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 编辑

剥削剥削

剥削是一个汉语词语,又作“抽剥”。读音是bō xuē,原指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财富的占有或垄断,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强制性地剥夺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财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劳动成果和个人财产,也就是侵吞穷人的财产。后来指资产阶级以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购买劳动力的行为,最终会导致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的一部分最终合法地被资本家占有的行为。

汉语词汇

编辑

释义

(动)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

出处

《诗·小雅·信南山》

例句

1、切割刮削。

《诗·小雅·信南山》“是剥是菹” 汉 郑玄 注:“天子剥削淹渍以为菹。”

《朱子语类》卷七一:“谓小人自剥削其戟柄,仅留其铁而已,果何所用。”

2、搜刮民财。

《北史·恩幸传·刘腾》:“山泽之饶,所在固护,剥削六镇,交通底市,岁入利息以巨万计。”

魏徵 《为李密檄荥阳守郇王庆文》:“剥削黔黎,涂毒天下。”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随你去剥削小民,贪污无耻,只要有使用,有人情,便是万年无事的。”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六回:“ 厉太尊 因贵县当铺戥子太重,剥削小民,所以托弟下来查一查。”

3、罢免,革除。

郑廷玉 《金凤钗》第一折:“免了我死,纳下笏靴襴袍,剥削了官为民了。”

4、犹逼迫。

《天雨花》第二九回:“接到家中观榜样,示威于我太凶心。无端把我来剥削,分明陪上法场门。”

5、谓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

茅盾 《春蚕》二:“去年秋收固然还好,可是地主、债主、正税、杂捐,一层一层剥削来,早就完了。”

基本词义

编辑
压榨侵夺:剥削黔黎|残酷剥削。

凭借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个人财产。

是在人类贪欲的驱使下随产品和私有的出现而产生。

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基本剥削形式有奴隶占有制。人类社会进入有贫富分化的社会,剥削才会产生。

剥削是人类贪欲的产物。社会上人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剥削产生的物质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财产私有的产生以及社会阶层分化是剥削产生的现实基础。

所谓的财产则指的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财产资料和占有对象的总和。 又称生产手段 。包括土地 、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哲学名词

编辑

定义

剥削(exploitation)是一些人或集团凭借他们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或垄断,夺取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财产的人或社会群体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

剥削是人类贪欲的产物。社会上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剥削产生的物质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财产私有的产生以及社会阶层分化是剥削产生的现实基础。

剥削的产生出自于分配,不仅指消费物资的分配,而且指生产条件的分配。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取决于财产的占有。

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利润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财富增长量(即财富)与所投入的要素价格总量(包括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之和)成正比。这就必然地形成一个自然的剩余分配规律:一般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财富增量(即财富)将会要根据各主体所投入的劳动价格或资本价格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也就是说,谁拥有并且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越多,谁就会分配到更多的财富。根据劳动价值论,任何财富增量都由劳动者创造,都来于“活”的劳动价格,由于生产资料中所内涵的劳动价格是一种“死”的劳动价格,并没有对财富的增量产生贡献,仅仅是价值的转移,生产资料的投入者并没有付出劳动,却得到了财富。

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原始氏族采取了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不可能产生剥削。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个体进行的劳动和由个人支配的剩余产品,逐步形成了财产私有和阶层剥削。当社会分化出阶层即奴隶主和奴隶时,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制是欧洲大陆氏族制度解体后出现的第一种剥削制度,而在东方大陆上,氏族制度逐渐由公社制度所代替,产生了以公社和国家所有制的专制主义。

发展

继奴隶制之后 ,欧洲依次出现过封建制和资的剥削制度。在这三种剥削制度下,剥削者榨取剩余劳动和产品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主的剥削采取了直接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及其产品的形式。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主占有土地,不完全占有封建农奴,封建主的剥削采取了地租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是通过劳动市场的交易进行的,劳动为商品,资本按劳动价格支付工资给劳动者;劳动价格与劳动发挥作用所创造的财富是不等的,后者大于前者,这个差额就是财富的剩余。因此,资本占有剩余。

消灭

剥削制度的依次更替,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表现为历史上的一种进步,这种进步是通过激烈的社会矛盾来实现的。但是,剥削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一些乌托邦思想家设想,人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会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没有阶层、没有剥削的乌托邦社会。

制度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剥削制度:即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的剥削制度。这些剥削制度有着共同的本质:对剩余劳动的剥削。然而,不同的剥削制度,榨取剩余劳动的具体形式又有区别。在奴隶社会,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都为奴隶主所有,奴隶主的剥削采取直接占有无报酬的奴隶劳动及其产品的形式,这是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形式。

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地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租先后采取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剥削剩余劳动占有剩余,相应地对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支付工资。资本对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剥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获得了报酬;工资是工人的劳动价格,是为维持工人生活的必要劳动部分;剩余劳动形成的利润为资本所有者所占有。

财富在不同种类的资之间以及资本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配,又采取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中,都存在过从属性质的剥削形式,如商人通过不等价交换进行的剥削,高利贷者的高利贷等等。

剥削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剥削与相对剩余价值剥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剥削方法逐渐由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的剥削转向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这是一种文明的、精巧的手段。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性的革命”。它带来下列后果:A、把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把先进管理应用于生产过程。B、导致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的普遍规律。随着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旧的分工将会逐渐消失。C、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不仅必要的生活消费资料增加了,工(他们的全部后备军当前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他们通常购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由此,经济学家指出,现代工业从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现存形式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

本质

剥削的本质是压迫。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凭借他们对财富的占有和垄断,无偿地占有没有和失去财产的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前提是一部分人拥有对财富的控制,而另一部分人却没有财产,后者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向前者出卖劳动力。作为前者,为了显示他们具有的优势地位,并更多地占有他人的财产,就采取了公开的或隐蔽的,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方式,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这是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民族与民族等等人类主体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不等价性问题。

经济学名词

编辑
剥削的种类

1.社会阶层的权力剥削

在阶级社会或特权等级社会里,特权者凭借社会制度所赋予的特权,剥削无权的被统治阶级和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经营者)。这种剥削制度,是一种政治强制形成的剥削,即不是通过自愿自由的交易形成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其剥削主要是权力剥削。而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仍是一种阶级社会,通过资本的自身增值来进行剥削。当然这种方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的斗争变得更加柔和,更加隐蔽。在我国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之后,剥削一度绝迹。

2.市场经济的垄断剥削

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自由主义一向是主流力量,在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市民阶层转化为了资产阶级,在少数人占有土地和资本所有权,通过市场的自由交易对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的合法取得,实际上,对于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他总要被资产阶级剥削或成为资产阶级基础上才能存活,因为只有市场有权评定这样人的价值。

3.利用道德绑架社会的剥削

比如,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在大家庭中流行的大同社会(特别为儒家所推崇)的思想。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中变成了养懒人的一种安排,在二十世纪后,随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了福利国家,国家税收和转移支付形式,从中间等级(因为大资产阶级往往可以合理避税)那里收税来养活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的人。一些人总以不能饿死人为理由,不干活却要政府必须养活他。

下一篇 资本主义经济

上一篇 雇佣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