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文化 编辑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中文名:城市文化
物质文化:建筑、道路、通讯设施、
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经济制度、
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定义思路,其一是从文化的定义推理演绎,例如台湾学者张丽堂 (1983)援用了泰勒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将城市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又如郑卫民(2005)援用了广义文化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其二是从城市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定义,例如《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称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刘国光,1991)。又如秦启文(2004)认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所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技术和艺术成果。
而由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许多学者通过明确城市文化的具体所指对象而达到利于学术研究的目的。2011年1月,由城市文化领域著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华世纪坛序总创意人朱相远先生组织创办的中国城市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组建了我国城市文化专业研究机构。
《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刘国光,1991)。
杨东平(1994)在《城市季风》中通过比较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认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予以认识:(1)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城市社会的变迁是一个文化大题目,它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2)城市的制度组织和社会结构,这是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对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观测;(3)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这是按文化的狭义或常义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状态;(4)城市的人口构成和文化素质,这既是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最活跃的动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指标;(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是城市文化的深层基础。
任平(2000)通过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文化发展状态,强调了后现代城市文本认知方式对城市文化内涵理解的深刻影响,认为城市文化是每一个时代的时尚总汇,如建筑时尚、服饰时尚、饮食时尚、知识时尚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现,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题空间,她映射着民族的、时代的与人格的光辉,是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现。
倪鹏飞(2004)则在研究城市竞争力中将城市文化列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内涵体系由五大系统构成,即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
朱柏林(2005)根据城市发展的特征,认为城市文化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形态文化指地理区位生态特点、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标志性建筑、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社会文化指城市人口族群状态、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
李坚等(2006)则抛开文化的经典定义框架,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考察城市文化,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大视角文化:(1)它是发生在城市里的文化现象(相对农村而言);(2)它是和城市发展相关联的文化现象;(3)城市文化应当包括城市的生态地理文化、经济贸易、政治制度;(4)包括城市的社会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
虽然关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其都可以划归为广义或狭义的一种。关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理解,普遍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 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杨章贤等,2002)
从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出发,吴良镛(1996)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导系统,主要指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指挥功能、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社会知识系统,主要指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养创造力和恢复体力功能的文化娱乐、体育系统等多种内容。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广义的城市文化定义或内涵。但也有学者从我国实际文化建设需要出发,认为城市文化属于文化总系统中的精神文化范畴,在我国所指的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李曙新,2005)。
注释:本定义引用自 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一般结构
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主要内容
衣:(着装、特色服饰等)
食:(饮食习惯、特色菜品等)
住:(居住环境、建筑、居住习惯等)
行:(出行方式、交通工具等)
语言: (方言、特色语汇等)
休闲娱乐:(休闲场所、娱乐方式、休闲时间等)
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
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特征
突出个性
调查研究本城市优势特征,找到与其它城形象不同的优势特征,定位、形象系统构建避免雷同,突出城市个性,有效强化认知,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
市场导向
城市品牌构建要能够体现城市战略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目标,从而引导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关注、感知本城市形象个性与优势,在心目中形成良好心理预期,并对个体行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推动城市健康发展;
公众认同
城市品牌形象构建要充分反映城市内部公众与外部目标公众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使公众在感知城市各方面要素和传播信息的接触中,逐渐形成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与支持。这里面包括:长期形成的城市观念、行为和表达方式,城市品牌的构建即是要在追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化的同时,从观念、行为和表现方式上寻求和公众的共鸣;
现实可行
城市形象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符合贴近城市显示,确立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它包括:价值 观念的可认同: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经济环境
行为规范的可接受:城市经济环境、产业特征、市民素质特征
视觉表现的可执行:地域文化、地理环境、发展状态、投入成本
品牌管理的可操作:系统有序、原则鲜明、细节可调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成
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
凸显差异化优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
发挥凝聚功能,降低整体宣传成本,提升城市营销效益
确保城市形象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产生正面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科技进步、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和欲望随之越来越强烈,希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把城市发展建设成为自己美好的家园。于是,城市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城市人民期待、追求和努力去营造的美好愿望,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内在力量。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实力的竞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