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一处烧卖馆 编辑
都一处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到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都一处烧麦馆位于繁华的北京前门大街路东36号,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主营各种烧麦、炸三角、马莲肉和山东风味炒菜。为北京一级餐馆,北京市旅洲定点餐馆,北京市先进单位。
中文名:都一处烧卖馆
投用时间:清乾隆三年(1738)
特色产品:炸三角等
单位:北京市先进单位
都一处烧卖馆
都一处烧麦馆最早是以经营烧饼、炸豆腐、烧酒的小铺,俗名“醉葫芦”,因门口挂一破酒葫芦而得名,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深夜回京,到酒铺用餐,因除夕京城仅此一家还未关门。又服务热情而龙颜大悦,于是派太监赐匾取名“都一处”。乾隆赐匾后,很多人都来都一处看匾,生意地甚为兴隆,经营酒类由白酒佛手露发展到五加皮、茵酒、黄酒、蒸酒等;菜肴也由凉菜发展为数十种炒菜,面食有烧麦、炸三角、饺子、馅饼等。
郭沫若生前经常偕夫人前往都一处用餐,1964年,郭老亲笔提匾“都一处”,其夫人于立群也为该店手书了高2米宽3米的壁书。
1996年都一处进行了改建和装修,1998年8月18日重张开业,新开业的都一处内设三个大厅和一个外宾餐厅。一楼以普通烧麦为主,二三楼经营中高档烧麦和山东风味炒菜,都一处烧麦不仅用料精细,做工精湛,而且具有鲜香爽口,醇面不腻等特点,并曾经荣获商业部“金鼎奖”和“中华名小吃”等光荣称号。
都一处烧卖馆
都一处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 到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说起“都一处”牌匾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下通州私访,回京进永定门来到前门一带,这一天正是农历大年三十,天色已很晚,老百姓都带着齐备的年货,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吃团圆饭。众多店铺也早已关门上板,掌柜的把全店人召集到一起“说官话”(旧社会商家年终结算帐目,分配奖励,决定人员去留),分红领赏。只有王瑞福开的这家酒铺仍在开门营业,乾隆一行3人便走进了酒铺。王瑞福一看这3位客人,衣帽整洁,仪表不俗,又从衣着表情上猜出他们是一主二仆的身份。王瑞福凭着十几年经营酒铺的经验,连忙把3位客人让到楼上,把店中的洋酒“佛手露”和酒铺自制的几样拿手凉菜“糟肉”、“凉肉”、“马莲肉”一齐端上桌来,亲自为3人斟酒,并站在一旁伺候。
饮罢酒,尝过菜,其中一位客人问店家:“你这小店叫什么名字?”王瑞福赶忙回答:“小店没有名字。”这位客人听见楼外鞭炮齐鸣,想到家家户户已在欢度新春,生出几分感慨,他非常感激地说:“这个时候还开门营业,京都只有你们这一处了,就叫‘都一处’吧”。王瑞福当时一听也就过去了,并没太在意。可没过几天,几个太监送来了一块“都一处”的虎头匾,并对王瑞福说,这块匾是当朝乾隆皇帝御笔赏赐的,三十晚上来吃饭的3位客人中,主人打扮的就是皇上。王瑞福听罢连忙朝天叩拜,立即将匾挂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从此,“王记酒铺”便改名叫“都一处”了。
都一处烧卖馆
王瑞福还将乾隆坐过的椅子,用黄绸子围起来,当“宝座”一样供起来。并将乾隆走过的从大门到楼上的一段路保护起来,终年不打扫。日积月累,来往客人带进的泥土越来越多,最后成了一道土埂,被称为“土龙”,这条“土龙”在清代被列为京城的“古迹之一”。清朝记载“土龙在柜前高一尺,长三丈,背如剑脊”。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苏州文人张子秋,慕名来到“都一处”,酒饭后写到“都一处土龙接堆柜台,传为财龙”。 “都一处”自乾隆赐匾后,生意兴隆,许多人争相来此观看御匾,后来很多中外宾客用餐后都要在御匾前合影留念,这一情景一直在延续。
有藏头诗赞曰:“都城老铺烧麦王,一块黄匾赐辉煌。处地临街多贵客,鲜香味美共来尝。”短短二十八个字,把“都一处”的历史、经营特色、所制烧麦的鲜香味美,都一一道出,最后两句还告诉大家“都一处”临街开店,交通方便,号召大家都来品尝“都一处”的品牌食品——烧麦。
都一处的前身叫王记酒店,由一位山西姓王的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创办,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这个姓王的人当初到了北京后,先由一个老乡介绍,到了前门大街肉市的碎葫芦酒店当学徒。三年多的学徒生活,使他学会了招待客人、整理店堂和制作小菜的本领。他待人热情,手脚勤快,来到酒店喝酒的客人,都爱让他打酒上菜。这个姓王的学徒虽然工作干得好,但是工钱却挣得很少。为了能自谋生路,于乾隆三年学徒期满后,辞退了碎葫芦酒店的工作,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于前门大街路东的鲜鱼口处,搭起了席棚。三五张油桌,几条长凳,一个自造的炉灶,加上赊来的酒和肉,临街挂上了一个酒葫芦幌子,上书“王记”二字,姓王的只用了一个伙计一个学徒,便自立起门户开张了。也许是天遂人愿,酒店开张以后,天天顾客盈门,座无虚席,买卖越做越红火。因为酒店买卖好,信誉也好,所以酒坊、面铺、油盐店都愿意把东西赊给他用,王记酒店开张没几年便挣了钱。有了钱,掌柜的就打算盖房子,于是在乾隆七年盖起了一座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除去设了两间雅座之外,小楼上下全是散座。当时,经营的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连肉、晾肉等小菜,买卖虽小,可日渐兴隆。正当买卖越越旺的时候,王掌柜的得了重病,不久便去世了。留下内掌柜的带着一儿一女过日子,买卖便托付给了王掌柜的师哥经营。粘酒店依旧保持着早开门晚关门,待客热情,酒菜实实在在的好作风,所以买卖更是越做越好。 转眼到了乾隆十七年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买卖没从前好做了。特别是进了腊月,生产更加冷清。其实,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旧时代的北京,只要一进腊月,在旗的那些贵族、官僚和有钱人家,便开始了置办年货,一般在年三十之前就都置办齐了,专等着过年。这时候官府也封了印,戏楼也封了台,一般人家也都不出门了。所以,酒店、饭馆也早就没生意了,特别是年三十,连白天都不上座。听老人们说,这时候,只有两样买卖上人,一个是澡塘子,一个是当铺。过去老北京曾有民谣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到了三十晚上,洗澡的人都不断。当铺按理说只早晚开门,但是到了除夕夜,它整夜都开门,为的是专等那些“跳火坑”的人。“跳火坑”就是那些欠了人家的钱,而又躲不过债的人,年根底下必须还债,所以就把家里的东西统统送进了当铺。甚至有的人,当场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当掉,为的是凑足欠债。
王记酒店每天开门关门都是有规定时辰的,就是年三十也是不过子时不关门。公元1752年,也就是清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前门大街黑漆漆的,一般的店铺早已关了门,在更夫的梆子声中,还不时地夹杂着几响爆竹声,除夕就要来临,连各买卖家的伙计也都回去吃年饭了。但是,王记酒店还亮着昏黄的灯火,因为还没有到子时关门的时间。这时候,门帘一挑,两个打着纱灯的仆人一前一后,引着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了酒店,伙计把他们热情地引到了楼上,三人落座后便就着小菜喝起了酒。伙计一看这几个人来的虽晚却仪表不俗,还要了那么多的酒菜,招待就更殷勤了。只见那个年轻的书生,边吃小菜边喝酒边夸奖这里的菜好酒好服务好,还说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这里的酒菜。末了,他冲着伙计问道,你们这个小店叫什么名字呀?伙计一听,便说,我们这儿没名字。这个人点点头,竟有些感慨地说,到了这个时候,不关门的酒店,偌大个京都怕也只有你们一处了。我送你们小酒店个名,就叫都一处吧!
年三十很快就过去了,那一天晚上的事,伙计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忽然一天,十几个太监排着队,到了王记酒店,把一块写有“都一处”三个大字的虎头匾,送给了掌柜的。到了这时候,大伙才知道,三十晚上那天来酒店喝酒的年轻人是乾隆皇帝,这块匾是乾隆皇帝亲手题写的。掌柜的激动得流着眼泪,把皇上写的匾,端端正正地挂在了店铺的门楣上,又将乾隆皇帝那天晚上坐过的太师椅盖上了黄缎子,下边还垫上了黄土,恭恭敬敬地摆放起来,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再坐。乾隆皇帝为王记酒店题匾的消息,一阵风似地刮遍了北京城,大家都来祝贺,也都来观看这块虎头匾。一时间都一处名声大噪,生意蒸蒸日上。
皇帝到都一处喝酒,赏虎头牌匾,都一处设了宝座等等,对都一处的兴旺发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都一处的经营品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有所提高。直到同治年间,才增加了烧麦和炸三角等主食,还增添了炒菜。都一处发扬待客周到热情,选料精做工细味道好的传统,特别是回锅肉,做得很有特色,成为每一位来吃饭的顾客必点的菜肴。当时,京城有名李静山者,写诗赞曰: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谁知到了民国时期,都一处传到了一个叫李德馨的手里,他不愿意踏踏实实做饭馆的生意,成天在外头混,今天嫖妓院,明天去赌博,花天酒地任意挥霍,没钱了就到店里去取。不仅如此,他还对店里的伙计任意克扣,不仅工钱变少了,年底的奖金也少了。每天让伙计吃的是窝头就咸菜,使得伙计们个个都有怨恨情绪,却又敢怒不敢言。于是,大家就想了个办法,拿店里的东西泄气。红案的炒菜多放油,做烧麦的多放佐料,打酒的多给,想着法子把买卖搞垮。岂料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顾客都说都一处的饭菜质量好,分量足。这样,不但都一处的马连肉、晾肉名贯京城,烧麦和炸三角也成了人人爱吃的美食而出了名。
从古到今,开饭馆的大多能赚钱,是因为自旧社会就有开饭馆的倒三七之说。倒三七就是三分的本,能赚七分的利。多放东西,多给东西。
日伪时期,都一处和北京城里所有的工商业一样,受到了沉重打击,长期以来生意不振,还有许多饭馆因此而关了门。
都一处经历了多次装修翻建,1964年迁入的两层新楼,营业面积达一百七十平方米。同年秋天,郭沫若到店观赏乾隆御赐的虎头匾后又为都一处写匾。文革中改名为燕京烧卖馆,1981年恢复老字号。1997年4 月都一处再一次翻建,并于1998年 8月18日开业。新建的都一处为三层,营业面积四百平方米。一层主营烧麦,并恢复了传统凉菜“两肉和马莲肉”。二层经营山东风味炒菜,并承办喜庆宴会。
都一处烧卖馆
提起都一处,同时闯入老北京脑海的有两个词:“乾隆”和“烧卖”。一个是风流天子,一个是屉中小吃,这两者怎会凑到了一起? 新旧两座小楼
都一处的故事可以分为古今或上下两部,背景都是一座小楼。第一座小楼有两层,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位于前门大街东,鲜鱼口南,具体位置今已不可考,但毫无疑问,直到今天,那里仍是个人头攒动的所在;第二座小楼共三层,建于1958年,位于前门大街,鲜鱼口北,门口立着戴毡帽、梳长辫的清人铜像,却是乾隆正在题写“都一处”匾额的场景。前一座楼里记载了都一处200多年风雨坎坷的足迹,后一座楼则以真实存在的实体指引,去找寻那交织着辛酸、传奇和兴盛的尚未翻过的一页。
每天上午9点半,前门大街36号一都一处烧卖馆的门口,大厅里灯光尚未亮起,服务员们聚在柜台前合唱。轻轻推门而入,在光滑洁净的地面印上今天第一个客人的脚印。顾不上仔细打量两边的桌椅摆设,因为眼球已被正前方坐北朝南的玻璃罩所吸引——里面俨然摆放着堪称都一处镇店之宝的虎头匾。只见这块传说中乾隆皇帝御赐的虎头匾与别的中规中矩的匾额不同,是憨头憨脑的椭圆形,黑漆油饰字贴金箔,而其亲题的“都一处”三个大字刚劲洒脱,尽显天子风范。匾的四周刻有蝙蝠图案,暗喻“有福”。据资料记载,这块匾在文革时曾被重重地砍过一刀,幸亏它的“骨头”硬,只留下一块刀疤,后被员工们藏在了库房的杂物底下。1981年恢复老字号时,它才被重新取出,油饰整理后刷成金字。
一律黑木椅、玻璃桌,白瓷餐具,屋顶为金色基调,墙壁上还有记录着整个都一处创业故事的漫画,既富丽堂皇又稳重典雅。二楼仍是就餐大厅,颇为清爽。三楼则是豪华雅座,幽雅安静。回想200多年前的那座二层小楼,却简陋得多。那时还没有“都一处”这个名,仅是乾隆七年(1742)一个不起眼儿的小酒店,老板虽积累了一点资金,却苦于北面和南面都有店铺,无法扩充门面,只得被迫向上发展。没有厨房,案板、炉灶等就放在楼下北墙边。一楼有四五张桌子招待酒客,上设两个小间雅座。据老师傅介绍,那时卖酒还以杯计,而不是以壶计,就算后来乾隆爷来喝酒,也是一杯杯地算钱的。
都一处烧卖馆
消失的“宝座”和“土龙” 日头渐高,店里食客也渐渐多起来,兴致勃勃地观赏虎头匾,其实除了虎头匾还有一样宝贝,恐怕如今已鲜有人知,就是乾隆皇帝来喝酒时坐过的椅子。那是一把大红色的罗圈椅,自乾隆坐过后,店主便将其上盖黄绸布,下垫黄土,称为“宝座”,不许任何人再坐,像供神一样将椅子供奉了起来。据史料记载,一般搁在小楼凉台上,外观很是庄严、精美。可惜新中国成立前夕,它被扔进杂物堆里,不知所终。
除椅子之外,老楼还有一宝。别看都一处店堂的地面光可鉴人,原址完全不是这样。原来店主不仅在椅子下垫黄土,而且规定从店门到“宝座”的通道不许打扫,于是泥土日积月累形成一道土埂,当时人称“土龙”,清朝时还被列为京城“古迹”之一。民国年间,“土龙”每年都会被铲一次,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土龙”完全消失。
古今吃法有所不同
临近中午,店堂内人声鼎沸,几乎每张桌上都摆着一屉烧卖,只见其花边褶皱层层叠叠,宛如一朵朵精美的绢花。旁边的师傅介绍,都一处制烧卖的过程与众不同,从烫面、和面、走锤到蒸好上桌,需要经过六至七位师傅的手,共14道工序。其中,除了和面和压面会用到机器外,其余步骤都是纯手工的。而烧卖上的褶皱最多可达30个,整个都一处馆也只有五六位师傅能做得到。看着这些小巧玲珑的烧卖,我不禁在心里感叹,现代人做活真是越来越精细,因为听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一处的烧卖还只只“膀大腰圆”,用直径1米左右的大屉盛着,不论屉却论斤卖,不似今天小家碧玉般的秀气,充满了北方魁梧大汉的豪爽。
但真正懂行的人除了烧卖还必点炸三角——都一处历史上经营的第一个菜品。炸三角乍看上去很平常,像油炸过的小汤包,但老食客们都知道,哪怕寻遍北京城,也只此一家。早年间常来都一处吃炸三角的,基本上是前门一带的商号富贾和店铺掌柜,也有很多外地人。到了晚上天桥一带各个戏馆一散场,都一处立即满座,其热闹场面与今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放后炸三角曾失传过一段时间,直到前几年方才恢复,此刻能大快朵颐的食客们真要感叹自己有口福了。
这些复杂而神秘的传统老工艺,现代科学技术是无法替代的。正如都一处的师傅所说,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工艺都是传家宝,是独门秘籍,于是都一处的厨房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禁地,只是窥探一眼都不得不大费周折。
都一处没有都一处,北京人不一定知道烧卖
烧卖是从南方传过来的,能在京城走红,都一处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没有都一处,北京人还不一定知道烧卖是个什么东西。小时候,感觉上烧卖就是指都一处,就像提起首都就是指北京一样。街边小吃店一般不卖烧卖,一来麻烦。二来因为味道不正宗,吃的人也少。嘴馋想吃烧卖了,肯定只到都一处,别的地方还真不认。不过,都一处好吃的远不止烧卖,只要来,必点干炸小丸子,做工讲究、用料实在。北京每一家老字号都有几道独家菜,每道菜里都有故事。
吃烧卖,别忘了来碗粥
都一处烧卖顶部的特别多,虽然吃馅时不觉得干,但吃到这些花边时就会感到口渴,这时来碗香甜的粟米粥或清爽的银耳羹,都能令胃口大开。
炸三角在前几年刚恢复旧颇受欢迎.但想一尝其鲜的食客得注意,炸三角有很强的季节性,只在天气凉爽时制作才能保证味道,所以夏季就成了炸三角的“断档期”。
都一处烧卖馆
恢复、坚持老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些年,都一处对恢复老菜式、老工艺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前几年一口气儿恢复了3个失传多年的经典莱式:马连肉、糟肉和炸三角。这几道菜都有大约两百年的历史,制作工艺传统而复杂。晾肉的酱肉相似,但比酱肉利口,恢复它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空间,因为晾肉需要“晾”,我们正势力解觉这个问题。力图恢复的这些菜肴都不能通过标准化机器生产出来,但越是纯手工的越难制作,也就越是饮食文化的精华.绝不能丢。
在恢复和坚持老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拿都一处的招牌烧卖来说,过去油重、肥肉多,都用精瘦肉.口味清淡。过去来都一处的老年人偏多,近年,年轻人越来越多。还有外国游客,韩国、日本来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还专门多点一些打包。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些老字号最大的愿望,不仅是老一辈人的怀旧场所,也是新一代喜欢光临的感受经典文化的地方。
都一处烧卖馆
皮儿的直径三寸三,至少24个褶儿 传说20世纪30年代,伙计们往馅里多加油和料的方法曾加成本,以惩罚黑心老板,没想反倒大大提高了都一处烧卖的质量,使它逐渐享誉京城。事实上,都一处烧卖与众不同的是,不仅它的馅味道好,而且对皮儿的规格要更严格,最大的讲究就是薄,一张皮儿中间厚1毫米.边上仅0.5毫米,薄如蝉翼;皮的直径约1 1厘米,最少要捏成24个褶儿.每四只烧卖用一两二的馅儿一两三的皮儿。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都一处起初是山西人王瑞福开设的一家小酒店——王记酒铺。清乾隆十七年,因皇帝来此小酌,并亲笔御赐“都一处”蝠头匾,使都一处名声远扬。乾隆走过的甬路也因长年不扫而成“土龙”,在清代被列为北京城的“古迹之一”,与永外“燕墩”齐名。清同治年间,曾有吟咏都一处:“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数百年来,都一处形成了烧麦制作工艺,尤其是走槌压皮技艺独到,用走槌压出的皮呈二十四个花折,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缺一不可,制皮和包馅的过程,也极具艺术观赏性。成形的烧麦外观上独特,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烧卖馅料调制考究,根据季节时令的不同,制作出四季烧卖:春季的春韭烧麦,夏季的西葫芦烧麦,秋季的蟹肉烧麦和冬季的猪肉大葱烧麦等。食之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堪称一绝,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1990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烹饪大赛上,都一处烧麦获得第一名。1992年,都一处烧麦在北京市百家餐馆、千种风味小吃大联展上获最佳品种奖。2000年,都一处烧麦获“中华名小吃”称号。都一处系列烧麦还荣获了商业部颁发的“金鼎”奖。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面临传承危机。
炸三角是都一处的著名食品之一,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荤馅和素馅两种。吃时须先用筷子在皮上扎几个眼使馅里的热气冒出来,然后再吃,以免烫嘴或溅出油汤,污染衣物。 原料配方
面粉5千克 带皮猪肉5千克 大茴香15克 韭菜750克 葱250克 姜60克 麻油60克 黄酱300克 花生油2.5千克(约耗750克)
制作方法
1. 将猪肉分肥、瘦、皮三个部分切开。然后将肉皮和瘦肉放入锅内,加水约5~6千克,先用大火后用小火烧煮烂,煮烂后捞出将瘦肉切成小见方丁,肉皮绞碎,肉汤放好待用;肥肉生切成丁;葱分四瓣切开,再切成7毫米长的段;姜切碎;韭菜切3毫米长的段。
2. 将大茴香下大火热麻油锅炸焦捞出。随即将葱段、姜末、肥肉丁投入原油锅略炒,再加入黄酱炒成肉酱。
3. 另用净锅倒入肉汤约2.5千克,加入肉酱、瘦肉丁、碎肉皮、酱油搅和,用大火烧开后倒在瓷盆内,使它凝结成冻。同时,搅开肉冻,放进韭菜段拌成馅。
4. 将面粉放入盆内,加入开水约2.05千克(冬季可加到2.2千克)迅速和成面团,倒在案板上揉匀,搓成若干直劲3厘米的圆形条子,摘成200个重约35克的面剂,一个个擀地成直径约17厘米、厚约2毫米的圆皮。
5. 将圆皮切面两个大小相等的半圆形块,用一个半圆块在边缘刷上水,做成三角形的兜兜,勿使散开,兜内装馅25克,兜口蘸水粘牢,勿让馅心外溢。最后分批分次放入大火六成热的花生油锅内炸,炸到外皮焦黄,捞出沥去油,让尖端朝下装盘即成。
产品特点 外皮焦脆不硬,馅稀鲜香。
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公布,都一处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