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之祭 编辑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
中文名:春之祭
外文名:the Rite of Spring
类型:芭蕾舞剧
作者:斯特拉文斯基
法文: Le Sacre du printemps
俄文:Весна священная
法文: Le Sacre du printemps
俄文:Весна священная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春之祭》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 。该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三部著名芭蕾舞《火鸟》、《彼得卢什卡》、《春之祭》。《春之祭》描写了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
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父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师从里姆斯基一科萨夫学作曲。
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
作品众多,风格多变。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如管弦乐《烟火》(1908)、芭蕾舞剧《火鸟》(1910)、《彼德鲁什卡》(1911)等具有印象派和表现主义风格;中期作品如清唱剧《俄狄浦斯王》(1927)、合唱《诗篇交响曲》(1930)等具有新古典主义倾向,采用古老的形式与风格,提倡抽象化的"绝对音乐";后期作品如《乌木协奏曲》(1945)、歌剧《浪子的历程》(1951)等则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手法如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及点描音乐等。哑剧《士兵的故事》(1918)包含舞蹈、表演、朗诵和一系列由7件乐器演奏的段落,却没有歌唱角色,由此可看出其创作风格的不羁。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
这位对20世纪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一生中不仅数次改变自己的国籍(1934年成为法国公民,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从而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等。
其中《火鸟》取材于俄罗斯民间故事:王子在森林中捉住一只神奇的火鸟,在火鸟的恳求下,又放起飞去。火鸟以一支闪光羽毛相赠。被魔王囚于城堡的公主们来到林中散步,其中一美丽公主与王子一见钟情。但转眼间可以到,少女重又进入城堡。王子决心消灭魔王,但被魔王派遣的魔鬼抓住。王子用羽毛招来火鸟,在火鸟帮助下,找到了藏有魔王灵魂的巨蛋。魔王疯狂夺取巨蛋,王子在同魔王的激烈争夺中将巨蛋击碎。于是魔王死去,王子与美丽的公主结为伴侣。迪士尼将其该为动画片但故事寓意改变.
1910年——1914年间,斯特拉文斯基全家多次前往瑞士,他一边在那里疗养,一边为演出事宜出入巴黎。期间,三部伟大的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根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爆发后,瑞士成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居留地。在那里他的音乐转向了新古典主义。
即使在中立国,战争也意味着匮乏,包括能找得到的表演者的匮乏。加之他的多数音乐出版商多数都属于敌对国家,俄国的庄园也不再能够为他带来收益,因而生活变得相当拮据。迫于生计,他组建了一个“袖珍剧院”公司,创作和演出需要人员极少的小型剧目,在瑞士的乡村里作巡回演出。
《士兵的故事》由此诞生,在瑞士洛桑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尽管在为数众多、风格各异的舞剧音乐作品中,《士兵的故事》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自此呈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在代替序曲的第一段进行曲《士兵进行曲》中发明的避免重音突出的“双重节奏”,都成为日后作曲家延续多年的创作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较多,主要的有:
(1)舞台音乐: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婚礼》、《士兵的故事》、《普尔钦奈拉》、《阿波罗》、《仙吻》、《牌戏》、《奥菲斯》、《阿冈》;歌剧:《夜莺》、《玛弗拉》、《浪子的历程》; 清唱歌剧和音乐话剧共3部。
(2)管弦乐:《烟火》、《管乐交响曲》、《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C大凋交响曲》、《协奏舞曲》、《三乐章交响曲》、《弦乐队协奏曲》、钢琴与管乐协奏曲,钢琴与乐队《随想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与乐队《乐章》,乐队《变奏曲》。
(3)合唱作品:共七部。
(4)其它作品十多首。
代表作:舞剧组曲《火鸟》;舞剧《春之祭》、《彼得鲁什卡》。
(The Adoration of the Earth / L 'Adoration de la Terre)
1. 引子(Introduction )舞剧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2. 春天的征兆(The harbingers of spring Dansre des adolescentes)(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
3. 劫持的游戏(Mock abduction Jeu du rapt)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
4. 春天的轮舞(Spring rounds Rondes printanieres)双簧管奏起了似乎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
5. 对抗部落的游戏(Games of the rival tribes Jeux des cites rivales)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在舞剧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
6. 圣者登场
2013年5月9日晚,由旅德著名华人编导王新鹏为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春之祭》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隆重首演,以此纪念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首演100周年,同场首演的还有中芭驻团编导费波的新作《波莱罗》,以及世界著名编导大师莫里斯·贝嘉的代表作《火鸟》。将这三部根据音乐史上极具份量的音乐名作编排的芭蕾作品同台演出,并由交响乐团现场演奏,是对中央芭蕾舞团综合实力的一次全方位考验和巨大的挑战,更是2013年中芭创作并上演的一台“重头戏”。王新鹏谈到此次创作表示,我与冯英团长一起探讨要为纪念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首演100周年献礼做一个演出。关于中芭版《春之祭》,我想在原有的版本当中做一个主题的全新展现,因为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编排这个剧目了。谈及中芭版《春之祭》,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最主要的是能够根据这个剧团量体裁衣。中央芭蕾舞团在世界上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非常专业的芭蕾舞团,是国际知名芭蕾舞团中的佼佼者。这个群体不仅在欧洲、在美洲、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威望。她的主要演员、群舞演员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准,所以这就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至于这一版的《春之祭》本身已超越时空的概念,也许发生在很久远以前,也许近在咫尺,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人们内心的一种希冀和萌动,对春天的期盼也是对生命的渴望。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一版《春之祭》。
2013年5月9日中芭版《春之祭》首演演职人员:
制作人、总策划:冯英
编导:王新鹏
舞美设计:龚勋
服装设计:王新鹏、和晓欣
灯光设计:卡罗·切里
化妆设计:徐彬
演员:曹舒慈(少女)、马晓东(大地之神)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