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校 编辑

中国北京公立大学

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

中国戏曲学校,是在田汉组建的“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三分校的基础上建成的,北京解放初期曾暂名为“军管会北平平剧实验学校”。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国戏曲学校

外文名: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简称:国戏(NACTA)

创办时间:1949年10月2日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校训: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主要奖项: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知名校友:刘秀荣孟广禄于魁智

所属地区:北京

主要院系:京剧系、表演系、音乐系等

首任校长:田汉

学校简介

编辑

演出照演出照

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10月下旬更名为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田汉任局长,并提出将四维三分校归属戏曲改进局的建议,后报请周恩来总理和周扬部长批准。1950年1月28日,戏校被命名为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局长田汉兼任校长,并委派史若虚为教务长,李紫贵为教务主任,曹慕髡、徐特等人均参加了戏校的建设工作,校址暂设东城区北池子草垛胡同。为提高学生技艺,田汉亲自登门延聘梨园耆宿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马德成张德俊、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等来校执教,这“九大教授”曾合影留念。1950年5月迁至西城区赵登路新校址(今中国评剧院)。1951年4 月,戏曲实验学校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王瑶卿任第二任校长。

首批学生

编辑
1950年8月,由王瑶卿、萧长华、梅兰芳等在北京、周信芳等在上海、李纶等在沈阳、赵雅在武汉分别成立了招生委员会。于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的两千多名考生中择优录取了80余名新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戏校学生,学制为八年。

北京

北京计50名:李佩军、李文华、萧润增曲素英、刘士庠(翔)、田文善、赵德芝、朱澄泽、孙洪勋、王瑞安、司骅、宋德扬、俞大陆、王望蜀、王道津、周长芸、李玉坤、何冠奇、傅秀芳、孙敬民、吴钰璋张玉琴、杨锡嘏、陈双义、郭自勤、刘沪生、汪芝琳(后易名汪悦春)、李树芳、逮兴才、李紫(子)庆、张宏逵、蒋厚理、金立水、曹佛生、刘芳、白树铭、王幼蓉(后易名顾凯莉)、张正苏、贯金城(为插班生)、高骊、顾久仁、王梦云、张淑琴、殷妙文、曹毅琳、李文敏、王代成、王福民、郝德耀、韩培荫。其中张正苏、张淑琴、李文敏(后到北京戏校)等未入校,补人备取生杨秋玲、李铸、佟熙英、唐宝善。同时另招收研究生5名,李开屏、徐永章、马牧野、王世荣、润清(未报到)。

上海

上海9名:沈蕙萱、陈国卿、陈国为、陈宜玲、梁幼莲、施雪怀、张玫丽、詹文辉、魏克虞(为插班生)。另招研究生2名:钱浩梁(原上海戏剧学校钱正伦,后曾名浩亮)、姜中扬。

沈阳

沈阳5名:王丽艳、王驹良、单体明、毕英琦、杨燕东,另招收研究生2名:田中玉、栗秀梅。 武汉10名:马名骏、马名群、孙定薇、许澍丰、陈汉生、武春生、涂沛、赵寿延、夏全蒂、谢宗俊。

其他学校

在戏校正式招生前,即有先行入校的,其中有王荣增(原在“荣春社”)、李可、苏移、苏稚、金桐、赵仲茹、赵慧笙、杨淑琴、徐若英等。

首届学生中,除以原四维戏校为基础的学生外,还有原“泳风社”和东北戏校并入的学生及后增加的插班生,他们是王晶华、王仲伟、王威良、王竹铭、王荃、孔昭、孔雁刘亮、刘刚、刘习中、刘匡捷、孙绍恩、曲颖叙(后易名曲泳春)、宋丽芬、毕秀荣、杨韵青、李嘉林、李明德、张志翔、金煜辉、林萍、奎福生(后易名奎生)、奎福才、赵德贵、梅伯寒、叶庆荣、刘淑文、孙岳、李静媛、吴春奎(原在“鸣春社”后易名刘洵)、谢超文(原在“鸣春社”)、徐再蓉、郭佩君、蔡淑卿、魏克虞、郑兰茹、张曼玲、贯金城(原在“荣春社”名贯喜琴,后易名贯涌)等,均于1956年与原四维学生同期毕业。

历史发展

编辑
1952年11月更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1954年5月中旬归属文化部,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55年迁至宜武区里仁街新建校园,晏涌任第三任校长。1958年萧长华任第四任校长。

1978年10月,改为大专学制,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任院长。1983年王荣增任第二任院长,1986年俞琳任第三任院长,1991年朱文相任第四任院长,1997年周育德任第五任院长。

中国戏曲学院 于1985年增设附属中学,副院长贯涌兼第一任附中校长,1996年武春生任第二任校长,1997年陈国卿任第三任校长, 1998年张逸娟任第四任校长。

招生信息

编辑
中国戏校面向全国招生,延聘大批戏曲名家来校执教。教学严谨,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数十年来因材施教,培养出戏曲表演、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研究、管理人材数千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下一篇 袁世海

上一篇 张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