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外庐 编辑
侯外庐(1903年2月6日—1987年9月14日) ,出生于山西平遥西王智村,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 ,中共党员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侯外庐于1923年入读于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1924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回归中国,任哈尔滨法政大学经济学系教授;1931年9月任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32年2月—1933年8月被捕入狱 ;1937年在山西、陕西等地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并参与创办临汾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任职于中苏文化协会及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1947年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3月任西北大学校长 ;1951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侯外庐一生主要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的学术研究。
中文名:侯外庐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平遥
出生日期:1903年2月6日
逝世日期:1987年9月14日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宋明理学史》、《韧的追求》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1923年,入读于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
1924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回归中国,任哈尔滨法政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1931年9月,任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平师范大学教授。
1932年2月—1933年8月,被捕入狱。
1937年,在山西、陕西等地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并参与创办临汾民族革命大学。
1938年,任职于中苏文化协会及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
1947年,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0年3月,任西北大学校长。
1951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侯外庐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侯外庐对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做了系统梳理,明确从社会史入手解决思想史问题,扩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发掘出很多曾经不被重视的的思想家和“异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中,厘清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国家的起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解决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是对侯外庐治史路径的概括。侯外庐通过翻译和研究《资本论》,接受并掌握了唯物史观,奠定了历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中,他提出治史路径的多条原则:从经典原著出发掌握唯物史观,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解释思想史,结合史料使古代社会普遍规律的理论中国化,探究中国历史的特殊规律,防止理论运用的教条化等。从原著出发掌握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史料、现实的双重统一,重视中国历史的实际和特殊性,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仍是值得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
在史学领域,侯外庐提出外来“学术的中国化”“中国学术的世界性”等概念,表明他对外来学说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1939年,他提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世界学术介绍,最早有唐代的佛学中国化”,认为它“在理论知识上达到中国化的程度,而且在实践上达到一个畸形的极端(如禅宗)”;佛学中国化成功,“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并不低于德国的黑格尔思维创造力”。侯外庐已经注意到民族文化自信在外来学说中国化中的重要性。
侯外庐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史学领域,就是“为了使历史科学中关于古代社会规律的理论中国化”。这要求中国学者在科学研究中,“不为古人所役,亦不为欧美先进所役”。他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最重视独立自得;在表述上,他努力“试验着讲我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独立自得的学术成果,应是外来学说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侯外庐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将“社会史和思想史贯通起来”,即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他还多次运用追本溯源法。如他为五四启蒙运动寻找中国思想史渊源,提出明末清初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的论断;为革命理论寻找到从墨子到鲁迅的“异端”思想传统;为中国社会历史特点发掘出宗法社会氏族残余因素等。运用这一方法的成果,应当是他关于中国文明路径的研究结论。
学术论著
侯外庐与多位学者合著了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其他著作有《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宋明理学史》和《韧的追求》等。
刊发时间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
1957年 |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联系 | 《历史研究》 |
1957年 |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起源于秦汉之际 | 《人民日报》 |
1957年 | 介绍陈确着书中所仅见刊本《葬书》的思想 | 《新建设》 |
1957年 | 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上) | 《历史研究》 |
1957年 | 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下) | 《历史研究》 |
1957年 | 学习先进理论,加强的思想路线 | 《历史研究》 |
1958年 | 怎样对待孔德的思想 | 《哲学研究》 |
1958年 | 唯物主义者王安石 | 《历史研究》 |
1959年 | 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 | 《历史研究》 |
1959年 | 关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些普遍原理 | 《新建设》 |
1959年 |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 《哲学研究》 |
1959年 |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 | 《新建设》 |
1959年 | 李贽的进步思想 | 《历史研究》 |
1959年 | 吕才的唯物主义思想 | 《历史研究》 |
1959年 | 十六世纪中国进步的哲学思潮概述 | 《历史研究》 |
参考资料 |
科研奖励
时间 | 获奖项目 | 奖励名称 |
---|---|---|
1995年 | 《宋明理学史》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
1997年 | 《宋明理学史》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一等奖 |
1999年 | 《宋明理学史》 | 国家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侯外庐在长期的革命教育及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提倡实践精神与求实作风;提倡“韧的追求”;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和前进;倡导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院校建设
1937年,侯外庐参与创办了临汾民族革命大学。
讲授课程
1932年,侯外庐任教于北平大学法学院,同时在北平师范大学兼课,并讲授“唯物史观”课程。
指导学生
侯外庐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历史学家张岂之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李学勤,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宣民、卢钟锋,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祝瑞开等。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55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中国科学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1946年 | 《文汇报·新思潮》主编 |
1951年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 |
1954年9月—1959年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83年6月—1987年9月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 |
中国史学会理事 | |
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 | |
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顾问 | |
《中国哲学》名誉主编 |
“侯外庐是当代大历史学家和大思想家,在中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他笔耕辍,著作无数,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在社会史和思想史领域均作出开拓性的贡献。我们要学习继承他博大的胸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屋建瓴的学识,从而推动中国历史学学科进一步繁荣发展。”(2013年侯外庐110周年华诞学术纪念会与会者联评)
“侯外庐将中国思想史置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侯外庐学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学家张岂之评)
“侯外庐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西北大学评)
“侯外庐为中国历史研究事业留下了丰厚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历史研究所的历史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等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博大精深的学术建树、高尚纯正的道德情操和气度恢宏的大师风范,将永远彪炳史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