剧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文名:粉墨春秋
类型:纪录片
出品公司:北京世纪喜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导演:段锦川、蒋樾
制片人:张元
集数:26 集
制片地区:中国
首播时间:2006年2月27日
每集长度:24 分钟
16 -18
- 第1集 跟着徽商闯天下
故事从明清盐商聚集之地扬州说起,讲述京剧的前身徽班是如何跟着徽商行走江湖的故事。1790年,闽浙总督伍拉纳为给乾隆祝寿,特命徽商江鹤亭组班,于是三庆班得以第一个进京,紧接着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纷纷入京,引起了京师的轰动,由此拉开了京剧从民间走入殿堂的序幕。
- 第2集 名扬紫禁城
同光十三绝前三鼎甲的程长庚在临死前对谭鑫培说:你以后会大红大紫,你的嗓音圆润甜美,是靡靡之音,不过靡靡之音唱多了是会亡国的。后来老谭进宫演唱,与慈禧成为好友。艺人们进宫当差,回到民间更是身价百倍,因此老谭等人有了“内廷供奉”的尊称。
- 第3集 同唱一首歌
清亡国后,各路军阀混战,炮轰与枪声也盖不过一个声音,那就是京剧的唱腔。京剧像满地野草般在全国蔓延。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出现了以梅、杨、余“三杰”为代表的鼎盛时期,连拉车的、饭店跑堂的都以能哼出两句西皮二黄为荣,大有全国同唱一出戏的局面。
- 第4集 堂会的故事
堂会戏是民末到1949年之间盛行的演剧形式。堂会折射出了上流社会的种种生活方式。民国堂会风气开先河者是梁启超,为其父祝寿花费400大洋,连袁世凯听了都咂舌说好阔。中国戏曲史上最大的一次堂会戏是发生在上海,1931年,上海大亨杜月笙在浦东老家的祠堂落成,各地的艺人纷纷赶来祝贺,演绎了一场京剧界空前绝后的大聚会。但令杜月笙遗憾的是,伶界名声显赫的余叔岩托病没来。
- 第5、6、7集 打戏(上、中、下)
旧社会的学戏被称为“打戏”。进科班的第一道程序叫“写字儿”,相当于跟科班签下了卖身契,所谓“打死上吊投河觅井概不负责”。即便是那些当年声名显赫的角儿也都是被科班里的师傅打出来的。曾坐科富连成社、荣春社、稽古社等私人科班的老艺人们至今仍对“七年大狱”一样的科班生活耿耿于怀,而正是这样的打戏生涯造就了一个中国戏曲名角辈出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学艺于新式科班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里的艺人们,已经不用再以写字画押来卖身糊口,不必挨打也一样可以登台唱戏了。
16 -18
分集剧情中第5-7集、第8-9集、第15-16集、第18-19集、第20-21集、第22-24集各为一个整体段落;参考资料
部分受访者剧照
访问对象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京剧专家、学者、艺人、名票和普通老百姓,大多数被访者年龄都在75岁以上(2005年时),年事最高的是身居香港的时年102岁的钱培荣先生。钱先生是杜月笙的徒弟,也是正式拜师于享有“冬皇”美誉的女老生孟小冬的唯一弟子。在《粉墨春秋》中,曾经饱受牢狱之灾,并表示避不谈京剧的原上海20世纪20-30年代《戏剧旬刊》的主编,时年101岁的张古愚老先生也接受了采访,很多观点和事实都是在《粉墨春秋》中首次披露 。
《粉墨春秋》制作组创造了一次契机,让梨园界的老艺人们与当年狂热的京剧迷们一同去回忆和讲述那段京剧辉煌与沧桑的历史,那些历历在目的情景和那些已经被刻意遗忘的故事被导演的镜头重新唤醒,名角后代、给名角傍角儿的艺人们在镜头前有笑有泪,述说的是饱含悲欢离合、苦辣辛酸的梨园故事 。
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孟小冬、金少山、谭富英、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等风靡一时的京剧名角儿在片中粉墨登场;拜码头、出堂会、打擂台、撒红票、窝头会、义务戏等形形色色与京剧有关的江湖术语在片中以具体的故事来得到诠释;乾隆、慈禧、袁世凯、冯玉祥、 张学良等政治风云人物,甚至鲁迅、胡适、傅思年、周作人等文化名流,更甚至于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大亨皆以历史图像的方式亮相《粉墨春秋》 。
《粉墨春秋》的拍摄形式上,选择了“口述史”的方式,之所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拍摄,是剧组主创对一部历史的尊重态度,对于诸多的有关京剧的文字来说,剧组主创更相信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由亲历者自己述说的口头历史。基于此,剧组主创对所访人员在身份和年龄上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力争做到这部影片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在选择被访者时,剧组主创还尽量动员了那些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愿意对京剧发表任何形式的看法的人,剧组主创觉得这些人的记忆,是在这部影片里表明立场的重要财富 。
《粉墨春秋》从2004年11月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导演在拥有了如此多丰富素材的前提下,筛选磨练,并结合电脑科技,用动画手段再现经典唱段。从前期调研到采访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制作耗时近一年半 。
出品人:管仲连 制片人、监制:张元 制片主任:王云 导演:段锦川、蒋樾 副导演(助理):汝盛、陈艳 摄影:王晓峰、陈敏 策划:贾志杰、王墨、康健宁 统筹:孙晓侃、董元勇 调研:于隽、周钢 旁白:杨大林 片头设计、动画设计:于少非、武卫 片头作曲:马宏波 动画制作:艾琳、柴金、张博、马驰、江海威、纪佳彤、赵姗姗 技术合成:王洪谦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粉墨春秋》导演之一的段锦川,其实对京剧没有太大的兴趣,更不会把它当作“国粹”。他认为京剧成为“国粹”无非是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帝王将相、君臣父子、才子佳人,在一个教育匮乏的时代最有力地充当了高台教化的代言人。而作为一种艺术,京剧的衰落再正常不过,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惋惜的。只不过身在其中的艺人,犹如戏剧一般的人生常常让人扼腕叹息 。
张元成为京剧历史纪录片《粉墨春秋》的监制,一方面,因为他是个铁杆戏迷,对京剧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也曾拍过京剧电影。另一方面,《粉墨春秋》的导演蒋樾、段锦川一直在从事纪录片创作,张元同他们是好朋友,并且也曾执导过纪录片 。
为了制作《粉墨春秋》的第15、16集中关于孟小冬的部分,剧组在台北采访了杜月笙的女儿杜美霞,而此前和此后,她都从未接受过中国大陆媒体的采访。对于“孟小冬”这个话题,她很有兴趣,也很重视这个采访,第一天录完采访,她说她讲得不好,让剧组第二天再来。结果,她一共讲了三天。但因为种种原因,杜美霞在这部纪录片里出现的镜头非常有限,她所说的话也只保留了极少的一部分 。
从《粉墨春秋》到纪录片《京剧》,导演蒋樾总共采访了180位戏曲从业者。2013年《京剧》正式播出时,已经有三分之一受访者的人去世了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