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楼 编辑
杨小楼(1878年—1938年),名三元,安徽怀宁人,中国京剧武生演员、京剧武生杨派创始人。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师从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人指点,拜俞菊笙为师。
定妆照
杨小楼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从师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学武生。十七岁出科,在京、津两地搭班表演。得义父谭鑫培和王楞仙、王福寿、张淇林、牛松山等的指点。杨小楼22岁拜俞菊笙为师,得俞氏真传。后以“小杨猴子”艺名演于津门,《长坂坡》为其家传,《艳阳楼》为俞亲授,加上猴戏《水帘洞》等一炮而红。当时,就连饭馆跑堂的端着菜,也学杨的声调高喊“闪开了!”这是《艳阳楼》高登的台词,可见杨在津门影响之深。
二十四岁搭入宝胜和班,以“小杨猴子”之名露演。又与谭鑫培同在同庆班,经谭氏奖掖,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合影
二十九岁时入升平署为外学民籍学生,备受慈禧太后赏识。他与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黄润甫、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高庆奎、余叔岩、郝寿臣等人合作,先后组建陶咏、桐馨、中兴、崇林、双胜、永胜等戏班,声誉鹊起。1922年5月底,杨小楼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杨小楼载誉返京后,得谭鑫培提携,不仅合作演戏,还让他演大轴,并传授其《战宛城》等。自此“杨小楼”三字扬名京城,并享有“活赵云”美誉。杨小楼也受到慈禧的优宠,宫中许多翰林学士、王公贝勒都愿与他结识。
1931年,杨小楼应上海荣记大舞台聘请,再度赴沪演出,1月14日到上海。
1933年,同仁堂药铺乐家特请杨小楼演出《铁笼山》,地点在吉祥园。
1938年2月28日,杨小楼大殓举行。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之多,内外行知名者计有:余叔岩、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楼、孙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计砚芬、丁水利、张春彦、谭小培、谭富英、钟鸣歧、马富禄、吴彦衡、徐霖甫、李多奎、高庆奎、王瑶卿、王凤卿、叶龙章、郝寿臣、叶盛兰、高盛麟、刘砚亭、杨韵甫、万子和、郝锦川、金达志、吴菊痴、萧振川、吴钦李、汪侠公、杨主生、张寰如、王敬五、赵砚奎、陈椿龄、于永立、迟绍峰、赵世兴等均前后莅临吊祭。
由于杨氏生前崇佛信道,成为北京各大小寺院的大檀越、大功德主,且与各寺院方丈、监院等高僧结交甚密,故23处佛教寺院的方丈联合前往唪经礼忏。伴宿之日的法事,除23名“黄袍”以外,还有雍和宫、隆福寺、护国寺的喇嘛各13人;白云观、地安门外火神庙、和平门内吕祖阁的道士各13入;长椿寺、铁山寺、龙泉寺的和尚各13人。轮流诵经作法。
杨小楼笃信道教,道号杨桂年,曾着道士装,绾发于顶,黄冠鹤氅摄影留念。病重期间仍衣着道袍,弥留之际,嘱家人定按道装盛殓。杨小楼最终病逝在笤帚胡同寓所。
杨小楼祖籍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杨安墩,据传杨氏家族本系王莽后裔。王莽死后,刘秀欲灭王氏家族,王氏一族逃亡途中被盘查,族人急中生智,见路旁有杨树便言姓“杨”,遂被放行,至安徽落户。据说杨家,杨、王姓氏不分,内外有别,本族以王为姓,对外则称姓杨。
杨小楼祖父杨二喜,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
一代 杨二喜二代 杨月楼
三代 杨小楼
四代 杨氏 刘砚芳
五代 杨宗年 刘宗华 刘宗杨
六代 杨长虹 杨学萍 杨学竹 杨长和 杨长秀 杨长青 杨学敏 杨长林
七代 杨朔
杨小楼
长靠戏《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箭衣戏《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短打戏《连环套》《落马湖》《安天会》,昆曲戏《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老生戏《法门寺》《四郎探母》《战太平》。武生泰斗杨小楼,挟其十载睽别之锐气,已于二十三晚以《盗御马》剧与沪人相见于大舞台上。小楼为武生全材。念白之脆劲,神态之俊逸,表做之入化,扮相之英武,世无其匹。 尤以体格之魁梧,嗓音之洪亮,为任何人所难及。此剧为其生平得意杰作,久已南北同钦,适值金少山之窦二敦,亦夙为观众所叹服,故世人皆认为若得二伶合演,斯真美具难并之佳剧也。
1933年1月31日《申报》11版发表《大舞台三夕记》剧评称:
杨小楼、马连良、新艳秋同时演艺于大舞台,如此好戏机不可失,乃连观三夕观小楼《连环套》、《八大锤》、《安天会》三剧,三种性质、三种表情、三种打法、三种步法,而小楼演之,并皆入妙,真全才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