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编辑

螽斯科蝈螽属的一种观赏性鸣虫

蝈蝈蝈蝈

优雅蝈螽(学名:Gampsocleis gratiosa),常称为蝈蝈、短翅鸣螽或螽斯,是螽斯科蝈螽属的一种观赏性鸣虫。其体长为40~55毫米,雌虫略大于雄虫。体色多样,包括绿色、浅绿、淡褐色、草白色、黑褐色和黄褐色。头部较大,几乎平直,触角呈丝状,长达60毫米。前胸背板宽大呈马鞍形。腹部圆柱形,尾端稍尖且上翘,雌虫尾端有军刀形产卵器。优雅蝈螽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国,可适应于平原、大田、草地、丘陵、荒坡、山区、草丛和矮林等多种环境,多见于田间荒地。它是杂食性动物,偏好植物的花、嫩叶及昆虫,但其食肉性强于植食性,在野外主要捕食昆虫,可捕食多达9目56科120多种昆虫。优雅蝈螽早晚都会鸣叫,尤其白天较为频繁,鸣声最长可达427.12秒。由于其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优雅蝈螽常被人工养殖。依据体色,养殖品种分为五类:黑蝈蝈、绿蝈蝈、草白蝈蝈、三青蝈蝈和异色蝈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优雅蝈螽

拉丁学名:Gampsocleis gratiosa

别名:蝈蝈、聒聒、短翅鸣螽、螽斯、聒子、山蝈蝈、叫蝈蝈、大鸣螽

外文名:Elegant Katydid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直翅目(Orthoptera)

科:螽斯科(Tettigoniidae)

属:蝈螽属(Gampsocleis)

种: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亚种:2种

分布区域:中国、俄罗斯、韩国、蒙古国

命名者及年代:Brunner,1862

栖息环境:在平原、大田、草地、丘陵、荒坡、山区、草丛、矮林、灌木丛均可生存

识别特征:头部较大,近于平直,顶部通常呈深绿或褐色,长脸为蓝色或淡蓝绿色。牙尖呈紫红色,两根触角须呈丝状,可长达60mm,颜色为褐色

食性:杂食性昆虫,喜食植物的花、嫩叶及昆虫

动物学史

编辑

进化史

系统分子学研究表明,优雅蝈螽基因中含有名为Myosin 18A的蛋白氨基酸序列,这是一种相对保守的蛋白,其在哺乳动物到昆虫体内的同性较高。研究显示,优雅蝈螽的Myosin 18A蛋白在进化上更接近于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和山大齿猛蚁(Odontomachus monticola),位于脊椎动物之后,属于较低的进化等级 。

蝈螽属(Gampsocleis)在中新世中期开始分化,祖先可能分布于东北区,随后沿三条路线扩散。第一条路线始于约1311万年前,部分物种向西北区扩散,形成秃毛蝈螽(Gampsocleis glabra);随后向华北区扩散,逐渐形成隆线蝈螽(Gampsocleis carinata)、优雅蝈螽和傅氏蝈螽(Gampsocleis fletcheri) 。

分类史

中国蝈螽属的分类学研究较少,物种鉴定主要依赖于外文文献中的形态学描述和手绘结构。由于这些资料较为古老且形态学描述简单,导致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仍然不清晰且难以解释。因此,蝈螽属的真实分类地位、形态学特征和最近的地理分布存在模糊性 。

系统分子学研究显示,优雅蝈螽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山东地区与河北、内蒙古和北京等地的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两个姐妹群的单系分支。因此,研究认为来自山东的样本应与优雅蝈螽分开,重新确认傅氏蝈螽的分类地位,将山东样本归类为其一部分 。

发现与命名

优雅蝈螽由瑞士博物学家卡尔·布伦纳·冯·瓦滕维尔(Carl Brunner von Wattenwyl)于1862年命名 。

形态特征

编辑
优雅蝈螽为大型鸣虫,体长40~55mm,雌虫体略大于雄虫 。其体色变化多样,包括绿色、浅绿、淡褐、草白、黑褐及黄褐 。

头部

头部较大且平直 ,顶部通常为深绿或褐色,长脸部分颜色较浅,呈蓝色或淡蓝绿色。牙尖呈紫红色,两根丝状触角长达60mm,颜色为褐色 。复眼卵圆形,位于头部正面 ,复眼前方有3个单眼 。

优雅蝈螽的头部优雅蝈螽的头部

胸部

前胸背板发达且宽大,呈马鞍形,厚而坚硬,一般为绿色或褐色,盖及中、后胸 。前胸背板侧隆线为黑色,纵隆线在前胸背板上明显,前半部分凸起区域较大,后缘呈圆弧状 。

雄虫前翅较雌虫长、厚且发达,呈黄褐色;雌虫前翅较短 。雄虫前翅具发音器,通过摩擦鸣叫发声;雌虫无发音器 。

前足胫节基部具有听器,三对足的股节下缘有黑色短刺,前足胫节上侧有顶端刺,第1、2跗节外侧有纵沟,后足发达,股节上有褐色纹,第1跗节下方有游离小垫片 。

优雅蝈螽的侧面图优雅蝈螽的侧面图

腹部

腹部呈圆柱状,尾端略上翘,由10块背板组成,颜色为绿色或褐色。腹板雌虫有8块,雄虫有9块,背板尾端有肛上板,腹面有生殖板,颜色呈浅黄绿色或浅灰粉色。雌虫尾端有军刀状产卵器,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呈侧扁状,略向下弯曲,末端斜截 。

优雅蝈螽腹部图优雅蝈螽腹部图

分布范围

编辑
优雅蝈螽在全球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韩国、蒙古国 ;在中国境内,分布于东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栖息环境

编辑
优雅蝈螽能够在平原、大田、草地、丘陵、荒坡、山区、草丛、矮林、灌木丛等多种环境中生存 ,但多集中于田间地头的荒地 。

草丛中的优雅蝈螽草丛中的优雅蝈螽

生活习性

编辑

觅食行为

优雅蝈螽为杂食性昆虫,喜食植物的花、嫩叶及昆虫 。其食肉性强于食植性 ,较凶猛 。在野外主要捕食昆虫,包括9目56科120多种昆虫,并能取食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蔷薇科(Rosaceae)的作物,如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黄荆(Vitex negundo),以及一些水果和嫩脆蔬菜。尽管食性广泛,但偏好捕食直翅目(Orth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以及植物的嫩脆部分。在食物缺乏时,它也会取食植物种子、干黄荆叶和花蕾等,甚至会自相残杀 。

鸣叫行为

优雅蝈螽因其独特而清脆的鸣声备受喜爱 ,其鸣声最长可持续427.12秒 ,常在早晚鸣叫,尤其集中在白天,鸣声清脆响亮,节奏较快 。在环境温度超过19℃时,每秒鸣叫3~5次,能连续鸣叫超过25分钟。当温度降至18℃以下时,鸣叫速度减慢;温度降至16℃时,仍能鸣叫但行动缓慢,长期处于16℃以下可能导致死亡。 运动行为 优雅蝈螽性情机警,跳跃能力强,能够边进食边鸣叫以及边行走边鸣叫 。

生长繁殖

编辑

生命周期

优雅蝈螽一年发生一代 ,生命周期包含卵、若虫、成虫。卵在表土层越冬,次年4月孵化,卵期244~669天。若虫为5龄,成虫多在上午羽化,7~13天后开始交配 。

繁殖方式

交配行为

优雅蝈螽一生可进行多次交配 。雄虫在植物顶端鸣叫,吸引雌虫交配。交配高峰期为早上6时和中午12~14时 。

交配持续约30分钟,雄虫排出直径约10mm的乳白色精托,雌虫摄取精托以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 。

产卵

雌虫交配后2~3周开始产卵,产卵期长,怀卵后体重增加约3倍。产卵时,腹部向上,产卵管插入土壤中,产卵瓣上下移动,将卵散布在土中。产卵活动从7月上旬开始,8月达高峰,9月末结束 。

每雌虫可产约200~440粒卵,每卵约14mg。卵为淡褐色,长6~6.2mm,宽1.6~2.1mm,卵壳坚硬 。

生长发育

孵化

每年4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为孵化盛期,少数卵延迟至9月孵化。湿润天气下,卵会迅速膨大。孵化时,卵壳破裂,若虫从膜中蠕动出土,过程约2小时。干旱天气则会延长卵期 。

孵化时间通常在5~8时,若虫头部朝上出土。人工孵化时,破坏这种向上性会导致若虫死亡 。

若虫期

若虫需蜕4次皮,蜕皮时头部朝下,足抓附着物。蜕皮过程约65分钟,蜕下的皮会被若虫食用 。

初孵若虫2天后开始取食植物嫩叶片、蚜虫、小蜂类幼虫及蛹,有时自相残杀。食量和食物种类随龄次增加。初孵雌若虫约30~31mg,3龄体重870mg,5龄3381mg,孕卵后8910mg。雄虫3龄体重3055mg。1~3龄发育较慢,4~5龄发育较快 。

羽化

成虫多在上午羽化 ,每天羽化高峰为清晨(约50%),次为傍晚(约18%)。羽化后成虫立刻取食皮壳。一些若虫因营养不良或未抓牢附着物而无法成功羽化。老龄若虫羽化后需7~13天性成熟 。

雌雄成虫寿命相近,为80~90天,9月下旬成虫迅速死亡 。

人工饲养与繁殖

编辑

人工繁殖

卵的采集

优雅蝈螽成虫羽化盛期为6~7月,此时可从野外捕捉健壮个体,按照雌雄1:2的比例放入繁殖笼内。笼内需种植适宜其食用的植物,并为每2~3头雌虫准备一个以细沙填实并保持湿润的产卵盆。成虫饲养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并需不断补充野外捕捉的健康成虫以替换原有个体,确保种群活力和卵的质量 。

卵的贮藏

获取卵后,可在瓦盆底层铺设3~4cm厚的粗沙,再覆盖一层筛过的细沙,然后将卵分层放置,每层卵之间用1cm厚的细沙隔开。保存过程中需定期检查湿度,避免卵因湿度过高而腐烂或因过于干燥而失水 。

卵的催孵

为在冬季获得成虫,可在中秋节前后进行卵的催孵。具体方法为:在尺寸为50x30x2cm的玻璃缸底部铺设3cm厚的粗沙,然后放置一层2cm厚的沙土(沙与土的比例为1:1),将卵与麦粒混合均匀后平铺在沙土上,最后覆盖一层细沙。适量浇水后,用塑料薄膜封住缸口,放置在温度约为20℃且有阳光的地方。每5~10天处理一批卵,孵化期间需密切观察缸内湿度,7天后每天早上8时左右观察若虫孵化情况,并将孵出的若虫及时转移至饲养室 。

若虫饲养

饲养环境

人工饲养优雅蝈螽需提供光照充足、温度可控的饲养室,并种植一定数量的植物。饲养室的大小可根据饲养规模进行调整。少量饲养可使用鱼缸,并通过白炽灯进行加热;大量饲养则可选用塑料大棚或温室,并配备相应的加热设备。饲养室内的温度白天应保持在20~25℃,夜间不低于10℃。除适宜的光照和温湿度条件外,还需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 。

食物选配

饲养室内可种植玉米、大豆、菜豆、地瓜、小白菜、小麦、黄荆、棉花等矮小枝叶繁茂的植物,既可供若虫食用,又能为其他食物昆虫提供栖息环境,形成食物链,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根据饲养室内植物的种类,可引入蚜虫、菜青虫、豆天蛾、蝗虫等寄生昆虫或黄粉虫等养殖昆虫作为若虫的食物,也可投喂野外采集的松、柏毛虫的幼虫、蛹、卵,以及松扁叶蜂的老熟幼虫等。此外,还可放置适量的大米、小米、馒头等食物,但需避免油、盐、醋等调味料。饲养室内还应放置水盘供若虫饮水 。

去雌

由于1龄若虫难以分辨雌雄,而2龄后雌性若虫会长出产卵管芽,且雌性体型较大、生命力强,易捕食雄性,为避免雄性数量减少和食物浪费,可在2龄后进行性别筛选,及时移除雄性若虫 。

日常管理

饲养过程中,应及时清除饲养室内的病死虫、枯枝烂叶以及腐烂的食物,避免放置蚊香、香水、卫生香、香皂、清油、伤湿止痛膏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以及油烟、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并禁止在饲养室内吸烟或饮酒 。

成虫饲养

冬季饲养优雅蝈螽成虫时,可使用直径约5cm、高约3cm的扁圆形小葫芦作为饮水容器。食物可先以胡萝卜条或白菜心为主,喂食52天。每天用温茶水喷洒成虫或清洗饲养容器并晾干,并定期更换容器,以保持清洁和干燥 。

常见病害及防治

人工饲养的优雅蝈螽若虫易发生“软骨病”,主要表现为后足胫节失绿弯曲,导致跳跃能力丧失。该病通常是由于光照不足和缺乏昆虫食物所致。预防和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增加光照,并保证充足的昆虫食物供应 。

饲养室内温度和湿度较高,且昆虫密度大,易导致白僵菌、绿僵菌、赤僵菌等真菌感染。感染后,虫体会表现出活动迟缓,2~3天后死亡,虫体僵硬无臭,数天后表面可能会生长出菌毛。这类真菌疾病发病急、传播快,难以治疗,需以预防为主。可在饲养室启用前,使用紫外线灯进行反复照射以杀灭病菌,并在日常管理中及时清除感染的死虫,防止疾病传播 。

亚种分化

编辑
优雅蝈螽其下可分为两个亚种,分别为 Gampsocleis gratiosa burakowskii Bazyluk,1993和优雅蝈螽指明亚种(Gampsocleis gratiosa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 1862) 。其中 Gampsocleis gratiosa burakowskii 体型较优雅蝈螽指明亚种小,体色通常为深绿色,与优雅蝈螽指明亚种的区别在于听觉器官、口器以及前胸的结构 。

主要品种

编辑
从观赏的角度按优雅蝈螽的体色分类,可分为五类:黑蝈蝈、绿蝈蝈、草白蝈蝈、三青蝈蝈和异色蝈蝈 。

分类

特征

黑蝈蝈

又称铁皮蝈蝈,通体呈青黑色,有时像铁皮一样闪亮。主要生长在北京郊外的山区,如西山。个体较大,身体硬壳厚实。头部呈蓝色,有红色的牙齿,腹部呈深褐色,翅膀为绿色。其鸣声强劲有力,响亮而宽厚

绿蝈蝈

以全身碧绿为特征,不带任何杂色。脸部呈绿色,有红色的牙齿,腿和腹部呈绿色,眼睛是红色的。翅膀呈金黄色,侧边为鲜绿色。鸣声相对较高,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而宽厚

草白(糙白)蝈蝈

多出现在晚秋时节,生长在山坡、丘陵、田边和灌木丛中。通体色泽杂且较淡,呈灰白色,有时带有浅淡的褐色。因其体色较为朴素,鸣声一般,通常不受到重视

三青蝈蝈

夏季主要生长在平原地区和田野中。体色以灰绿为主,色泽较淡且不均匀,头部、颈部、腹部和腿部的颜色也不一致。是田间常见的一般性蝈蝈,通常不被当作珍贵的宠物

异色蝈蝈

主要分为黑褐色和黄绿色两大类。由于长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和个体变异,蝈蝈体色逐渐出现了中间色、过渡色等罕见的变异,如黄褐、赤褐、蓝绿三段等蝈蝈

主要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优雅蝈螽含有71.3%的粗蛋白和8.4%的粗脂肪,包含21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6.05%。此外,它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常被油炸食用 。

药用价值

在中医中,优雅蝈螽的干燥或新鲜全体可以入药,性辛、微甘,性平。其具有利水消肿、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尿少、腰膝肿痛、湿脚气等症状 。

观赏价值

优雅蝈螽,俗称“蝈蝈儿”,因其独特脆亮的鸣声和优美的外形深受喜爱。作为欣赏娱乐昆虫,“蝈蝈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在文玩字画中还是在现代的花鸟鱼虫市场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

下一篇 盗银壶

上一篇 音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