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粦传 编辑
黄粦传(1924~1966),艺名黄仪,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广东汉剧生行演员、艺术家。被梅兰芳、田汉等大师们誉为“南方马连良”。1935年毕业于湖寮育民小学,同年入大埔同艺社,师承李祝三。1938年扮老生出演《上天台》,一曲成名。后加入汀龙剧社改名黄仪,师从郭维政。1950年7月与黄桂珠、罗恒报、范思湘等组成广东省第一个专业的广东汉剧艺术表演团体——大埔民声汉剧社,任剧务委员。1954年,剧团赴省参加全省戏曲观摩演出,黄粦传主演《击鼓骂曹》,获得特别表演一等奖。1956年,剧团转为广东汉剧团,任副团长。1957年,随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在怀仁堂演出《百里奚认妻》,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领导人高度的赞扬并合影留念。1959年秋,广东汉剧团改称广东汉剧院,黄粦传任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政协委员,并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出任剧协广东分会理事。1966年秋逝世,年仅42岁。黄粦传在艺术上善于吸取别人长处,既继承了汉剧的传统,又善于广泛吸收兄弟剧种表演艺术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唱腔而自成一体;特别是他能根据各个人物性格的特点,设计创造不同的唱腔和唱法去表现不同的人物,他精于唱功,嗓音洪亮浑厚,高低音运用自如,行腔遒劲,善用气口,念白明快喷口有力,精通汉剧音律,熟悉传统文、武场器乐的演奏技巧。代表曲目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击鼓骂曹》、《棠棣之花》、《一袋麦种》等。
中文名:黄粦传
别名:黄仪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4年
逝世日期:1966年
毕业院校:湖寮育民小学
职业:汉剧演员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汉剧院副院长
出生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
代表作品:《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击鼓骂曹》、《林昭德》、《红书宝剑》等
他师从教戏先生李祝三习练老生行当,由于天资聪敏,历时年余便熟练掌握各种表演程式,能以宏亮宽广的嗓音,洒脱自如地唱出百句以上的长段曲词,基本学会了《上天台》(《误斩姚期》)、《辕门斩子》、《韩文公走雪》、《百里奚认妻》等老生重头戏的唱腔。
14岁参加梅州游艺大会演出,在《上天台》中饰刘秀,唱“劝姚”一段七十多句的二簧慢、中、紧板,一气呵成,激越高昂,搏得行家“黄粦传一曲震环座”的赞赏。抗日战争期间,黄粦传辗转加入福建龙岩的龙汀剧社,拜前辈郭维政为师,又学得《群英会》、《击鼓骂曹》、《齐王点马》等优秀传统剧目。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粦传回到粤东,但是汉剧仍不景气,在剧社里吃不饱饿不死。这时,他偶尔或应邀演出几场,或客串中军班作音乐演唱,亦曾去汕头公益国乐社唱几段曲子灌唱片。生活困顿。后因酒后受寒,以致倒嗓,转而执教两年。1947年(民国36年)与汉剧艺人罗恒报、黄桂珠一起受聘为汕头“公益国乐社”老师。这期间,曾多次参加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筹募义演。次年,先后在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梅州市梅县区隆文镇和蕉岭新铺等地教戏
广东汉剧《转唐山》剧照
1950年7月,黄粦传与黄桂珠、罗恒报、范思湘等,组成新中国成立后在广东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的广东汉剧艺术表演团体——大埔民声汉剧社,后改称民声汉剧团,他们担当起复兴发展广东汉剧的重任。1956年民声汉剧团转为广东汉剧团,黄粦传任副团长,并于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随团赴北京作汇报演出,和黄桂珠在怀仁堂演出《百里奚认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领导人前来观看,剧终上台接见他们,给予高度的赞扬并合影留念。剧团旋又在军事科学院大礼堂演出多场。北京的艺术界知名人士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蔡楚生等对他们的表演十分赞赏,谓之“珠联璧合”,马连良听了黄粦传的发声和演唱后,称其为是“正宗的老生嗓子”,按京剧的说法,此发音叫:“云遮月”也。所以后来也就有黄粦传被喻为“南方马连良”的誉称。北京汇报演出后,黄粦传随团到武汉停留一个月,一边演出,一边与当地名伶交流技艺,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
1957年5月15日,广东汉剧、潮剧、琼剧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联合汇报演出,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并接见演出人员。
1959年秋,广东汉剧团改称广东汉剧院,黄粦传任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黄桂珠等率剧院演出团到梅州、佛山、江门、肇庆、茂名、湛江、海南巡回演出。接着,经广西玉林入南宁,开始了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八省市巡回演出,历时一年三个月,赢得赞誉。此后,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当选中国剧协广东分会第二届理事。
1962年,广东汉剧《齐王求将》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汉剧艺术片。主要人物齐宣王由黄粦传扮演。他尝试以“老生跨丑行”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祭殿”的大段唱腔中,大胆吸收民间祭祀时读“祝文”的情调,唱来呢呢喃喃,自语自责,装出一种懊悔莫及的可怜相,令人觉得荒唐可笑,把齐宣王的昏庸暴露无余。 1965年,广东汉剧再次上北京汇报演出现代汉剧《一袋麦种》,黄粦传扮演剧中春梅的父亲,演出后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一袋麦种》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为舞台艺术片。
1965年10月10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真、乌兰夫、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国庆观礼的工农兵代表及中南区戏剧观摩下乡节目汇报演出队全体人员。
1966年秋,黄粦传的艺术生命处于风华正茂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惨遭迫害,不幸逝世,终年42岁。
1962年,参与由广东汉剧《齐王求将》改编而成的汉剧艺术片。该片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黄粦传饰演主要人物齐宣王。
1965年,在北京汇报演出现代汉剧《一袋麦种》,演出后得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参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舞台艺术片《一袋麦种》。
唱腔特色
黄粦传在艺术上善于吸取别人长处,在老生这一行当的唱腔方面,既继承了汉剧的传统,又有所创新。他的艺术根基深厚,善于广泛吸收兄弟剧种表演艺术之长,在继承传统汉剧艺术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大胆突破传统唱腔而自成一体;特别是他能根据各个人物性格的特点,设计创造不同的唱腔和唱法,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去表现不同的人物,给广东汉剧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建国后的17年间,他在舞台上创造了不少生动的形象,如《百里奚认妻》中的百里奚,《击鼓骂曹》中的祢衡,《失空斩》中的诸葛亮,《搜书院》中的谢宝,《齐王求将》中的齐王,《秦香莲》中的包拯等。黄粦传还运用戏曲艺术手段去塑造各种类型的现代人物形象,如《转唐山》中饱经沧桑、性格诙谐的爱国爱乡老华侨,《一门忠烈》中爱憎分明、大义凛然的革命老人,《一袋麦种》中热爱集体、生性憨厚的老农民等。
他与黄桂珠同为当代复兴发展广东汉剧的主要代表。他精于唱功,嗓音洪亮浑厚,高低音运用自如,行腔遒劲,善用气口,念白明快喷口有力,精通汉剧音律,对汉剧舞台的“八张凳”即鼓、锣、钹、小锣、头弦、二胡、三弦、月弦都很熟悉,是汉剧器乐的行家里手,人们都赞誉他为“舞台通”。 熟悉传统文、武场器乐的演奏技巧,善于将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融化于广东汉剧之中。
主要作品
汉剧传统戏
《百里奚认妻》百里奚
《齐王求将》齐宣王
《林昭德》的包拯、林珏
《胆剑篇》勾践
《红书宝剑》高真
《貂蝉》王允
《失空斩》诸葛亮
《五丈原》孔明
《击鼓骂曹》祢衡
《文天祥》文天祥
《秦香莲》包拯
《搜书院》谢宝
《棠棣之花》严仲子
现代汉剧
《一袋麦种》兴伯
《转唐山》
《一门忠烈》许瑞伯
编导汉剧历史剧
《胆剑篇》
《齐王求将》
戏曲艺术片
《齐王求将》
《一袋麦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