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泰陵 编辑
景泰陵(Jingtai Mausoleum),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是明朝第七代皇帝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的陵寝。“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废,不久死去,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宪宗即位后,为朱祁钰平反并追复年号,重新营建陵寝,嘉靖时又将绿琉璃瓦改为黄琉璃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景泰陵从整体上看,陵墓上的主要建筑具备。陵寝内分为三进院落,整个陵寝呈前方后圆状。陵区自南而北原建有享殿、神库、神厨、宰牲亭、内官房、碑亭、祾恩殿,但未建宝城和明楼。由于皇陵长期破坏严重,现陵区宝顶已平,仅存有御碑亭、祾恩门等中路建筑。景泰陵是封建社会权力之争的产物。是明朝定都北京后,帝王陵中唯一不在十三陵的皇帝陵寝。陵区营建格局强调中轴线主要建筑和附属建筑两边对称的重要性,完全是人间建筑布局的翻版。2001年6月25日,景泰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景泰陵
外文名:Jingtai Mausoleum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遗光寺路娘娘府附近
所处时代:明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编号:5-0145-2-00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景泰帝去世后,以亲王礼被草草葬入金山陵园,与许悼王及怀献世子园寝共处。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朱见深下诏恢复景泰帝号,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实际上仅对陵寝略加增饰,陵宫建筑仍按王陵的级别覆以绿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于陵宫门外偏东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实际上仍是王陵。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三月,明世宗拜谒景泰陵。认为景泰陵全然不符合帝陵体制,命改易黄瓦。在陵门之外、大门之内的正中位置建陵寝碑亭,移陵碑于亭中,使之略具帝陵之制。直至明亡,景泰陵再未改建增饰,最终成为规制介于“帝与王之间”的陵寝,是明代帝陵中的一个特例。
清代,景泰陵残破不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建御碑亭。清后期及民国时期景泰陵毁坏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陵区建筑逐渐恢复。
文革期间,军事科学院将宝顶改建挪作它用。
景泰陵
明代皇家陵寝标准结构图(长陵为例)
御碑亭
御碑亭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檐下施以重昂五踩斗拱,四面开门。碑亭正中立有乾隆三十四年所立御碑一通。
御碑亭
祾恩门
祾恩门位于御碑亭的北侧,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灰简瓦屋面。明间为余塞大门,次间为墙,原有门扇已无。
祾恩门
景泰陵文保碑
1979年,景泰陵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景泰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祁钰
(传)明代宗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14日),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只比长兄朱祁镇小1岁。明英宗即位后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朱祁钰为监国后,果断地惩处了土木之变罪魁王振的党羽,起用了兵部左侍郎于谦,确立了在朝臣中的威望。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帝命于谦为统帅,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明英宗回朝后被朱祁钰幽禁于南宫,后又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辟,软禁其于西苑,改元天顺。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明英宗废其为郕王,不久朱祁钰离奇去世,享年30岁。原在北京昌平陵区所营寿陵被废,以亲王身份葬京西黑山扈之景泰陵。(详见词条:朱祁钰)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
景泰陵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无
交通指引
北京公交563路、563路区间、932路娘娘府站下车即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