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编辑

中国辽宁省锦州市境内民办高校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Liaon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职业本科高等学校,是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教育部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2003年4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2001年的锦州东开专修学院转制为锦州商务职业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2月,学校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2019年12月,教育部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020年6月,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教学生活用房面积39万平方米(含在建);教学设备值为1.27亿元,图书124万册;设有四个教学部、九个二级学院,开设31个本科、专升本、专科专业,其中12个本科专业;有专任教师677人,全日制在校生12048人,其中本科生5917人,专科生5317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外文名:Liaon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创办时间:2003年4月

办学性质:民办高校

学校类别:理工类

学校特色: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2019年)教育部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020年)

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洪儒、校长:秦书俭

本科专业:12个

院系设置:四个教学部、九个二级学院

校训: 自强不息、守正创新

地址:北校区: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昆山路9号南校区:辽宁省锦州市滨海新区太行山路四段4号

院校代码:12595

历史沿革

编辑

2001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锦州东开专修学院成立,主要是开展学历文凭考试和自学考试的工作。

北校区风景

2003年4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转制为锦州商务职业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招收辽宁省内外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列入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计划。

2007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行山路校址。同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中专部,招收三年制初中毕业生和一年制高中毕业生。

2010年2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2012年,通过辽宁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水平合格评估。

2017年6月,学校新设立高中部,成立附属高级中学,为民办高级中学。同年,学校晋升本科高校的申请被列入辽宁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中。

2018年,被认定为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19年12月,教育部同意辽宁理工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名称暂定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本科)”,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

2020年4月,学校获批为教育部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6月,教育部同意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本科)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四个教学部、九个二级学院,开设31个本科、专升本、专科专业,其中12个本科专业。

院部名称

本科专业

专科专业

机电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数控技术、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

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全媒体学院

-

-

物流学院

-

-

创新创业学院

-

-

护理学院

----

-

体育教研部

----

--------

基础教研部

----

--------

汽车学院

----

--------

信息学院

----

--------

财经学院

----

--------

旅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资料: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9个职业本科专业获批学士学位专业授权。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7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1.0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9.68%;本科专业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56人,占本科专业专任教师总数17.39%;“双师型”教师28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50.90%;企业一线兼职授课教师1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5.26%。省教学名师17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专业带头人6人、省骨干教师4人。

类别

名称

辽宁省优秀教师

孙阳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省级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4个,省级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1个,省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1个,省级数字化升级改造示范专业2个,获批4个省级兴辽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3个,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个、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123个。

2018年,学校获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3项。

类别

名称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会计(高职)

校级精品建设课程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高职)等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省级课堂革命优秀案例2个,省级规划教材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

学生成绩

2017-2018学年度,学校组织了56项技能竞赛,组织2200余名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20项,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两项入围国赛。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1项、省级竞赛奖项118项。

所获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11年

学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民办学校”。

2014年

学校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6年

中共辽宁理工职业学院委员会分别获得中共辽宁省委和中共锦州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

2018年

学校获得“锦州市五一劳动奖”。

2019年

学校被评为“辽宁省2018年度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2022年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称号。

北校区夜景北校区夜景

学术研究

编辑

研究平台

2018年11月,学校成立了校级科研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锦州市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4个。

科研成果

2017年,学校共获得92个课题立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课题1项、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4项、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7项、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课题1项、市社科联课题15项、市委统战部课题2项、校级课题49项、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专项课题13项;教师公开发表论文69篇(校外杂志),另外在学校学报发表论文4期共82篇;获批专利2项,分别是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防盗计算机”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半自动排气管切割机”;获得优秀成果奖项14项,其中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锦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锦州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外交流》期刊一等奖论文2项、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2018年,学校获批辽宁省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联项目1项、省职教集团课题1项、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4项、锦州市社科联课题22项、锦州市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课题5项、校级课题52项;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共发表论文85篇,辽宁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省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十四届年会优秀论文2篇(三等奖1篇、优秀奖1篇)、省级期刊一等奖论文3篇。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市级科技奖10项。

学术资

馆藏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南校区、北校区2个图书馆,图书馆总馆藏量达12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6万册,镜像版电子图书48万册,电子图书130万种,有超星期刊、汇雅电子图书、中国知网等网站,移动端有超星学习通、博看期刊、中科考试题库等APP软件供读者使用,以及名师课堂教学视频例如专业课数据库、政治课程数据库、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科研数据库等。

学术期刊

《辽宁高职学报》是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辽宁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设有高职教育研究、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建设、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师资建设、技术应用、就业创业和综合研究等栏目。学校为该刊的协作单位。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学校校徽用红、黄、蓝三色,红色代表立志为民的政治理念,黄色代表高贵的品质,蓝色代表发展空间;内方外圆,代表内有规矩,外展和谐的理念;内圆“德恒”二字彰显以“同心同德,恒久发展”的德恒精神为核心;中圆为五角星,体现学校具有五个学科门类的培养基地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圆上方是毛体的中文校名,下方是大写的英文校名。

校徽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自强不息、守正创新

校风:风清气正、勤奋务实、和谐创新

教风:爱生知生、诲人不倦、引领悟性

学风:勤学苦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现任领导

编辑

学校职务

姓名

董事长

洪文秋

校长

王忠

党委书记

洪儒

副校长

蔡红武、孟庆男、时力华、陈卓、谭英杰、袁晓光

参考资料: