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 编辑

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地坛

地坛(Altar of Earth),又称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与天坛遥相对应,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 。

地坛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建有两重坛墙,将坛域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内坛墙四面开门,北门三间,东、西、南各一间。外坛墙仅西面开门。布局以北向为上,三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即中轴线上(中轴线略偏于东部)的方泽坛建筑群、皇祗室建筑群和方泽坛西北部的斋宫。此外,地坛内还有神库、宰牲亭、钟楼、神马殿等附属建筑 。

1984年5月24日,地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地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地坛

外文名:Altar of Earth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427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31日:6:00—21:30;11月1日—4月30日:6:00—20: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299-3-002

别称:方泽坛

历史沿革

编辑

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方泽坛。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方泽坛改称地坛 。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6月,建方泽坛祭拜二殿 。

清雍正八年(1730年),地坛斋宫重建 。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地坛神库的南殿及两井亭建成 。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坛方泽坛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铺墁 。

民国十二年(1923年)8月,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 。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向巿民开放 ,并在皇祇室设“通俗图书馆” 。

民国十七年(1928年),京兆公园改称“市民公园”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侵华日军修建西郊机场,将征地内居民迁移到地坛居住,地坛遂停止开放。

1957年4月,市民公园恢复并改称“地坛公园” 。

1965年,地坛钟楼拆除 。

1986年,地坛皇祇室被辟为“地坛文物陈列室” 。

建筑格局

编辑

地坛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建有两重坛墙,将坛域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内坛墙四面开门,北门三间,东、西、南各一间。外坛墙仅西面开门,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木牌楼一座。整体布局以北向为上,三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即中轴线上(中轴线略偏于东部)的方泽坛建筑群、皇祗室建筑群和方泽坛西北部的斋宫。此外,地坛内还有神库、宰牲亭、钟楼、神马殿等附属建筑 。

地坛总平面图地坛总平面图

建筑特色

编辑

地坛是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建筑从总体平面布局到围墙、方泽坛的建造以及一系列建筑上都体现出来了“方”、“阴”、“黄”等中国古代认为的大地的属性和特征,从而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和阳数为母题而不断重复出现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方泽坛拜坛并不高大,却隐含着象征、对比、夸张、透视效果、视错觉、突出光影等一系列建筑艺术手法 。

首先,利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古代“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和“天青地黄”的说法 。

其次,最大限度地净化周围的建筑物(方泽坛内不种植草一木),使其尽可能地以较简练的形式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简洁的环境。全坛方形平面由外向内的向心式重复构图,使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拜坛显得异常突出。同时,将坛的内外两层墙有意垒砌成不同的高度,这种加大远景、缩小近景、尺寸层层递进的手法,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 。

最后,在色彩运用方面全部方泽坛只用了黄、红、灰、白四种颜色,便完成了象征、对比和过渡,形成了协调艺术整体、营造气氛的作用。拜坛侧面贴黄色琉璃面砖,既表明其皇家建筑规格,又是地的象征。方泽坛以白色为主色调,与周围鲜艳的红色和黄色相间的围墙形成鲜明对比,白色的棂星门为整座建筑增添了高洁的感觉,而白色与红色之间又以灰砖作为分割和过渡,这样使整组建筑既反映了大地的朴实,色彩上又不致非常单调。而方泽坛外围苍松翠柏的映衬,又使拜坛的轮廓十分鲜明 。

主要建筑

编辑

牌楼

牌楼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原牌楼现已无存,现存为根据清乾隆时期所建式样,于1990年新建。牌楼高13.5米,三间四柱七楼式样,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 。

方泽坛建筑群

综述

方泽坛

方泽坛建筑群有内外两重方形壝墙,外壝墙边长133米,内壝墙边长86米。壝墙四周正中均建有棂星门,北面三座,其余均一座。壝墙内正中为方泽坛。下层东侧设两座从祀五岳、五镇、五陵山的石座,刻以山形花纹;西侧设两座从祀四海、四渎的石座,刻以水形花纹,石座上各凿有四个水槽。坛四周按照《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祗于泽中方丘”的说法,环绕祭祀时注水用的泽渠,方泽坛也以此名之。渠西南有白石龙头,祭前由暗沟从方泽坛西侧的神库院的井亭引水注入泽中,深以龙口为度 。

棂星门

棂星门

内外墙北面各三座汉白玉棂星门,均为两柱一门形式,安两扇五抹直棂槅扇门。外墙棂星门台基高0.15米、阔19.05米、深3.17米,两边设以五连礓䃰。中门净空宽3.35米、高3.7米,边门净空宽2.55米、高2.89米。内墙棂星门台基高0.15米、阔18.72米、深3.11米。中门净空宽2.57米、高2.93米,边门净空宽2.16米、高2.67米。内外墙东、西、南三面各一座汉白玉棂星门,均为两柱一门形式。外墙棂星门台基高0.15米、阔5.46米、深3.15米。门净空宽2.52米、高2.88米。内壝墙棂星门台基高0.15米、阔5米、深3.15米。门净空宽2.13米、高2.5米 。

方泽坛

方泽坛拜坛立面图方泽坛拜坛立面图

方泽坛,俗称拜坛或拜台,北向,平面正方形,二层,上层高1.28米,边长20.28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84米,上下两层各八级台阶。坛面墁正方形白色石块。上层坛面的中心是用36块边长1.06米的正方形艾叶青石铺墁成纵横各六块的方形平面。其四周又划分为八个区,每区以64块(8乘8)边长82厘米的正方形艾叶青石铺墁成每边为八块的正方形。下层又分为16个区(2乘8),每区同样以64块(8乘8)方艾叶青石铺墁成每边为八块的正方形。上下两层坛台台阶均为八级,下层台阶宽3.8米,上层台阶宽3.4米,均为青白石所制 。

皇祗室建筑群

皇祇室

皇祗室建筑群位于方泽坛南,坐南朝北,大门北向,为琉璃门形式,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方券洞一座。皇祗室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斗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山花为金钱绶带。殿内梁架为彻上明造。室内正中设汉白玉须弥座,高0.86米,阔1.91米,进深1.61米,上奉“皇地祇”牌位神龛。东西两壁各设须弥座一座,高0.86米,长5.14米,宽0.87米,上面供奉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诸神位。次间与梢间前后金柱间东西两边各设三座须弥座,高0.8米,方1.6米,上奉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六帝牌位。每逢夏至大祀方泽时,由礼部侍郎将诸神位请至祭坛上安置于各自的神位上,祭祀完毕后又请回此殿安奉。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由太常寺官员来此上香行礼 。

神库院

神库院位于方泽坛西,前后两进院落,周围围以垣墙,东西68.2米,南北72.7米。大门北向,琉璃门形式,硬山顶,简瓦绿剪边屋面。前院正殿为神库,是安放迎送神位时所用的凤亭、龙亭和皇祗室修缮期间供奉神位的地方,面阔五间,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西配殿为神厨,是制作祭祀食品的地方;东配殿为祭器库,是存放银、铜、陶瓷等祭祀器物的地方(金祭器存放在故宫太常寺内)。东西配殿各五间,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院内东北和西北各一座井亭,均为盝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三升斗拱。东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渠注水,西井亭专为神厨供水。后殿为乐器库,是存放祭祀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库房,面阔五间,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院内各殿彩画均为双凤枋心 。

斋宫

斋宫

斋宫位于方泽坛西北,坐西朝东,一进院落,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斋戒的地方。大门东向,为琉璃门形式,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旋子彩画,一字枋心。正殿坐西朝东,面阔七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殿前月台三面围以汉白玉栏板,正面三出陛,中为九级,中间镶嵌汉白玉丹陛石,上雕刻瑞云、寿山、福海等纹饰;左右各为七级;南北两侧各一出陛,也为七级。南北配殿各一座,面阔七间,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施一斗三升斗拱,旋子彩画。各殿彩画同为象征地的双凤枋心 。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冢、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疏璃门一间。亭北向,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简瓦绿剪边屋面,檐下均为一斗三升斗拱,旋子彩画,双风枋心。殿南侧有灶房三间与宰牲亭搭接,面阔同正殿 。

神马殿

神马殿

神马殿位于斋宫北,是祭祀时喂养御马的地方,亦称神马圈。殿北向,面阔五间(19.55米),进深7.5米,悬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旋子彩画,一字枋心。殿周围围以垣墙,东西各一门 。

钟楼

钟楼

钟楼位于斋宫东北,神马殿东,东向,为三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的正方形建筑,通面阔12米多。楼内有古钟一口,青铜素钟,钟面上铸“大明嘉靖某年某月某日制”字样,高2.58米,直径1.56米,重2320千克。由于年久失修,现建筑为复建 。

文物价值

编辑

地坛是中国现存较大的祭地之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建筑处处体现出中国古代对“地”的认识 。

文物保护

编辑

1981年,地坛方泽坛按清乾隆时期形制修复 。

1984年5月24日,地坛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1990年,地坛牌楼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复建 。

1999年,地坛神马殿进行挑顶大修 。

2000年,地坛钟楼按原样重建 。

2006年5月25日,地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文化

编辑

祭祀制度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后,对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坛庙建设摆在首位。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郊庙建设便开始动工。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完工,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敝壮丽过之”。 明嘉靖年间,嘉靖帝认为祭祀当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礼制,明嘉靖九年(1530年),恢复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又分别建造圜丘坛祭天,方泽坛祭地,朝日坛、夕月坛祭祀日月。经过明嘉靖年间对坛庙祭祀制度的系列改革,形成了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农、祈谷并举的新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祭坛格局的基础。清师入关后,沿袭明制,仍将嘉靖朝的坛庙制度引为成法遵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光绪帝停止先农、朝日、夕月、方泽诸坛的亲祀 。

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

地坛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1742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

地坛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祇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

五坛八庙

旧时老北京有句俗语:“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这几处地方是旧北京的闹市区或坛庙、名胜的典型代表,昔日在北京享有较高的声誉。“五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均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两朝帝王们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北京孔庙)和历代帝王庙。这几处在封建时代都是帝王们祭祀列祖列宗、神佛、历代圣贤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传心殿在故宫内,其余皆在城内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地坛公园内 。

地坛

开放时间

地坛公园:5月1日—10月31日:6:00—21:30;11月1日—4月30日:6:00—20:30。

皇祇室:8:30—17:00 。

门票价格

皇祇室票价:5元/人 。

交通路线

公交

地坛公园南门:北京市内乘坐13、116、44、130、684、75、18、200、142路公交车前往。

地坛公园西门:北京市内乘坐104、108、124路公交车前往;北京市内乘坐3、18、27、75、113、119、301、430、141、专7路公交车前往。

地坛公园北门:北京市内乘坐125路公交车前往。

地坛公园东门:北京市内乘坐125、117路公交车前往 。

地铁

地坛公园南门:北京市内乘坐地铁2、5号线,在雍和宫站下车前往。

地坛公园西门:北京市内乘坐地铁2号线,在安定门站下车前往。

地坛公园北门:北京市内乘坐地铁5号线,在和平里北街站下车前往 。

下一篇 柏林寺

上一篇 袁崇焕墓和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